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大乙烯成套技術探路者
【國家工程師】
實地調研、項目討論、技術驗證……一開年,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稱號獲得者、中國寰球工程有限公司(原中國寰球化學工程公司)首席技術專(zhuan) 家張來勇就開啟了馬不停蹄的節奏。
近40年的職業(ye) 生涯中,張來勇紮根技術研發、工藝設計和工程建設一線,為(wei) 我國乙烯等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關(guan) 鍵成套技術的研發、應用、設計和項目管理作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wei) 一名工程師,能夠參與(yu) 並實現國產(chan) 大乙烯的兩(liang) 次跨越,潛心盡力鑄造‘國之重器’,是我們(men) 這一代化工人的幸運。”張來勇說。
由使命感和責任感驅動的砥礪奮鬥,成就了張來勇所說的“幸運”。
1988年,張來勇碩士畢業(ye) 入職中國寰球化學工程公司。他從(cong) 老師傅那裏了解到,當時我國乙烯工藝技術、重要裝備甚至工程設計都靠引進。兩(liang) 年後,張來勇被派往意大利交流學習(xi) ,對方先進的工作方式和設計理念讓他更直觀地認識到了我國石化行業(ye) 與(yu) 西方國家的差距。
乙烯被稱為(wei) “石化工業(ye) 之母”,是世界上產(chan) 量和消費量最大的有機化工基礎原料之一。乙烯產(chan) 能也是衡量一個(ge) 國家石油化工水平的重要標誌。我國是世界乙烯消費大國,但直到21世紀頭10年,大部分乙烯產(chan) 品仍依賴進口,擴大乙烯產(chan) 能迫在眉睫。
“中國人要有自己的乙烯工藝技術!”張來勇在工作筆記扉頁上寫(xie) 下這句話。從(cong) 此,攻關(guan) 乙烯工藝技術就成了張來勇畢生的目標:“就是因為(wei) 我們(men) 缺,所以才要選擇它,並把它做強。”
隨著石化行業(ye) 自身技術基礎能力和工程設計能力的增強,我國在小規模裂解、分離技術和設備方麵逐步實現了國產(chan) 化,但大型乙烯成套技術國產(chan) 化始終沒有突破。
闖關(guan) 破局之戰於(yu) 2008年打響。當年,中國石油決(jue) 定設立“大型乙烯裝置工業(ye) 化成套技術開發”重大科技專(zhuan) 項,以大慶石化公司新建的60萬(wan) 噸/年乙烯裝置為(wei) 依托,實施乙烯技術國產(chan) 化。
項目被列入國家專(zhuan) 項工程,已成長為(wei) 總工程師的張來勇擔任項目長,帶領團隊從(cong) 機理探究、工藝技術研發、工程化及關(guan) 鍵裝備國產(chan) 化等方麵逐步開始研究。
“設計不僅(jin) 需要從(cong) 理論上考慮,還要照顧到生產(chan) 的各個(ge) 環節。一旦出現問題,生產(chan) 裝置停下來,一天的損失可能就是上千萬(wan) 元。”張來勇帶著大家一門心思撲在研發上,節假日也不停歇。
努力沒有白費。2012年10月5日,國內(nei) 首套采用自主技術建設的大慶乙烯裝置一次投產(chan) 成功。中國實現了大型乙烯成套技術的“從(cong) 無到有”,且各項指標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關(guan) 鍵指標甚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我國因此成為(wei) 全球第四個(ge) 掌握乙烯全套技術的國家。
張來勇的腳步沒有停止。在此基礎上,張來勇和團隊持續深耕自有技術,除了傳(chuan) 統石腦油原料,還掌握了把氣體(ti) 、重質液體(ti) 、煤基石腦油和甲醇等多種原料變成乙烯的本事,這宣告著我國乙烯技術跨入2.0時代,同時形成了七大係列40餘(yu) 項成果。
其中,百萬(wan) 噸級乙烷裂解製乙烯成套技術成功應用於(yu) 長慶、塔裏木兩(liang) 個(ge) 乙烷製乙烯國家示範工程,投產(chan) 僅(jin) 一年,已實現利潤20多億(yi) 元。150萬(wan) 噸/年超大型多種原料製乙烯成套技術,成功應用於(yu) 世界級石化基地、國家級重點項目——中國石油廣東(dong) 石化煉化一體(ti) 化項目。
如今,麵對“減油增化”的行業(ye) 發展趨勢和“雙碳”目標加速落地,張來勇把“主意”打到了裂解爐加熱方式以及攻關(guan) 高端聚烯烴新材料技術上。
乙烯裝置的能量在裂解爐區消耗3/4,並進行碳排放,所以控製裂解過程中的能耗和碳減排是關(guan) 鍵。“過去乙烯裂解用烴類燃料,我們(men) 正在開展用綠電加熱裂解的研究。”張來勇算了一筆賬,以120萬(wan) 噸乙烯裝置為(wei) 例,如果換成綠電加熱裂解,二氧化碳排放基本為(wei) 零,年減少二氧化碳約200萬(wan) 噸。
“這是我們(men) 未來5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課題,也是乙烯三期攻關(guan) 要解決(jue) 的問題。”張來勇說,“我們(men) 將一如既往、一心一意地做好這項工作,繼續向國家和人民交出高分答卷。”(記者操秀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