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這家燈籠小店為何走紅

發布時間:2024-03-11 10:13: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剛剛過去的春節,2000年出生的浙江東(dong) 陽小夥(huo) 左炎令“快忙瘋了”。他是“吳寧興(xing) 記”燈店的主理人,今年是甲辰龍年,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由他設計、製作的20餘(yu) 條龍燈“飛舞盤旋”在東(dong) 陽的大街小巷。這些龍燈流光溢彩,十分“吸睛”。

  哪怕是東(dong) 陽農(nong) 村的不少老人,看到左炎令的龍燈都評價(jia) 很高,認為(wei) 是“原汁原味”。這名新聞專(zhuan) 業(ye) 的大學生,從(cong) 小喜好各色傳(chuan) 統燈彩的製作。“原汁原味”來自他的持續學習(xi) 和與(yu) 老藝人的不斷交流,他不僅(jin) 熟悉龍燈的製作方法,也掌握了各地風俗對龍燈製作的影響。如今,他已成為(wei) 東(dong) 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人。“每一門手藝背後都有傳(chuan) 統文化的支撐,我們(men) 年輕人更要傳(chuan) 承好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

  複興(xing) 老字號

  2023年至2024年的跨年夜,江西景德鎮陶溪川“遊”進了一條五彩斑斕的龍燈,為(wei) 當地精心打造的非遺市集“陶然集”增添了節日的氛圍。除了這條炫酷十足的龍燈,引路的數盞行燈也引來眾(zhong) 多年輕人圍觀拍照。

  這個(ge) 龍燈就是由左炎令的小店製作的。2018年,他在網上開了一個(ge) 網店,取名“吳寧興(xing) 記”。“吳寧興(xing) 記”是一個(ge) 有著上百年曆史的古老商號。兩(liang) 年前,左炎令在走訪東(dong) 陽行燈老藝人時,收集到部分行業(ye) 商號的印章。

  絕大部分印章上都標注有創辦者的姓名,獨獨這枚“吳寧興(xing) 記”籍籍無名。“這個(ge) 行燈商號是何人所辦,有什麽(me) 故事,已經成謎。但它的字麵意思很美好,吳寧是東(dong) 陽的古稱,興(xing) 寓意人丁興(xing) 旺,而在東(dong) 陽傳(chuan) 統文化裏,燈代表人丁。這麽(me) 美好的意象,我想把它延續下來。”

  於(yu) 是,左炎令把“吳寧興(xing) 記”作為(wei) 商鋪名稱。他不僅(jin) 在每盞燈上都標注“吳寧興(xing) 記”,還製作廣告標簽,貼在包裝盒上。此舉(ju) 既為(wei) 延續百年老字號的“香火”,更是為(wei) 勉勵自己追求質量至上,用精湛的技藝和巧妙的創意,為(wei) 這家百年老字號重新塑形鑄魂賦能。

  東(dong) 陽行燈的曆史悠久。作為(wei) 舊時夜間照明用具,東(dong) 陽行燈極大地方便人們(men) 的夜間生活。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東(dong) 陽行燈被更為(wei) 便捷的手電筒、電燈取代,在日常生活中基本已看不到它的蹤影。但在東(dong) 陽大多數人家都置有行燈,其用途不是為(wei) 了照明,而是在傳(chuan) 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等)和傳(chuan) 統民俗活動(如祭祖、謝年、領譜、婚喪(sang) 等)中使用。2009年,行燈製作技藝被列入金華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名錄。

  為(wei) 了恢複東(dong) 陽行燈原汁原味的傳(chuan) 統,這些年來,左炎令走訪了金華地區行燈技藝分布區,拜了十幾位老藝人為(wei) 師父。他是真心拜師,左炎令的母親(qin) 告訴記者,每拜一位師父,他都要送兩(liang) 條香煙、一個(ge) 紅包。每次去拜訪師父,他也絕不空手,把前些年賺的一點錢都花光了。

  對於(yu) 各式各樣龍燈的癡迷,還來自左炎令的“元宵記憶”。自幼時起,元宵節前後,東(dong) 陽的街頭巷尾都會(hui) 有舞龍燈的隊伍。五彩斑斕的龍燈隊伍長長的,十分熱鬧。

