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呼喚更多頭部文化主播
記者 孫麗(li) 萍
“文學的未來不會(hui) ‘陰跌’。它隻是換一種方式傳(chuan) 播。”著名文學期刊《收獲》主編程永新、作家餘(yu) 華和蘇童近日一起做客頭部網絡主播董宇輝的直播間。四人暢談兩(liang) 個(ge) 半小時,銷售雜誌7萬(wan) 多套,合計實洋逾1468萬(wan) 元,讓這本老牌文學期刊在龍年新春收獲了一個(ge) 實實在在的“流量紅包”。
創辦於(yu) 1957年的《收獲》是中國著名文學期刊,由巴金和靳以先生創辦,以“把心交給讀者”為(wei) 辦刊宗旨。逾半個(ge) 世紀中,《收獲》與(yu) 中國嚴(yan) 肅文學一起幾經起起落落、風風雨雨。眼下它不僅(jin) 是中國最好的文學雜誌之一,也是定價(jia) 最“貴”的、銷量最大的。盡管如此,麵對網絡文學的洶湧浪潮,《收獲》主編程永新還是坦言“對這個(ge) 時代發行、營銷的方式不適應、出現了隔膜”。步履維艱之下,於(yu) 是有了老牌文學期刊朝向互聯網營銷平台的“奮力一躍”。
“沒想到餘(yu) 華老師這麽(me) 幽默風趣”“蘇童老師很儒雅”“三個(ge) 文學老頑童實在太歡樂(le) 了……”備受關(guan) 注的文學直播效果不俗:餘(yu) 華和蘇童之間的幽默互懟,給網民們(men) “演繹”了笑聲不斷的《老友記》;而餘(yu) 華深情回憶作家史鐵生在上個(ge) 世紀寧願放棄10萬(wan) 元文學獎金也要把自己作品投給心目中的文學標杆《收獲》出版,更讓不少觀眾(zhong) 唏噓感動。
從(cong) 傳(chuan) 統的填書(shu) 報訂單、交郵局投遞,到如今讀者們(men) 在手機屏幕上看作家們(men) 談笑風生而“點讚式下單”——嚴(yan) 肅文學走近讀者的方式有所改變。如果說《人民文學》的直播是為(wei) 文學“尋親(qin) ”,《收獲》這場直播則洋溢友情滋味。它們(men) 已成為(wei) 嚴(yan) 肅文學和網絡直播“雙向奔赴”的經典案例。
走出直播間,《收獲》主編程永新連呼“值得”:“我們(men) 直接和讀者交流互動,讓真正的文學好作品抵達讀者。”作為(wei) 當紅主播的董宇輝也表示“感恩”。他將自身流量歸功於(yu) 文學情懷:“我們(men) 這兩(liang) 年受到了這麽(me) 多關(guan) 注,其實是沾了文學的光。是文學讓我們(men) 變得親(qin) 密!”
的確,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嚴(yan) 肅文學和網絡直播本質“互補”。網絡直播讓人與(yu) 人在虛擬空間裏即時互動、淺嚐輒止、快速交流;文學則打破時間和空間限製,讓人與(yu) 人形成心靈默契,是漫長而深邃的精神溝通。自然,當文學走出封閉殿堂,而網絡打開心靈的深度空間,“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不過,這場備受關(guan) 注的文學直播讓人歡喜之餘(yu) 也留下懸念。令人期待的是,未來互聯網空間中會(hui) 否湧現出更多如董宇輝一般對文學懷有赤子之心和虔誠向往的“新銳文化主播”?畢竟,圖書(shu) 直播並非新鮮事,卻大多沒有激起幾朵浪花。正是著名文學期刊與(yu) 頭部文化主播的“相見恨晚、相談甚歡”,才造就了互聯網記憶的“高光時刻”。
網絡時代,文學需要新的傳(chuan) 道人,能接地氣、能談情懷;互聯網呼喚更多頭部文化主播,激蕩流量、潤澤人心。隨著時代發展和社會(hui) 進步,人們(men) 對更美好生活的向往與(yu) 日俱增,互聯網應促進優(you) 質文化產(chan) 品生產(chan) 傳(chuan) 播。網絡直播不應隻是高喊“哦買(mai) 它買(mai) 它”的“帶貨渠道”,它可以有更多變革和轉型,滿足人們(men) 超越物質層麵的追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