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科創如何引領現代化產業體係向“新”而行?

發布時間:2024-03-11 10:09: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充分發揮新型舉(ju) 國體(ti) 製優(you) 勢,全麵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強化企業(ye) 科技創新主體(ti) 地位,激勵企業(ye) 加大創新投入”“加快形成支持全麵創新的基礎製度”……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科技創新如何引領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向“新”而行?代表委員們(men) 圍繞強化基礎研究、推動產(chan) 學研用深度結合、完善科技人才培育機製等方麵建言獻策。

  強化基礎研究 激活創新源頭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強化基礎研究係統布局,長期穩定支持一批創新基地、優(you) 勢團隊和重點方向,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強化有組織科研,加強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科技成果轉化、創新型企業(ye) 培育,把‘卡脖子’清單變成科技創新平台的科研任務清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院長張旭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應加大財政對於(yu) 基礎前沿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快啟動一批重大科技項目,引導社會(hui) 和企業(ye) 加大投入,大力發展創業(ye) 投資,為(wei) 培育發展新技術和新產(chan) 業(ye) 提供有力的基礎條件支撐。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微納製造與(yu) 係統集成研究中心主任史浩飛表示,應鼓勵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建立基礎研究實驗室和基金。完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向科技領軍(jun) 企業(ye) 的流動機製。放寬科技企業(ye) 參與(yu)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的條件,允許更多類型的科技企業(ye) 參與(yu) 其中,集合多方資源共同投入基礎研究。

  有效銜接供需 促進產(chan) 學研用結合

  嵐圖汽車與(yu) 武漢理工大學合作開展“輕量化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關(guan) 鍵技術及示範應用”課題,與(yu) 武漢市5G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優(you) 勢企業(ye) 推進協同創新;在國家乳業(ye) 技術創新中心,伊利作為(wei) 重要合作方和參與(yu) 方,聯合其他共建單位圍繞全產(chan) 業(ye) 鏈進行創新鏈布局……在不少產(chan) 業(ye) ,企業(ye) 、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日趨緊密。

  “搭建多方合作的創新研發平台,不僅(jin) 有助於(yu) 提高企業(ye) 的生產(chan) 效率和產(chan) 品質量,還可以推動整個(ge) 行業(ye) 的技術進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乳業(ye) 技術創新中心高級專(zhuan) 家、伊利集團全球創新中心科學研究總監王彩雲(yun) 表示,企業(ye) 、高校和科研機構緊密合作,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場需求和行業(ye) 發展趨勢,將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實際生產(chan) 力。

  目前,科教融合、產(chan) 教融合程度不深的問題仍然存在。全國政協委員、北方工業(ye) 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李全明表示,部分合作模式局限於(yu) 與(yu) 行業(ye) 企業(ye) 共建實踐基地、邀請企業(ye) 技術和管理人員來校講座等,合作深度、廣度均不足,未形成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長效機製,高校科研力量融入現代化產(chan) 業(ye) 鏈不足。

  李全明委員建議,設立科技專(zhuan) 項資金,給予政策傾(qing) 斜,支持高校深入產(chan) 業(ye) 聚集度較高的市縣、園區或企業(ye) ;興(xing) 辦新型研發機構、實體(ti) 研究院,攻克一批製約區域或現代化產(chan) 業(ye) 發展的關(guan) 鍵共性技術問題;有針對性地培養(yang)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所需人才。此外,鼓勵應用型高校教師將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壯大、未來產(chan) 業(ye) 培育中的關(guan) 鍵問題和需求作為(wei) 科研選題重要來源,在實際需求中探索科學問題,在產(chan) 業(ye) 現場中解難題,建立產(chan) 學研用一體(ti) 化創新聯合團隊,開展應用型科研活動。

  全國政協委員、廣州瑞鬆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孫誌強認為(wei) ,應提升產(chan) 學研活動中創新鏈和產(chan) 業(ye) 鏈的融合度,重視、追求科技成果的實用性、成熟度和應用價(jia) 值。通過建立權威性信息平台打破合作壁壘,將供需有效銜接起來。

  完善培養(yang) 機製 厚植人才沃土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yang) 造就更多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和培養(yang) 機製,建設基礎研究人才培養(yang) 平台,打造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加大對青年科技人才支持力度。

  “人才是創新主力軍(jun) 。應該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與(yu) 人才鏈深度融合,優(you) 化高等學校的學科設置、人才培養(yang) 模式,暢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環,全力打造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王彩雲(yun) 代表表示。

  在袁亮代表看來,科技型企業(ye) 應明確主攻方向,加強高端科技人才引育,強化高能級大院大企大學共建人才聯合培養(yang) “創新班”,把產(chan) 學研創新平台建設變為(wei) 科技人才培養(yang) 的沃土,持續培育緊缺高素質人才,為(wei)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建設注入旺盛的人才活力。(袁小康 陸浩)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