  2008年,他所住的小區迎龍燈。年僅(jin) 8歲的左炎令就整日泡在製燈師傅中,學習(xi) 如何製燈。“你是龍年出生,和龍燈有緣分!”製燈的師傅親(qin) 切和藹,講述了一些東(dong) 陽傳(chuan) 統燈彩的知識。不僅(jin) 如此,左炎令還在製燈師傅的指導下“上手體(ti) 驗”。

  隨著年歲漸長,左炎令對於(yu) 傳(chuan) 統燈彩的熱愛絲(si) 毫未減。上下學時,他在路邊看到製作龍燈、行燈的廣告,都會(hui) 記下製燈師傅的名字與(yu) 電話號碼。找到空閑時間,他就登門拜訪,求教技藝。

  2015年,尚在讀中學的左炎令與(yu) 省級非遺傳(chuan) 承人陳益民相識。在陳益民的指導下,製作了一條龍燈,並代表學校參加金華市藝術節。此後,左炎令一邊上學,一邊利用寒暑假創作設計、製作燈籠。

  如今,他在自家樓下也開了“吳寧興(xing) 記”燈店,小店裏塞滿了各式各樣的燈籠,琳琅滿目。

  “我在龍年做龍燈”

  “由於(yu) 今年是龍年的緣故,對龍燈的需求遠超往年。”每個(ge) 長4.5米、高3米的龍頭需要5個(ge) 師傅花費一周左右的時間進行製作。“年前兩(liang) 個(ge) 月是最忙的時候,我們(men) 經常忙到淩晨一兩(liang) 點鍾,早上7點半又準時開工。”左炎令說。

  製作龍燈共需取料、紮製、糊裱、上色等36個(ge) 步驟。其中,紮製龍頭框架是最考驗功夫的環節。“框架打好打壞,決(jue) 定著龍燈的美醜(chou) 。”除了紮製龍頭,左炎令在製作龍燈的過程中還會(hui) 用到繪畫、書(shu) 法、剪紙、紮花等技藝。

  每接到一個(ge) 訂單,左炎令都會(hui) 詳細詢問,龍頭燈是日間用還是夜間用。日間活動用的龍燈色彩淡雅;夜間用的龍燈在色彩上則更顯濃烈。

  今年是甲辰年,也被稱為(wei) “青龍年”。訂單中預訂最多的就是“青龍燈”。做燈開始前,左炎令都會(hui) 做大量功課。左炎令在繪製龍燈紋樣時,花費心思頗多。尤其是龍頭燈前引導所用的旗燈、繡球燈上所繪的紋樣,左炎令會(hui) 繪製馬、蝙蝠、梅花鹿等形象。這些形象分別代表龍馬精神、福祿壽喜等內(nei) 涵。

  做好龍燈後,要舉(ju) 行“開眼”“揚頭”等各種傳(chuan) 統儀(yi) 式。大年初八,左炎令為(wei) 自己在東(dong) 陽盧宅非遺街區製作展示的文武八仙龍燈主持“開眼”儀(yi) 式。

  清晨,左炎令起了個(ge) 大早,前往西甑山微雲(yun) 洞“龍潭”,取“龍水”。

  取水前先吹奏“龍角”,然後將潭水裝入紅色“龍瓶”中用紅布封口。左炎令取新鮮竹枝蘸“龍水”灑到“龍頭”上,隨後再解開紅綢,用3支毛筆各蘸“龍水”、雞冠血以及墨汁,開點龍眼。其間,還會(hui) 根據傳(chuan) 統文化進行祈福祝願。

  有人說是迷信,左炎令卻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wei) 取“龍水”是古人敬畏自然、珍惜水源的表現。“龍水”取之於(yu) 龍潭或龍井,必須水體(ti) 深邃、水質清淨。

