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光明網評論員:短視頻上癮,是文化體力不足的警報

發布時間:2024-03-15 10:09:00來源: 光明網

  【閱讀提示】過度刷短視頻 71.3%受訪者坦言容易成為(wei) “低頭族”

  光明網評論員:短視頻又被“錘”。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hui) 調查中心聯合發起的一份調查顯示,超過8成的受訪者表示喜歡刷短視頻,且受訪者年齡段越低,刷短視頻興(xing) 趣越高;近7成受訪者感到自己過度刷短視頻。

  短視頻沉迷早已算不上什麽(me) 新聞。不過,相比短視頻作為(wei) 新事物異軍(jun) 突起時的大眾(zhong) 恐慌和憂慮,現在人們(men) 談起短視頻沉迷,可能更多的是麻木和無可奈何。人們(men) 當然知道長時間沉迷短視頻所帶來的隱性和顯性的傷(shang) 害,但奈何無法成功戒斷。

  在一些關(guan) 於(yu) 短視頻沉迷的解釋中,短視頻更接近於(yu) 一種“魔彈”,而短視頻用戶則更像是毫無招架之力的“木頭人”,被“魔彈”擊中,然後應聲倒下。這種解釋有一定道理,15秒時長加上具有代入感的音樂(le) 就讓人“上頭”,算法推薦機製下更是強化了人們(men) 的這種行為(wei) ,以至於(yu) 忘記時間。

  但很多人刷短視頻的場景可能是這樣的:結束一天的工作,終於(yu) 可以放鬆休閑,但理想中的讀書(shu) 或者看電影這些文化活動,怎麽(me) 也無法調動足夠的心力資源來進行,於(yu) 是退而求其次選擇了打開短視頻。不是不想看書(shu) 、不知看書(shu) 的重要性,而是當前的“低電量”隻能刷短視頻。種種狀態,是不是也不像“魔彈”下的木頭人那麽(me) 被動?

  這種狀態被形象地描述為(wei) 文化體(ti) 力不足。所謂文化體(ti) 力,是相對於(yu) 生理體(ti) 力來說的,是指沒有體(ti) 力參與(yu) 較為(wei) 深度的文化、藝術等活動。文化體(ti) 力不足,不足以支撐嚴(yan) 肅而深度的文化活動,而不怎麽(me) 需要動腦動心的短視頻就成為(wei) 了那個(ge) 理想中的“平替”。隻是,可能適得其反,刷短視頻不僅(jin) 不會(hui) 緩解文化體(ti) 力不足的焦慮,反而會(hui) 在懊悔中進一步加劇焦慮,加速消耗文化體(ti) 力及其“存儲(chu) 性能”。

  所以,追問短視頻沉迷,或許也該關(guan) 口前移,試著求問:文化體(ti) 力怎麽(me) 就不足了?或者換種問法:如何保住自己的文化體(ti) 力?工作模式和狀態一時難以改變,不少人就在下班後的8小時花起了心思。這段時間,不少年輕人湧入老年學校或夜校,下班之後去學插畫繪畫,這種讓個(ge) 人生活更鬆弛的選擇,激發起了人們(men) 的探索欲和對生活的熱情,獲得一絲(si) 對抗無常或者倦怠的能量。在筆者看來,這就是一種對文化體(ti) 力的喚醒和保護。而隨著文化體(ti) 力恢複到更高的水位,或許就有更多的定力對抗“奶頭樂(le) ”的誘惑和吸引,並進入到嚴(yan) 肅而深度的精神文化活動中去。

  這也啟發我們(men) ,對於(yu) 個(ge) 體(ti) 來說,不論是注意力還是心力,其實都是有限度的,所以隨時開啟“精心”模式實有必要。如何量入為(wei) 出,如何精打細算,如何讓每一分心力都產(chan) 生應有的價(jia) 值,可能是我們(men) 一輩子都要麵對的命題。也隻有直麵這個(ge) 問題,並找到屬於(yu) 自己的節奏和文化體(ti) 力保護之道,才不會(hui) 一直麵臨(lin) “xxx沉迷”的拷問和焦慮。畢竟,“殺時間”的神器總在變換,且從(cong) 不空缺。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