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驚蟄時節,是什麽讓萬物複蘇?

發布時間:2024-03-01 09:47:00來源: 人民日報

  趙序茅

  驚蟄前後,天氣回暖、大地解凍、雨水增多,為(wei) 萬(wan) 物複蘇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驚蟄為(wei) 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ge) 。今年的驚蟄是3月5日。

  古人認為(wei) ,驚蟄時節,春雷乍響,使得蟄蟲驚醒。但“蟄蟲”不單指昆蟲,而是包含世間萬(wan) 物。

  驚蟄時節,大地迅速回溫,冷暖空氣碰撞形成強對流天氣,容易成雷。不過,由於(yu) 我國南北跨度大,各地初雷的時間早晚不一。江南、華南大部以及西南地區南部,2月可聞初雷;華北大部、西北東(dong) 部的初雷,大多在4月發生。符合驚蟄響初雷的地方集中在江淮、江漢地區和四川大部。

  驚蟄時節,是什麽(me) 讓萬(wan) 物複蘇?是陣陣春雷嗎?實際上,氣溫回升是一個(ge) 很重要的因素。驚蟄前後,天氣回暖、大地解凍、雨水增多,為(wei) 萬(wan) 物複蘇提供了適宜的環境。

  對植物來說,驚蟄意味著“春化階段”結束。在生態學上,“春化”是指一些植物經過一段時間的持續低溫,才能由生長階段進入生殖階段。例如,北方冬小麥在基因調節下,會(hui) 在冬季抑製開花、停止生長。倘若沒有“春化”,其會(hui) 繼續生長,“夭折”於(yu) 低溫。因此,等到驚蟄後,經過“春化”的冬小麥才會(hui) 開始快速生長。

  對動物來講,驚蟄意味著結束冬眠和蟄伏。為(wei) 了應對寒冷的冬季,一些動物會(hui) 選擇減少活動,進入冬眠,降低能量消耗。比如旱獺,它們(men) 會(hui) 在地下洞穴中過冬,依靠儲(chu) 存的脂肪度過漫長的冬眠期。隨著溫度回升,它們(men) 會(hui) 結束冬眠,走出洞穴。中高緯度的昆蟲在冬季往往進入“滯育”階段,降低新陳代謝,減緩生長。隨著驚蟄的到來,這些蟄伏的昆蟲紛紛恢複昔日的活躍,開始新的生命曆程。

  對人類而言,驚蟄是春耕的開始。驚蟄期間,我國開始進入春耕時節,尤其是南方,將忙於(yu) 播種水稻。春耕具有季節性強、時間窗口期短等特點。據統計,春播糧食麵積占全年一半以上。

  漫長的演化曆程,讓生物選擇了在驚蟄前後蘇醒,並形成了穩定的節律。不過,動植物恢複活動的時間還要根據其生境狀況而定,驚蟄的規律並不適用於(yu) 所有地區。

  從(cong) 動植物和生態的角度看,驚蟄是動植物生命曆程的重要節點,是物候上的臨(lin) 界點。自驚蟄始,草木蔓發,春山可望,大地湧起勃勃生機,萬(wan) 物迎來欣欣向榮。

  (作者為(wei) 蘭(lan) 州大學生態學院學者,人民日報記者王錦濤采訪整理)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