老年大學裏的青年教師
【到新時代新天地中去·老年教育】
光明日報記者 彭景暉 殷澤昊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昱琛
春雪初霽,79歲的山東(dong) 濟南市民劉金柱天不亮就爬到千佛山山頂,用新學會(hui) 的拍攝技巧記錄雪景。“我會(hui) 用手機專(zhuan) 業(ye) 程序拍攝了!”他眼中有種“跟上時代步伐”的自信,把手從(cong) 手套裏抽出來,用李正老師教的方法迅速剪輯,迫不及待地把視頻發給了遠方的親(qin) 人。
對青年人來說,這是一個(ge) 動動手指頭的事情,簡單,不值一提。但對於(yu) 他們(men) 年邁的父母來說,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很多老年人眼中,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在網絡生活的各個(ge) 端口設置了關(guan) 卡,似乎要把自己隔離在舊時光裏。
濟南老年人大學綜合係智能應用專(zhuan) 業(ye) 的青年教師李正早早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原本是想教老年人掌握一項特長的。”他告訴記者,但在深入交往中,他體(ti) 會(hui) 到老年人心靈深處更迫切的願望。他決(jue) 定修改預設的教案,把智能設備技術課程第一課的目標,定為(wei) “重拾自信”,在學習(xi) 特長之前,先與(yu) 現代網絡生活接軌。
這是老年大學中一位青年教師與(yu) 老人的交往故事。老年大學在全國興(xing) 起後,很多年輕人走上這一方講台,開啟了青年教師和老年學生攜手共探人生夢想的旅途。這群青年人努力讓“老小孩兒(er) 們(men) ”在夕陽美景中活成了他們(men) 想成為(wei) 的樣子,他們(men) 共同演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活到老、學到老”的人生劇本。
幫助老年人重拾年少時的夢
赤峰市藝術劇院(赤峰市烏(wu) 蘭(lan) 牧騎)舞蹈演員胡靜娜3年多前接到了赤峰市老年大學的工作邀請,那時她有些猶豫。
“老人,該怎麽(me) 教?”沒有經驗,她不知如何起步。
很多老年大學的教師麵對第一課,都多少有些忐忑。青少年學生去上學,情況大都一致,教學目標統一。但老年人不一樣,健康狀況不一,生活境遇迥異,唯一相同的,是走進校園時已日漸衰老的身體(ti) 、日漸退化的記憶力。教老年人,恐怕得用另一套方法。
第一天走進教室時,民族舞老師胡靜娜驚呆了。
“老年學生們(men) 穿著清一色的練功服,站得整整齊齊,個(ge) 個(ge) 精神抖擻!”胡靜娜在接受采訪時,多次提到這難忘的第一課。每個(ge) 老年學生都帶著筆記本學舞蹈,認真記重點,有的學生全程錄像,方便在家時溫習(xi) 。這位舞蹈老師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學習(xi) 場景,也是第一次體(ti) 會(hui) 到,自己上課的任何一句話都如此重要。
胡靜娜用心探索適合老年人學習(xi) 的方法,迅速優(you) 化教案,使之符合老年人的記憶力和視力水平。胡靜娜付出更多耐心,每次教完前排學生,又到中間和後排分別再做演示。“一個(ge) 簡單動作,也得教七八遍。”但她樂(le) 此不疲,因為(wei) 來老年大學練舞的學生,完全沒有功利心,唯有“結結實實的熱愛”,這令人動容。
很多老年大學的教師告訴記者,老人對一項特長的追求,有一種“近乎偏執的執著”。胡靜娜的班上,80歲的郭雅彬腿腳不好,但學習(xi) 風雨無阻。她告訴胡老師,晚上在被窩裏都在想動作,想不起來了就趕緊爬起來,對著鏡子跳兩(liang) 遍,跳對了,才安心睡覺。
“因為(wei) 曆史原因,他們(men) 中的很多人在年少時沒有機會(hui) 學習(xi) ,所以今天爭(zheng) 分奪秒地學。”胡靜娜有太多次看到這樣的場景——生命在逐漸逝去,人卻純粹地執著地走在學習(xi) 的路上。也由此,她更加珍惜與(yu) 學生相處的時光,希望幫助老年人重拾少年夢想。
同事們(men) 也和她一樣,有時看著學生在休息時間仍在認真訓練的樣子,不禁淚目,又渾身充滿力量。
他們(men) 是年紀大了,可誰又能說他們(men) 老?
福建老年大學的聲樂(le) 教師俞富英親(qin) 切地把老年學生喚為(wei) “孩子們(men) ”。課堂上,每當她說“孩子們(men) ,來看這邊”,老人們(men) 就會(hui) 發出爽朗的笑聲。
“學生不認為(wei) 自己老了,他們(men) 都用年輕的心態積極看待生活。”俞富英回憶,有位吳爺爺課後分享感悟時說:“我們(men) 都要在心中把自己的實際年齡減去五十歲。我七十歲,把自己看成二十歲!”
