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的認可,是最高的褒獎”——記江西吉安青原區新圩鎮新圩村衛生所醫生陳桂平
光明日報記者 王洋 李玉蘭(lan) 胡曉軍(jun)
時針將將走過零點,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新圩鎮新圩村鄉(xiang) 村醫生陳桂平的手機猛然響起,聽筒那邊帶著哭腔:“陳醫生,囡囡夜裏上吐下瀉,腦殼炭似的燙!”
“曾大爺,我馬上過去!”陳桂平睡意頓消,抄起藥箱,火急火燎趕去曾文興(xing) 家中。測體(ti) 溫、打針、喂藥……待到孩子病情穩定,已是淩晨三點半。
“陳醫生,幸好有你在。”曾文興(xing) 眼眶微紅,抓著陳桂平的手不肯放。
“囡囡沒事就好,天亮了我再來看看她。”望著孩子恬靜的睡顏,陳桂平繃緊的肢體(ti) 也鬆弛下來,囑咐好用藥事項後才離開。
深夜急診,已是陳桂平的工作常態。陳桂平一直住在衛生所,24小時隨叫隨到,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用藥情況和病例了如指掌,是大家心中最“係揣”(實在)的人。“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認可我,遇到突發狀況才會(hui) 第一時間聯係我。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認可是對我工作最高的褒獎。”前不久獲評第九批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的陳桂平對記者說。
磨技術、練本領,才能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選擇。幼時右手截肢,僅(jin) 有一隻左手,這位獨臂醫生起步時常常麵對病人對他臨(lin) 床技術的擔憂。不行就練!他在自己雙腳上反複試針,紮出無數針孔,方練就一手漂亮的技術。“小兒(er) 頭皮靜脈穿刺技術是兒(er) 科臨(lin) 床護理中的難點,普通醫護人員掌握起來都有一定難度。陳醫生給幼兒(er) 打頭皮針幹淨利索,一定是下了苦功夫的,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常與(yu) 陳桂平合作義(yi) 診的青原區總醫院急診科主任歐陽小慶話語間滿是敬佩。
修醫德、行仁術,才能被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認可。自1996年從(cong) 業(ye) 以來,陳桂平甘守清貧,累計減免困難鄉(xiang) 親(qin) 診療費30多萬(wan) 元,義(yi) 務照顧並資助近400名孤寡老人和困難學生,義(yi) 務宣講健康知識900多場,捐錢裝燈修路修橋,是鄉(xiang) 親(qin) 們(men) 心中當之無愧的“中國好人”“中國好醫生”“全國優(you) 秀鄉(xiang) 村醫生”“江西好人”“江西最美醫生”。
“比(自家)伢仔更好、更親(qin) !”多年前,栗溪村劉來姬的老伴確診腦癱,兒(er) 女不在身邊,她照顧起來很是吃力,還要強打精神看護孫女,走路都打飄。陳桂平得知情況後,一有空閑就幫她看護老伴、輔導孩子功課、送各種營養(yang) 品,一幹就是12年。談及往事,劉來姬眼圈潮乎乎的。
“陳醫生恰(吃)得苦,不管是拔聶(炎熱)還是奔朗(冰涼)的天,都能在村裏見到他。給老人看完病,水都顧不上喝一口,就趕去下一戶,辛苦得很。”大前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匡賢榮說。大前村是距離新圩村最遠的村落。
曾經有人建議他關(guan) 閉鄉(xiang) 下診所到縣城工作,縣城“看病更輕鬆,收入更高”。但陳桂平做了一個(ge) “傻”選擇:堅守在鄉(xiang) 親(qin) 們(men) 身邊。
時間撥回到1994年9月,陳桂平初到衛生學校求學,班主任問他:“為(wei) 什麽(me) 當醫生?”
“想幫助人,想讓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不再吃疾病的苦!”正是這句話,伴隨他風雨無阻走過28載行醫路。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0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