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表達能力下降 這些年輕人為何“詞窮”
溝通交流是人際互動的重要方式。語言和文字表達的背後是思維和認知。隨著網絡媒介的發展,依靠流行語、表情包就能“直抒胸臆”,但這種淺白直接的輸出方式,讓一些複雜深邃的表達逐漸被遺忘。在離開網絡環境、需要進行規範化表達時,一些年輕人隻剩下了幹癟的文字和磕絆的語言。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超半數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為(wei) 什麽(me) 在青年群體(ti) 中出現了“詞窮”的現象?如何豐(feng) 富自己的語言,讓“梗阻”的表達順暢起來?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了多位年輕人和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共同探討這一問題。
——————————
“你來給大家說幾句吧。”春節期間的一次家庭聚會(hui) 上,00後李思超成為(wei) 家人關(guan) 注的焦點。他的家庭人數比較多,每到過年會(hui) 聚到一起,圖個(ge) 熱鬧的氛圍。在被點名發言時,李思超感覺腦子有點“短路”,雖然有很多話想說,但吭哧了半天,也沒說出完整的句子。
李思超的情況不是個(ge) 例。今年春節期間,社交平台上諸如“有哪些表達祝福的詞匯”“拜年時怎麽(me) 說顯得有新意”的帖子引發很多關(guan) 注。走親(qin) 訪友不知該說什麽(me) 、拜年信息要複製粘貼……不少年輕人覺得自己“詞窮”了。
“一些年輕人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反映出互聯網時代‘文字失語’的現實問題。”暨南大學中文係副教授鄭煥釗認為(wei) ,互聯網技術讓生活更便捷的同時,也對人們(men) 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觀念及表達方式等產(chan) 生深層影響,年輕人的“詞窮”問題應當引起重視。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wenjuan.com)發布的一項有1333名青年參與(yu) 的調查顯示,53.3%的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過半受訪青年認為(wei) 閱讀量少和依賴網絡語言及表情包是“詞窮”的主要原因。
近半數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
李思超在南京某高校讀研究生,在校期間時常要作匯報。每次匯報,讓他比較頭疼的是老師提問環節,“有時話就在嘴邊,但不知道怎麽(me) 說,磕磕絆絆的,顯得底氣不足”。
北京95後張然對自己工作後的第一次匯報印象深刻。雖然認真作了準備,但發言時她一度“大腦空白”,有想法卻難以完整地表達出來,“腦子裏有許多零碎的詞匯,但連不成完整的句子,‘卡殼’了好幾次”。這讓張然意識到,寫(xie) 和說完全是兩(liang) 回事,想要流利表達並不容易。
“我遇到過提筆忘字的情況,原本會(hui) 寫(xie) 的字突然想不起怎麽(me) 寫(xie) 了,隻能求助網絡。”在杭州工作的90後劉源覺得,自己不僅(jin) 語言表達能力下降,書(shu) 寫(xie) 能力也在下降。工作上,偶爾要提交文稿,會(hui) 讓他感到比較吃力,經常需要花很多工夫才能完成。
調查顯示,53.3%的受訪青年感覺近幾年自己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下降了。47.1%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詞匯量匱乏、表達單一,43.2%的受訪青年表示用筆寫(xie) 字變少,41.5%的受訪青年遇到過詞不達意,難以準確表達想法的情況。
合肥00後王雨菲感覺,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wei) 一種重要的線上社交用語。“平時和朋友聊天,大家都喜歡用表情包和網絡流行語,如果誰發了一大段文字,反而會(hui) 顯得很奇怪。”她覺得,碎片化的表達方式能夠活躍氣氛,網絡用語在一定程度上像某種“暗號”,接得住“梗”代表“我懂你”,能快速拉近彼此的距離。“但如果線下這樣說話,難免會(hui) 讓人覺得尷尬。”
調查顯示,37.9%的受訪青年有過提筆忘字的情況,35.0%的受訪青年覺得寫(xie) 作困難。其他還有:表達邏輯比較混亂(luan) (34.9%),經常使用網絡用語(31.1%),過於(yu) 依賴表情包(22.8%),越來越懶於(yu) 表達(14.1%)等。
“從(cong) 根源上說,語言貧乏是由精神貧乏導致的”
“如今手機已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大家越來越習(xi) 慣在網上交流,而且基本是打字、發表情,打電話都很少了,說話交流的機會(hui) 在減少。”劉源覺得,互聯網改變了原來的說話寫(xie) 字方式,輸入法也簡化了文字的輸出方式,比如一句詩,過去需要完整背出來,但現在隻要打出前麵幾個(ge) 字的首字母,就會(hui) 出現整個(ge) 句子。“互聯網技術在給人們(men) 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人懶得記憶和思考了。”