  古老文化的新傳(chuan) 承

  除了做龍燈,左炎令製作的行燈早已走紅網絡。行燈到底有多搶手?左炎令輕描淡寫(xie) 地說,訂單多時他根本來不及趕製,隻能聯係師父們(men) 幫忙加工。

  像蘇州的本色文創市集,每3個(ge) 月就向他訂購一車約500個(ge) 行燈。西安大雁塔景區訂購的行燈數量太多,為(wei) 此專(zhuan) 門安排了工作室讓他現場製作。北京的國潮市集因為(wei) 對行燈需求量大,已經清空庫存的左炎令隻能坐飛機趕到現場,讓活動舉(ju) 辦方安排了兩(liang) 名紮紙藝人,由他指導速成。

  作為(wei) 在校大學生,左炎令所在的學校也助力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特意在校內(nei) 安排場所供其在課餘(yu) 製作行燈,並給予專(zhuan) 項資金補助。為(wei) 此,左炎令製作了一條龍燈,代表校方進行文化交流。

  繡著動物圖樣或者“好運”“吉慶”等字樣的小小的行燈,左炎令也是按照傳(chuan) 統的技藝手工製作的。

  “我希望通過物美價(jia) 廉,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接觸行燈文化。”左炎令觀察,中秋、春節等傳(chuan) 統佳節前後,自己小店的生意都會(hui) 迎來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中秋佳節,穿著漢服的年輕人手裏提著一盞行燈,打卡拍照,“十分有氛圍感”。

  為(wei) 此,他也會(hui) 根據客戶的信息開發新詞,比如有即將高考的學生想過個(ge) 不一樣的元宵節,他就從(cong) 古代的“狀元及第”演化出“樂(le) 元及第”。也有非常直白卻充滿中國風的自創詞語,如給寵物愛好者設計“貓肥家潤”,給餐館設計“狂吃不肥”。今年元宵節他創作的一款行燈,上麵的“中國甜”三個(ge) 字引人注目。

  在青年漢服愛好者中,行燈已成為(wei) 與(yu) 包包類似的飾品。在古色古香的景點中,他們(men) 穿著漢服,每人提著一盞五光十色的燈,就是最潮的“國潮風景”。

  “這些年漢服流行,我們(men) 在古色古香的行燈上,畫上雅致的花草,給漢服的愛好者做拍攝道具。看到那些漢服小姐姐喜歡我做的行燈,我心裏非常有成就感。”左炎令說,他不希望隻是做一個(ge) 小店店主、一個(ge) 手藝人,更希望能夠成為(wei) 中國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播者。

  春節前,左炎令還嚐試將婺劇中“文武八仙”與(yu) 龍燈相結合,製作了文武人物龍燈。沒想到,春節期間一經展出,廣受好評。“傳(chuan) 統文化中有太多故事可以講,我相信,燈彩技藝的創新大有可為(wei) 。”

  支撐行燈、龍頭燈暢銷的是左炎令對於(yu) 製作技藝不斷的創新與(yu) 探索。在製作行燈時,左炎令發現,東(dong) 陽傳(chuan) 統行燈,篾紮紙糊。紙是棉紙,遇水就爛,而且易燃。如果元宵節恰好在雨天,龍頭燈就隻能歇燈。

  製燈之餘(yu) ,左炎令嚐試過許多不同的材料。之所以不用傳(chuan) 統布料,則是因為(wei) 傳(chuan) 統布料表麵太過光滑,顏料不好上色。他反複試驗多種布料,最終將傳(chuan) 統技藝改為(wei) “篾紮布糊”。

  布在上色繪圖之前,左炎令會(hui) 對其進行特殊處理。這種布料防水性能好,不僅(jin) 防水,而且上顏料時就像紙張一樣穩定。

  行燈的設計上,左炎令也花了許多心思。他在色彩上進行優(you) 化,用漸變色彩表現行燈紋樣,使龍燈呈現出一種電影配色般的“高級感”。每設計一款行燈時,他都會(hui) 用多個(ge) 顏色進行大量實驗。

  今年的青龍燈就采用他新配的顏色,這種顏色在陽光照射下能呈現出寶石的色彩。在晚上昏暗的環境中,行燈又會(hui) 有“大海星辰”的夢幻感。

  對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左炎令持積極樂(le) 觀的心態。他發現,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迎龍燈、提行燈。古老的文化依舊散發著活力與(yu) 生機,一代代賡續傳(chuan) 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超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