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春光正好,音樂之花於鄉野綻放

發布時間:2024-03-18 10:0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編者按: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堅持農(nong) 民唱主角,促進“村BA”、村超、村晚等群眾(zhong) 性文體(ti) 活動健康發展。

  音樂(le) 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鄉(xiang) 村文化建設中,音樂(le) 在涵養(yang) 人文底蘊、挖掘文化特色、陶冶情操等方麵發揮著獨特作用,也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帶來新的可能性。本期光明視野為(wei) 大家講述各地鄉(xiang) 村結合自身特色為(wei) 農(nong) 民群眾(zhong) 搭建舞台的故事,並邀請專(zhuan) 家探討如何將音樂(le) 活動辦得有聲有色,進一步以文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

   看,音樂(le) 為(wei) 古老村莊打開一扇窗

  講述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苗人三蠻”樂(le) 隊成員 龍岩華

  如果你這時候到湘西,經過烏(wu) 巢河大橋,穿過冒著嫩茬的稻田,爬過古老的小石橋,就能找到我們(men) 的音樂(le) 基地,它就在臘爾山鎮駱駝村的一棟村居裏。

  我們(men) 樂(le) 隊成員都是土生土長的苗寨人,我以前是屠夫,“石頭”石吉昌是水電工、“阿坤”龍和坤與(yu) “五子”吳金伍也都有自己的職業(ye) ,我們(men) 因為(wei) 對音樂(le) 的熱愛而相識。

  原本,我們(men) 想去西藏的曠野裏“流浪”。好巧不巧,有一天,我們(men) 爬上了鳳凰縣的最高點紅石林,家鄉(xiang) 大山蒼茫的景色震撼了我們(men) ,我們(men) 心中猛地跳出一個(ge) 新想法:來這裏搞一場新樂(le) 隊的直播。

  趁著夜色,我們(men) 把設備搬到山上。一切就緒,紅日剛好從(cong) 山的一角噴薄而出,我們(men) 以此為(wei) 背景直播,沒想到,原本隻有3000個(ge) 粉絲(si) 的直播間,瞬間湧入好幾萬(wan) 人,我們(men) 的抖音號一天之內(nei) 漲了3萬(wan) 多粉絲(si) 。

  那之後,我們(men) 注冊(ce) 了“苗人三蠻”抖音賬號,決(jue) 定留在家鄉(xiang) ,低頭耕種,抬頭唱歌,當一個(ge) 音樂(le) 守村人,用家鄉(xiang) 的獨特文化唱自己的故事。

  我們(men) 租下原本荒廢的老宅,白天一起在院子裏創作、拍視頻,晚上圍著火塘直播。

  音樂(le) 直播,對於(yu) 村民而言,是件新奇事。一開始,我們(men) 背著吉他出去直播,村民還以為(wei) 我們(men) 是去釣魚。那時,常有村民躲在直播室外觀察我們(men) 在幹什麽(me) ,甚至覺得我們(men) 很“瘋”。

  農(nong) 忙時,我們(men) 會(hui) 回田裏耕種,累了就往田埂上一坐,迎著田野的風和萬(wan) 物生靈的聲響唱起歌來;雨季時,我們(men) 站在車的頂棚,在雨氣氤氳的群山深處,唱起原創的《喊山》。我們(men) 寫(xie) 生活、唱生活,懷著對土地文化的熱忱,我們(men) 把苗語、苗族習(xi) 俗融入流行歌曲,創作出《甩粑粑》《阿媽》《阿三趕場記》等10多首原創歌曲。

  去年年底,我們(men) 收到邀請,辦一場屬於(yu) 臘爾山老百姓自己的新年晚會(hui) 。我們(men) 琢磨出許多點子,還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征集節目,鄉(xiang) 親(qin) 都想出個(ge) 鏡、露個(ge) 臉。前前後後一起籌備了2個(ge) 多月,1月20日,在農(nong) 曆臘月初十這天,我們(men) 臘爾山人自己的“村晚”開場了。

  開場曲目《甩粑粑》是我們(men) 根據苗族接親(qin) 習(xi) 俗改編的歌曲。當時,我們(men) 真的在現場甩起了糍粑。演出中,村中的老人披上用舊被單改成的披風表演舞獅,苗族妹兒(er) 盛裝秀的道具是簸箕、鋤頭和籮筐,大家一起上演了一出地地道道的“農(nong) 民村晚”。結束時,整場活動的線上觀看人次超過了780萬(wan) 。

  流淌的烏(wu) 巢河、清澈的天空、峭拔的山石、質樸的村民以及獨特的民俗風情等,都展現在我們(men) 的音樂(le) 中。音樂(le) 在湘西農(nong) 村與(yu) 城市之間打開了一個(ge) 窗口。今年,我們(men) 準備繼續推出原創音樂(le) 專(zhuan) 輯,讓更多人了解我們(men) 美麗(li) 的家鄉(xiang) 。

