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激發舞台藝術創新活力
科技與(yu) 舞台藝術有著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無論舞蹈詩劇《隻此青綠》如詩如畫、充滿宋代美學意蘊的舞台呈現,還是多媒體(ti) 兒(er) 童音樂(le) 劇《冒險小王子》突破傳(chuan) 統舞台邊界,虛實相生、情景交融的精彩表達,無不以發達的科技作為(wei) 支撐。剛剛過去的元宵節,以數字化手段“複活”的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再次令重慶乃至全國的市民遊客感歎科技的力量。
近年來,舞台藝術領域廣泛應用各類科技手段尤其是虛擬現實、人工智能、雲(yun) 計算等數字技術,拓展著藝術表達的新空間、新形態,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耳目一新的審美體(ti) 驗。舞台科技日益廣泛的應用也促使舞台藝術工作者深入思考視聽呈現與(yu) 意義(yi) 表達的關(guan) 係,從(cong) 一個(ge) 獨特的角度推動舞台藝術創作高質量發展。
改變,不隻發生於(yu) 舞台
談及科技手段對舞台呈現方式的改變與(yu) 提升,成功個(ge) 案不勝枚舉(ju)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通過可移動背景板將舞台隔成“72家房客”、利用新媒體(ti) 技術還原新中國成立前夕上海的自然氣候和壓抑氛圍,舞美設計與(yu) 劇情故事、演員表演相輔相成,至今為(wei) 行業(ye) 與(yu) 觀眾(zhong) 津津樂(le) 道。其實,不僅(jin) 是舞台美術設計,就連演員的服裝都可以高度科技化、數字化。在舞蹈家楊麗(li) 萍執導的舞劇《平潭映象》中,全息投影等技術手段讓女主角身上的寬大布料“變身”為(wei) 立體(ti) 成衣,既富於(yu) 變化與(yu) 美感,又非常符合人物的設定。
實際上,科技不僅(jin) 改變了舞台觀感,還突破了既有的觀演關(guan) 係。近年來,深受觀眾(zhong) 歡迎的許多沉浸式演藝項目,都積極利用技術手段,在觀演關(guan) 係的創新上下足了功夫。譬如,演出沉浸式演藝作品《重慶·1949》的同名劇院擁有可360度旋轉的舞台和觀眾(zhong) 席,雙重機動設計使得觀眾(zhong) 成為(wei) 演出的一部分,能夠獲得更強烈的視聽震撼和體(ti) 驗感。
科技還悄然改變著舞台藝術作品的製作流程。中央戲劇學院教授、數字戲劇係副主任宋震曾撰文談及IN-BOX空間舞台作品《經海山》的製作過程:在一個(ge) 24米長、16米寬、9米高的空間中,裝有環繞式威亞(ya) 的牆壁、地麵、空中都是演員的表演空間;4K投影機由配置了實時渲染引擎的影像服務器控製,畫麵內(nei) 容隨著演員的表演而實時變化;跟蹤定位係統在三維空間內(nei) 精準跟蹤演員身上的感應器,並實時觸發視頻特效、聲像定位、光效變化,從(cong) 而實現精準的聲光電呈現。可見,與(yu) 單純的“美視美聽”相比,科技正在創作、製作的“底層邏輯”上對舞台藝術發生著深遠影響。
除了作品製作與(yu) 表現,科技也為(wei) 藝術管理工作帶來不少便利。比如,數字化技術可以幫助創作團隊提前規劃測算演出成本、控製舞台風險,讓創作製作、服務保障等各項工作更高效、更精準、更智能。
讓創新的形式更有內(nei) 涵、更具深度
科技的發達使得舞台藝術越來越好看、越來越好聽,對部分觀眾(zhong) 來說,科技打造的奇觀成為(wei) 他們(men) 走進劇場的一大原因、一大看點。然而,據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院長、藝術科技融合創新中心主任肖向榮觀察研究,相較於(yu) 技術手段帶來的感官愉悅,中國觀眾(zhong) 總體(ti) 上更喜歡有人物、有情感的故事。中國的旅遊演藝項目從(cong) 模仿國外的“大秀”到打造更符合中國人欣賞習(xi) 慣和需求的敘事性作品進而日益走向繁榮的曆程,也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說呼應德國法蘭(lan) 克福大學教授雷曼在《後戲劇劇場》一書(shu) 中描述的戲劇圖景,強調劇場的視聽性、形式感,讓“看戲”成為(wei) 彰顯生活品位的消費需求,屬於(yu) 不乏前衛與(yu) 時髦的嚐試;那麽(me) ,肯定並回歸舞台藝術的認知功能與(yu) 意義(yi) 表達,讓科技更好地為(wei) 思想內(nei) 容服務、助力講好中國故事,則更符合中國舞台藝術發展的整體(ti) 趨勢和實際需求。正如《人民日報》刊文指出的那樣,創新形式的同時,怎樣將數字技術與(yu) 舞台藝術的美學內(nei) 涵融合起來,讓新穎的形式有營養(yang) 、有深度,是廣大舞台藝術工作者麵臨(lin) 的新課題。
純粹的炫技至多愉悅耳目,不大可能具有營養(yang) 與(yu) 深度,形式的營養(yang) 與(yu) 深度來自思想內(nei) 容,必須從(cong) 內(nei) 容那裏分享價(jia) 值與(yu) 意義(yi) 。旋轉舞台在許多舞台藝術作品中都有應用,不僅(jin) 能為(wei) 靜態的舞台增添動感,更重要的是能夠服務於(yu) 故事講述與(yu) 思想表達。話劇《人間正道是滄桑》舞台中央直徑13米的轉台不僅(jin) 配合劇情發展完成場景切換,而且象征著曆史車輪翻滾向前,隱喻著人民追尋人間正道的光輝曆程,作品思想內(nei) 容仿佛有了直觀映射。舞劇《張騫》用一個(ge) 寬19米、最高處3.2米的可旋轉流線弧坡分隔舞台空間,還在舞台上設置了兩(liang) 台跑步機,異麵舞台配合燈光等手段,使得張騫出使西域途中遭遇的戈壁、沙漠、風沙、暴雪以及匈奴的追逐、圍困等磨難具象化,張騫帶領使團在跑步機上行走不輟,形成了不畏艱險、一往無前、生生不息的張騫精神的外化投射。
其實,旋轉裝置應該算是舞台藝術的老朋友了,然而隻要運用得當,就能夠產(chan) 生理想的藝術效果,常用常新。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新的技術更能帶來新的可能性。有理由相信,在對思想意義(yi) 的努力堅守和對科技創新的不懈追求下,將有更多藝術感染力強、思想內(nei) 涵深刻的舞台藝術作品與(yu) 觀眾(zhong) 見麵,讓觀眾(zhong) 在劇場中感受視聽震撼,也增強精神力量。(本報記者 羅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