拒絕老氣橫秋,追求活潑有趣,老年學生把這種態度稱作“晚年維生素”。於(yu) 是,俞富英也“打心裏把老人們(men) 當作孩子”,她帶著老人們(men) 又唱又跳,一同感受聲樂(le) 的魅力。
“不把老年人當作弱勢群體(ti) 看待,不用‘照顧老人’的態度去對待老人,而是把他們(men) 當作我們(men) 自己的夥(huo) 伴。”這是不少老年大學教師的心得體(ti) 會(hui) 。
閑暇時,俞富英帶著大家欣賞電影《觸不可及》,老人們(men) 與(yu) 電影橋段產(chan) 生強烈的共鳴。電影中,坐輪椅的主人公在麵試保姆時,對悉心照顧他的應試者並不滿意,他最終選擇的保姆,是那個(ge) 不把他當照顧對象、推著輪椅帶他滿世界“撒野”的人。
“沒有人希望被區別對待。在老年大學,我們(men) 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俞富英說。
胡靜娜也有同感,她眼中,老年學生從(cong) 來不是“需要幫助的那群人”,她更願意把授課定義(yi) 為(wei) 年輕人和老年人共同探索藝術的一種方式。他們(men) 在這個(ge) 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進步。
“比如老年人學舞蹈,動作可能會(hui) 慢些,但是對舞蹈意境有自己的獨到理解。”胡靜娜說,在學習(xi) 舞蹈《風箏誤》時,老人們(men) 有的穿上旗袍,有的拿上小扇子,用自己的創意來展現舞蹈語言,在原舞蹈的基礎之上進行了藝術改編,表現出了很強的創造性。
“他們(men) 是年紀大了,可誰又能說他們(men) 老?”胡靜娜感慨。
老人們(men) 有價(jia) 值感,我就有成就感
一麵是交往中把老人當作青年人看待,發自內(nei) 心地尊重他們(men) ;一麵是私下裏對老人細致了解、因材施教。翻開李正的筆記本,裏麵密密麻麻記錄著平時與(yu) 學生交流時掌握的基本情況:有的是子女長期在外地的空巢老人,有的是退休後心情落差大的老幹部,有的是身患疾病想在最後時間學點東(dong) 西的老人……
“如果說少年學生的人生近乎一張白紙,我們(men) 可以統一地教授,那麽(me) 老年人的則已寫(xie) 滿了字,因材施教是‘剛需’。”李正告訴記者,雖然如今市麵上有不少麵向老年人學習(xi) 的教材,但在真正的實踐中,老師們(men) 還得依靠自己的觀察,摸索出適合學生個(ge) 人情況的教學辦法。
他的一位學生,因子女長期不在家,自己連網絡支付都不會(hui) 用。李正便帶著他逛超市。“網絡支付嘛,挺難的,好多人都不會(hui) !”他輕鬆地告訴老人,“用現金支付首先要掏出錢包,對應到手機上就是要點擊應用裏的‘錢包’圖標;拿出現金對應的就是輸入金額,點擊支付……”他既照顧著老人的自尊心,也盡力用容易記憶的辦法指導老人。
他的付出常常得到意外的收獲。70多歲的郭奶奶一直是信息技術班上的“優(you) 等生”。在社區當誌願者時,她把學習(xi) 到的知識傳(chuan) 授給其他老人,李正老師編的“順口溜”被很多社區老人口口相傳(chuan) 。
隨著我國老齡人口逐年增加,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精神需求與(yu) 老年大學體(ti) 量有限的矛盾將普遍存在。“學生現在也成了老師,讓老人找到自己更多的價(jia) 值,這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李正說。
去年生日,俞富英沒有告訴學員,但全班的老人為(wei) 她獻上了一首歌。在老年大學任教9年,她和這群老年學生亦師亦友。“你們(men) 可能理解不了我為(wei) 什麽(me) 感動。”她告訴記者,她都想不出,老年學生們(men) 為(wei) 了唱好這首歌,得排練多少遍。“這是怎樣的情誼啊!”她說,老年大學,學生如家人,課堂如家庭。她和同事們(men) 將繼續“迎著夕陽的光芒,播撒健康的種子,萌發快樂(le) 的春芽,托起人們(men) 心中永不西沉的太陽”。
記者采訪當天,恰逢一場演出。老年學生們(men) 帶著五顏六色的演出服和道具,帶著年輕態的歡聲笑語上車。而俞富英把感冒藥、暈車藥和速效救心丸,習(xi) 慣性地塞進了包裏。
(本期選題支持:任歡)
《光明日報》(2024年02月27日 1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