  聽,村歌賽裏的嘹亮鄉(xiang) 音

  講述人: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岩洞鎮銅關(guan) 村村民 吳家佳

  我家裏很多長輩都是本地有名的歌師,從(cong) 小我耳濡目染,聽著父輩們(men) 的演唱長大。

  侗族大歌以前全靠口耳相傳(chuan) 。長輩就是老師,教我們(men) 學念歌詞、理解歌詞、配合旋律等。老師還會(hui) 進行聲部考核,確定每個(ge) 人的聲部,大家在歌隊中一起磨合、訓練。訓練中沒有現代樂(le) 器的伴奏,就是釋放自己原本的聲音,最終形成無指揮、無伴奏,渾然天成的音樂(le) 。

  近幾年,貴州有了村超“村BA”這樣的文旅名片,黔東(dong) 南也被更多人知曉、喜愛,我們(men) 都非常驕傲。我想,作為(wei) 世界級非遺,在美麗(li) 的傳(chuan) 統村落中傳(chuan) 唱的侗族大歌也非常值得挖掘傳(chuan) 承。

  《蟬之歌》是侗族大歌中的經典曲目,之前侗族也有一個(ge) 名叫“蟬之歌”的歌唱組合,參加過央視青歌賽,小有名氣。於(yu) 是我們(men) 這些侗族大歌的傳(chuan) 唱者萌生了重組“蟬之歌”組合的想法。在黔東(dong) 南州政府的支持下,一幫熱愛侗族大歌、熱愛民族文化的守藝人正式成立了“蟬之歌村歌團”。

  以歌抒情是我們(men) 這裏的傳(chuan) 統,也流傳(chuan) 著對歌、百村唱歌比賽等諸多活動形式。於(yu) 是大家集思廣益,想以“蟬之歌村歌團”作為(wei) 發起人舉(ju) 辦村歌比賽。政府對這一活動很重視,幫助我們(men) 舉(ju) 辦了“侗族大歌肇興(xing) 侗寨邀請賽”,比賽還設置了獎金、農(nong) 產(chan) 品等獎品。

  我們(men) 結合每年都有的百村歌唱比賽的傳(chuan) 統方式,號召村民自發參與(yu) 、自願報名。但為(wei) 了提高比賽水平,我們(men) 設置了門檻,從(cong) 歌隊的演唱實力、節目形式、口號設計等方麵進行選拔,優(you) 中選優(you) ,最終確定參賽名單。我們(men) 還設置了啦啦隊表演,用分貝儀(yi) 顯示觀眾(zhong) 加油聲量,作為(wei) 歌隊的人氣加分。同時,組織大眾(zhong) 評審團,邀請現場觀眾(zhong) 對歌,讓所有人都沉浸在音樂(le) 的海洋中。

  大家參加村歌隊的積極性很高,比賽中,每支隊伍都使出渾身解數,有的還帶著雞、鴨、白菜上台,觀眾(zhong) 看著非常開心。不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眾(zhong) ,這種快樂(le) 都是很純粹的。

  我們(men) 侗族人自古熱愛唱歌。飯養(yang) 身,歌養(yang) 心,廣袤的田間就是我們(men) 的舞台,歌聲也始終與(yu) 這片土地連在一起。然而,現在會(hui) 唱侗歌的人越來越少,比如我家,我們(men) 這一輩隻有我一個(ge) 人會(hui) 唱侗歌了。我很希望有更多這樣的舞台能圓村民們(men) 的“明星夢”,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音樂(le) 形式到村歌比賽中交流,在交流中迸發新的活力,更希望侗族音樂(le) 從(cong) 這片田野中走向更遙遠的地方。

   唱,從(cong) 學校走到世界大舞台

  講述人: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中心學校學生 王茹涵

  雖然我今年隻上小學五年級,但我登台表演的經驗算起來有快十年了。我三歲時,村裏舉(ju) 辦晚會(hui) ,讓我表演一首黎語歌曲《放牛謠》。爸爸媽媽教了我幾天,我就學會(hui) 了,演出很成功。之後,爸爸媽媽經常教我唱山歌,我從(cong) 此愛上了唱歌。

  三年級時,五指山市在學校設立了五指山黎苗童聲合唱團,請到了劉旻老師和楊純老師擔任我們(men) 的藝術總監和聲樂(le) 指導,我主動報名參加。那時,大家都很害羞,學校裏隻有幾個(ge) 人參與(yu) 選拔。後來,老師又到每個(ge) 班裏選了一些同學。他們(men) 讓我們(men) 唱一首歌,考察音樂(le) 基礎,再根據我們(men) 的特長組成高聲部和低聲部。

