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66】青島:創新謀強“海上糧倉”

發布時間:2024-03-04 09:5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66】

  光明日報記者 劉豔傑

  距海岸線約50海裏的南海海域,全球首艘10萬(wan) 噸級智慧漁業(ye) 大型養(yang) 殖工船“國信1號”正在進行養(yang) 殖作業(ye) 。

  “這條船全長249.9米,有15個(ge) 養(yang) 殖艙,全年捕撈量可達3700噸,遠超查幹湖一年的捕撈量,是名副其實的‘海上糧倉(cang) ’。”“國信1號”養(yang) 殖主管李占泉告訴記者,“船上現在有300多萬(wan) 條大黃魚,春節前夕訂單都排滿了!”

  “國信1號”是中國深遠海養(yang) 殖的成功範例,也是山東(dong) 青島海洋產(chan) 業(ye) 發展的縮影。

  青島海洋經濟規模領先全國,但也有自己的苦惱:海洋產(chan) 業(ye) 大而不強、散而不優(you) 。如何推動海洋經濟更上層樓?青島有針對性地推出了一係列綜合性產(chan) 業(ye) 政策。

  對傳(chuan) 統海洋產(chan) 業(ye) ,青島產(chan) 業(ye) 政策的關(guan) 鍵詞是“求新”。

  青島西海岸新區琅琊鎮胡家山,藍白相間的5棟3層建築臨(lin) 海而立。這幾棟樓竟然是用來養(yang) 海參的!

  “海參‘上樓’,建築成本雖然增加了,但養(yang) 殖空間翻倍增長,更有利於(yu) 集約化、智能化養(yang) 殖,長遠看,盈利能力倍增!”青島瑞滋集團總經理範瑞用向記者介紹。

  近海土地空間壓縮,使青島傳(chuan) 統漁業(ye) 的轉型迫在眉睫,但無論是海參“上樓”,還是走向深遠海捕撈,都繞不開“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這讓企業(ye) “壓力山大”。

  怎麽(me) 辦?政府獎補,鼓勵企業(ye) 創新求變。圍繞水產(chan) 種業(ye) 、海洋漁業(ye) 等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青島給予有針對性的財政補貼。譬如,對青島企業(ye) 建設並經國家批準的遠洋漁業(ye) 基地,在中央財政獎補的基礎上,再最高給予3000萬(wan) 元補助。

  有了政策“加持”,海參、對蝦等紛紛“上樓”;“深藍1號”“國信1號”等“大國重器”接續出塢……

  對海洋優(you) 勢產(chan) 業(ye) ,青島產(chan) 業(ye) 政策的關(guan) 鍵詞是“謀強”。

  “你猜這多少錢1克?1000塊!”在青島明月海藻館,工作人員拿著一個(ge) 透明針劑瓶告訴記者,裏麵的白色絮狀物,就是從(cong) 海藻裏麵提取的海藻酸鈉。

  超純度海藻酸鈉在醫藥領域應用甚廣,國際市場售價(jia) 曾高達每克800美元,屬於(yu) “卡脖子”產(chan) 品。青島明月海藻集團通過自主創新,實現了海藻酸鈉的國產(chan) 化替代,成為(wei) 全球第二家能生產(chan) 該產(chan) 品的企業(ye) 。

  “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是青島的海洋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對相關(guan) 骨幹龍頭企業(ye) ,我們(men) 多管齊下支持其做大做強。”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局長孟慶勝告訴記者,“比如對海洋骨幹、鏈主企業(ye) ,我們(men) 支持其聯合上下遊企業(ye) ,組建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聯合體(ti) ,為(wei) 突破產(chan) 業(ye) 關(guan) 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開展聯合攻關(guan) 。”

  以海藻產(chan) 業(ye) 為(wei) 例,骨幹企業(ye) 不僅(jin) 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院士工作站,還與(yu) 100多家國內(nei) 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穩定的產(chan) 學研合作關(guan) 係。

  如今,青島已成為(wei) 全國知名的海洋藥物和生物製品產(chan) 區,這裏生產(chan) 的海藻酸鹽係列產(chan) 品,已經占據全球55%的市場份額。

  對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青島產(chan) 業(ye) 政策的關(guan) 鍵詞是“做優(you) ”。

  2018年,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吳鬆華等科研人員,聚焦海上風電能源、大氣海洋激光雷達技術研發及產(chan) 業(ye) 化,在青島嶗山區創立了鐳測創芯科技公司。

  “創業(ye) 的第一步,就遇到了融資難題。”吳鬆華回憶說,作為(wei) 科創企業(ye) ,他們(men) 沒有資產(chan) 抵押,無法通過銀行融資擴大研發生產(chan) 規模。

  企業(ye) 困窘之際,轄區政府伸出援手,不僅(jin) 提供審批、住房、人才等綠色通道,還通過下屬平台公司,注入了第一筆天使投資。如今,短短5年多,鐳測創芯已經成長為(wei) 國家“專(zhuan) 精特新”小巨人企業(ye) 。

  “海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初創企業(ye) ,大多具備高成長性和高創新性,是‘優(you) 質種子’,但是資金短缺、業(ye) 務開拓難,也是其必須翻越的大山。”孟慶勝表示,從(cong) 初創型企業(ye) 成長為(wei) 鏈主型企業(ye) ,每個(ge) 階段,企業(ye) 對資金、技術、人才、政策、平台的需求都有差異,“政府隻有提供層次遞進、靶向精準的‘滴灌’,才能讓‘優(you) 質種子’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

  “預計到2025年,青島海洋規模以上企業(ye) 將達3000家。”孟慶勝充滿信心。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4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