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再現中國曆史遺跡原貌
梁軍(jun)
戴上VR眼鏡,遊客仿佛穿越回中國明朝的邊防重地,與(yu) 街坊酒肆間行走的古人擦身而過,長城內(nei) 的軍(jun) 營、農(nong) 舍、馬場真實再現。環顧一周,繁忙的市井氣息一覽無餘(yu) 。
在中國西北甘肅,技術人員用數字化技術重現長城等重要遺跡的曆史原貌,讓人們(men) 穿越時空,親(qin) 身體(ti) 驗明代長城的雄偉(wei) 與(yu) 古代生活的煙火氣息,在數字世界中品讀中國文化的厚重。
長城是中國現存體(ti) 量最大、分布範圍最廣的世界文化遺產(chan) 。為(wei) 了更好保護長城,中國近年來不僅(jin) 注重長城本體(ti) 的保護,也不斷挖掘、展示它所蘊藏的文化深層價(jia) 值。
位於(yu) 甘肅的絲(si) 綢之路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技術團隊,利用數字技術複原了400多年前的部分明長城遺跡。
絲(si) 綢之路信息港智能數字重構項目部經理王昱鷗說,他們(men) 前期考證公開的古籍文獻,並到文化遺址現場進行田野調查,最後借助信息化、參數化、智能化的方法,對明代萬(wan) 曆年間長城鬆山新邊沿線的三個(ge) 典型軍(jun) 事堡寨(索橋堡、三眼井堡、永泰古城)做了整體(ti) 性複原。
甘肅境內(nei) 曆代長城總長度占全國長城總長度的近五分之一,其中明長城長度居全國之首。此次該團隊數字複原的3座關(guan) 堡位於(yu) 明長城景泰段,融合了黃河文化、絲(si) 路文化、長城文化等多重元素。
為(wei) 了真實還原曆史遺跡,王昱鷗的團隊使用了許多前沿科技手段。在田野調查過程中,該團隊使用了高精度北鬥衛星定位,並用無人機傾(qing) 斜攝影,為(wei) 後期場景複原搜集了大量多維信息。
除了長城遺跡,該團隊還數字化還原了南佐遺址,這裏是探索早期中華文明的關(guan) 鍵性核心遺址之一。
數字化技術仿佛讓南佐古國文明“複活”:躺在展廳裏殘缺的陶人,在數字化虛擬複原後不僅(jin) 恢複全貌,還伴隨音樂(le) 跳起祭祀舞蹈;古人取火做飯、燒製陶器的情景盡收眼底,觀眾(zhong) 仿佛置身於(yu) 約5000年前人類的原始生活場景。
“畫麵中的陶人,是考古人員1984年在南佐遺址發掘的,出土時有損毀,缺胳膊少腿,但在虛擬世界中卻可以‘活蹦亂(luan) 跳’。”王昱鷗說,技術團隊根據考古發掘報告和專(zhuan) 家觀點,推斷陶人的原始樣貌,才根據人物特點進行了複原。
現有考古資料證明,南佐遺址主殿建築室內(nei) 部分麵積達630平方米。這個(ge) 距今約五千年的房屋,被考古學界認為(wei) 是中國同時期室內(nei) 麵積最大的單體(ti) 建築。
技術人員對南佐遺址的文獻、圖片、影像等信息歸納、分析、編碼,並與(yu) 參數化的古建構件、曆史場景形成可聯動的多元參數信息庫,實現文化遺產(chan) 複原的全景呈現。
“隻有生動還不夠,還需要精準還原曆史場景的一草一木。”王昱鷗說,數字化技術根據參數實現一鍵成模,即使小到一根木頭,都可以通過參數控製,然後生成施工圖紙,匯聚大殿的結構信息、材料信息、尺寸信息,確保這一大型宮殿的容貌真實還原。
近兩(liang) 年,數字化頻頻用於(yu) 重現中國曆史遺跡。天津大學團隊用數字化手段持續為(wei) 長城“造像”,甄別出130多處暗門實物遺存,揭露了長城的“秘密通道”。數字技術還使重慶大足石刻在影像中實現活化利用,一些隱藏在深山中遊客難以見到的石窟造像、一些被歲月侵蝕的石刻藝術,也重新被賦予“生命”。
中國正通過讓文物“活起來”,講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中國“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推進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和數字化發展,發展線上數字化體(ti) 驗產(chan) 品,發展沉浸式體(ti) 驗、虛擬展廳、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務。
全國文博機構以及騰訊、百度等頭部科技企業(ye) 紛紛加入,通過5G、AR、VR、人工智能等技術推出了大量數字文化精品,如“文物的時空漫遊”“遇見敦煌”等數字展覽。
“未來,我們(men) 複原曆史遺跡樣貌,還可以根據考證的深度進行參數化動態調整。”王昱鷗說,下一步,他們(men) 將圍繞數字文物的全生命周期,通過植入曆史空間與(yu) 時間等多維信息參數,加上智能算法的支持,真實再現曆史遺跡任何一個(ge) 時期的特定原貌。 (記者梁軍(jun) )
新華社蘭(lan) 州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