  雖然我當時已經是“小有名氣”的小歌手,但進入合唱團之後,才知道之前唱歌的發聲方法不對,很傷(shang) 嗓子。老師從(cong) 最基礎的發聲和發音開始教我們(men) ,從(cong) 低音到高音,再到唱一首完整的歌、分聲部合唱。除了樂(le) 理知識,還講歌曲背後的文化故事給我們(men) 聽。

  每天一放學,我們(men) 就馬上去唱歌,周末也排練。一年過去,我學會(hui) 了好多歌,不僅(jin) 有黎族山歌,還有英文歌,我還成了合唱團的主唱之一呢。一開始參加合唱團的人很少,現在全校同學都想參加,我們(men) 的音樂(le) 課也越來越有意思。這幾年,我們(men) 經常到海口、三亞(ya) 演出,這些經曆很好玩,我膽子也變得更大了。以前的我有點害羞,現在的我更愛交朋友,也很期待去探尋更大的世界。

  去年,我們(men) 在博鼇亞(ya) 洲論壇2023年年會(hui) 活動中演唱了海南經典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劉旻老師做了歌曲改編,我們(men) 連續排練了好幾個(ge) 月。因為(wei) 觀眾(zhong) 席上坐著的是世界各國的來賓,在表演的時候我很緊張,我們(men) 都想把這首歌表演到最好。還好演出後,大家的掌聲很響亮。我發現,隻要努力,什麽(me) 事都不會(hui) 難倒我們(men) 。

  為(wei) 了慶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遊年,最近我們(men) 錄製了歌曲《把五指山唱給法蘭(lan) 西》,送給遠在法國的朋友們(men) 。以前,我隻在地圖上見過法國,這是我第一次學法語,很新奇。雖然小學畢業(ye) 後,我可能就不會(hui) 繼續參加合唱團了,但唱歌已經成為(wei) 我的愛好,也成為(wei) 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願,我們(men) 既是傳(chuan) 唱者也是傳(chuan) 播者

  講述人:浙江省諸暨市東(dong) 和鄉(xiang) 十裏坪村村民 卓姣英

  每年,我都要去學校公益表演西路亂(luan) 彈,差不多6次。總有人問我,這麽(me) 大年紀了,參加這樣的活動累不累。哪裏會(hui) 累,表演西路亂(luan) 彈可是我兒(er) 時的夢想。

  小時候,放學後割完豬草,小夥(huo) 伴們(men) 聚一塊兒(er) ,你一句我一句地唱《燕子燕》:“撐船客人相我撈撈起,走過走轉伢裏來呷茶……”沒有專(zhuan) 業(ye) 的場地和老師指導,你教我一句唱詞,我教你一個(ge) 手勢,直到爸媽到飯點催我們(men) 回家。

  長大了,朋友們(men) 隻有到過年時,才能團聚在一起唱西路亂(luan) 彈。有一年,村裏舉(ju) 辦文藝晚會(hui) ,那是我第一次上台表演。村部那塊不大的空地,是我人生中收獲的第一塊舞台。

  這幾年,我們(men) 東(dong) 和鄉(xiang) 村村都有了文化禮堂,而且提出將西路亂(luan) 彈藝術團重組,我便第一時間報名。鄉(xiang) 裏還邀請了西路亂(luan) 彈的泰鬥蔣桂鳳、陳祖明為(wei) 我們(men) 講課。在他們(men) 的悉心教導下,我的唱功和手勢都有了很大提升。我們(men) 幾個(ge) 小夥(huo) 伴一商量,成立了“開心小女人”戲曲隊。這三年來,我們(men) 經常參與(yu) 送戲下鄉(xiang) 。在鄉(xiang) 裏的小學上課時,孩子們(men) 都很興(xing) 奮。我想,一顆顆傳(chuan) 承非遺文化的小種子,也在這一刻悄悄地種進了他們(men) 的心裏吧。

  今年,村裏舉(ju) 辦村晚,我便第一時間報名了,表演當天文化禮堂座無虛席。有1000多名觀眾(zhong) 觀看了我的表演。謝幕後,有年輕人對我說:“以前我隻知道西路亂(luan) 彈是我們(men) 地方上的戲曲,但很少聽到。今天看阿姐的表演,感覺特別親(qin) 切,回去我也會(hui) 多多了解,多找些亂(luan) 彈來聽。”我突然覺得,一段戲曲是一段曆史記錄,一次傳(chuan) 唱是一次故事傳(chuan) 播,即使像我們(men) 這樣的普通愛好者,也可以成為(wei) 戲曲傳(chuan) 唱者,做戲曲文化的傳(chuan) 播者。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之殷、龍軍(jun) 、趙嘉偉(wei) 、王曉櫻、陳怡、呂慎、陸健 光明日報通訊員 吳宜芝、方成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8日 07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