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與滕子京的君子之交
【談文繹史】
作者:晏建懷(中國作協會(hui) 員)
曆史上有一些人,我們(men) 雖然對他們(men) 的名字十分熟悉,但對他們(men) 的生平卻知之甚少。這些人就是因為(wei) 文學名篇而名垂後世的人。比如司馬遷《報任安書(shu) 》中的任安,李白《贈汪倫(lun) 》中的汪倫(lun) 。說到宋代,就不得不提到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滕子京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範仲淹除了文名之外,他的愛國精神和愛民情懷也流傳(chuan) 後世。在生活中,他還是一個(ge) 非常喜歡交友的人,他的朋友多為(wei) 謙謙君子,比如名臣晏殊、富弼等,比如文豪歐陽修、梅堯臣等,他們(men) 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格高尚。
要說範仲淹交往時間最長,堪稱一生知己者,則非滕子京莫屬。滕子京,名宗諒,字子京,河南洛陽人。範仲淹與(yu) 滕子京先有同年之誼,同為(wei)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蔡齊榜進士。後是同事,宋仁宗天聖年間,二人同在泰州任職,範仲淹任泰州西溪鹽倉(cang) 監、興(xing) 化縣令,滕子京為(wei) 泰州軍(jun) 事判官。並且,範仲淹在泰州主持修築捍海堤時,滕子京主動加入,襄讚其事。後來,人們(men) 把這條新建的長達一百五十裏、擋住了洪水、保護了百姓生產(chan) 生活的泰州捍海堤命名為(wei) “範公堤”,其中實有滕子京的功勞。仁宗康定年間,範仲淹以安撫招討副使身份經略陝西,禦敵西夏,滕子京任涇州知州,為(wei) 其部下。在同僚的二十餘(yu) 年間,二人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範仲淹對滕子京的品性和能力了然於(yu) 胸,多次向朝廷推薦,使滕子京得到朝廷的提拔重用。
範仲淹之所以能寫(xie) 下《嶽陽樓記》這一千古名篇,也是因為(wei) 他與(yu) 滕子京的君子之交。慶曆三年(1043年),西夏主動議和,西北邊事稍寧。當時迫於(yu) “積貧積弱”困局的宋仁宗迅速召回範仲淹,讓他以參知政事(副宰相)主持改革,史稱“慶曆新政”。後來範仲淹遭到排擠,先貶邠州,後轉鄧州(今河南鄧州市)。
慶曆四年(1044年),滕子京也因遭誣陷,被貶嶽州(今湖南嶽陽市)。好在“謫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並未沉淪,而是勵精圖治,發奮圖強。兩(liang) 年後,嶽州“政通人和,百廢俱興(xing) ”,於(yu) 是“重修嶽陽樓”。
慶曆六年(1046年)秋,嶽陽樓煥然一新,為(wei) 把好事辦好,滕子京想到了範仲淹,希望他為(wei) 剛剛重修落成的嶽陽樓寫(xie) 一篇記,遂寫(xie) 了一封求援信,隨劄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命人快馬加鞭送至鄧州。
是年九月十五日晚,因改革失敗成為(wei) “逐臣”而一直鬱結於(yu) 心的範仲淹,在鄧州衙署仔細讀過滕子京的來信,端詳著《洞庭晚秋圖》,然後出門,踱步於(yu) 自己新建的花洲書(shu) 院,望月光如水,思前因後果,突然間,他感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和澄明,他似乎找到了一片與(yu) 此時心境完全契合的風景,無形中獲得了一個(ge) 釋放陰霾的契機和出口,所有的焦慮、痛苦瞬間消失殆盡。最重要的是,他擁有了一個(ge) 任由他揮灑的樓、任由他遨遊的湖,這個(ge) 樓和湖與(yu) 《洞庭晚秋圖》並無多大關(guan) 係,這是他心中的樓、心中的湖,是他能夠抒發自我、表達理想、棒喝宵小的樓和湖。於(yu) 是,筆墨飛動,一篇後來讓樓和湖雙雙揚名的《嶽陽樓記》援筆立成。他把人生道路上的荊棘和坎坷寫(xie) 作“陰風怒號,濁浪排空”“薄暮冥冥,虎嘯猿啼”。他把誌士蒙冤,忠臣見棄寫(xie) 作“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曆經人生大風大浪的範仲淹將邦國興(xing) 衰、黎民冷暖時刻縈懷。無論人生道路上的風雨多麽(me) 急驟,他總能堅如磐石,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並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而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le) 而樂(le) ”的轟鳴之聲,更是範仲淹心中那八百裏洞庭激蕩出來超越時代的強音。
深深的友誼加上愛國的忠貞成就了《嶽陽樓記》。可以說,《嶽陽樓記》既是範仲淹心憂天下的外在表達,也是他與(yu) 滕子京君子之交的意外收獲。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1日 16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