王雨菲平時與(yu) 朋友交流基本在線上,“群裏經常會(hui) 出現各種表情包,甚至靠表情包就能了解別人的意思”。但王雨菲感到,過度依賴線上交流,會(hui) 讓線下交流變得困難,自己在線下的場合就不太愛說話,擔心說錯話沒法“撤回”。
對於(yu) “詞窮”現象產(chan) 生的原因,調查顯示,閱讀量少、表達能力弱化排在首位,獲選率為(wei) 54.0%,之後是過度依賴網絡語言和表情包,缺乏創造力(53.0%),碎片化瀏覽信息,難以形成係統思維(52.1%),獲選率均超過了半數。
張然發現,工作後自己的社交圈越來越小,和朋友線下見麵的次數也變少了,“大家平時都比較忙,很難約到時間”。
提到“詞窮”問題,張然覺得自己不是不會(hui) 表達,而是越來越不想表達了,“現在能夠深入交流的人越來越少,漸漸地自己的分享欲就下降了,遇到事情最多和朋友在微信上聊幾句,不太會(hui) 討論比較有深度的話題”。
“詞窮”產(chan) 生的原因還有:線下麵對麵溝通交流變少(47.6%),“短平快”的表達方式盛行(34.4%),快節奏生活讓人難以沉下心思考(33.1%),與(yu) 人交流的欲望下降,不想表達(17.6%)。
鄭煥釗認為(wei) ,一些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和“社恐”,這讓他們(men) 更傾(qing) 向選擇虛擬社交。在線上,網絡“梗”及其他網絡語言符號成為(wei) 年輕人共同的社交語言,這是他們(men) 獲得文化身份認同和表情達意的方式之一。但這種方式對規範性、邏輯性和書(shu) 麵化的表達方式造成了衝(chong) 擊,進一步影響了語言表達背後的思維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精神世界的深度與(yu) 廣度。“從(cong) 根源上說,語言貧乏是由精神貧乏導致的。”
“語言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它不僅(jin) 是一個(ge) 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ge) 民族文化凝聚力的基礎。”鄭煥釗認為(wei) ,“欲說卻詞窮”的文字失語問題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衝(chong) 擊,導致個(ge) 體(ti) 思維方式的簡單化和粗糙化,也會(hui) 對集體(ti) 性的民族文化產(chan) 生負麵影響,而且網絡語言符號圈層化帶來的代際文化區隔,會(hui)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集體(ti) 性文化的凝聚力。
如何找回“表達能力”
在那次不太順暢的工作匯報後,張然開始有意識地鍛煉自己的表達能力。每次匯報前,她會(hui) 先練習(xi) 幾遍,直到能完全順下來。“平時會(hui) 讀一些與(yu) 工作相關(guan) 的書(shu) 籍,積累專(zhuan) 業(ye) 知識,這樣表達時會(hui) 更專(zhuan) 業(ye) ,更有底氣。”
李思超覺得,書(shu) 麵語言和口語表達有很大不同,在加強閱讀的同時也要多交流,讓別人聽得懂是一項重要能力。
“在互聯網時代,保持獨立思考很重要。”劉源認為(wei) ,現在很多信息看完就忘,主要是因為(wei) 沒有深入探究和思考,而這往往是消化吸收信息的重要一步。在日常生活中,劉源比較關(guan) 注社會(hui) 民生類新聞,遇到熱點事件會(hui) 主動搜集信息,了解事件的前因後果,增強思辨力,理性表達。
“多參加線下社交對提升表達能力有一定幫助。”王雨菲覺得,麵對麵交流時,一方麵要傾(qing) 聽對方的話語,感受對方的情緒,另一方麵,還要調動自己的經曆和知識,組織好語言,回應對方,這樣的互動和交流是線上打字、發表情包所不具備的。
調查顯示,應對“詞窮”,58.4%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要加強閱讀,提高個(ge) 人的文化水平,57.5%的受訪青年建議注重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訓練,55.7%的受訪青年認為(wei) 要打破碎片化、快餐化獲取信息的習(xi) 慣。其他還有:多參與(yu) 線下麵對麵交流,鍛煉表達技巧(46.9%),注重國民表達教育,提升表達能力(39.5%),辯證看待和使用網絡流行語(20.3%)。
“幫助年輕人走出‘詞窮’困境,需要從(cong) 改善互聯網語言環境開始。”鄭煥釗認為(wei) ,一方麵要加強網絡內(nei) 容的精品化建設,尤其是語言文字的準確性、豐(feng) 富性和美感,打造內(nei) 容優(you) 質的網絡人文新經典;另一方麵,要引導各類互聯網媒體(ti) 規範語言文字表達,承擔文化引導和審美引導的責任,比如打造高品質的語文學習(xi) 社交軟件、節目等。另外,學校及家庭要提高對青少年人文經典誦讀的重視程度,加強對年輕一代語言表達和思維的訓練。
“解決(jue) 年輕一代的‘詞窮’問題,還要改變其網絡生活習(xi) 慣。”鄭煥釗建議,相關(guan) 部門要幫助年輕人減少對虛擬環境的依賴,鼓勵年輕人多參與(yu) 線下活動,獲得更多具體(ti) 的生活體(ti) 驗。
此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後占14.1%,95後占21.0%,90後占40.7%,85後占14.9%,80後占9.3%。學曆為(wei) 初中及以下的占1.3%,高中/中職的占8.8%,大專(zhuan) /高職的占25.7%,本科占61.7%,碩博研究生占2.5%。(記者 王誌偉(wei)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