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消費觀察】電商平台不可淪為假藥材的集散地
作者:趙誌疆
獨活冒充當歸,染色扁豆冒充酸棗仁;從(cong) 藥廠回收的已無藥效的藥渣,通過烘幹或二次加工被包裝成正品藥材銷售……近日,記者在全國最大的中藥材集散地,素有“中華藥都”之稱的安徽亳州調查發現,中藥材網購亂(luan) 象叢(cong) 生,消費者網購中藥材風險極高。
“普通人網購中藥材能不能買(mai) 到真貨全憑運氣”,報道中援引某中藥材電商的這句話令人不寒而栗。在國人心中,中醫不僅(jin) 僅(jin) 是一種治療手段,更是一種文化基因和生活方式,但誰能想到,網購中藥材想買(mai) 真貨竟然隻能“憑運氣”?
因為(wei) 數量稀缺等原因,某些中藥材的價(jia) 格並不低。以酸棗仁為(wei) 例,亳州中藥材專(zhuan) 業(ye) 市場一攤主表示,最便宜的酸棗仁售價(jia) 也要每公斤八百多塊錢。相比之下,由扁豆加工而成的假酸棗仁,每公斤售價(jia) 隻有二十元。巨額利潤的誘惑之下,熱衷於(yu) 造假的藥商比比皆是,他們(men) 的客戶多為(wei) 經營中藥材的電商老板,某藥商一語道破天機:“他們(men) 網上賣中藥的,都是要便宜貨,咋便宜咋來。”
假貨泛濫損害的不隻是消費者權益,同時也是對“中華藥都”這個(ge) 金字招牌的褻(xie) 瀆和抹黑。據報道,近十年來,亳州市相關(guan) 部門對中藥材質量監管始終保持高壓態勢,每年均開展專(zhuan) 項整治工作。盡管如此,以次充好仍然是當地中藥材電商行業(ye) 內(nei) “公開的秘密”。究其原因,假冒偽(wei) 劣的中藥材主要是在線上銷售,而且不法藥商之間的交易非常隱蔽。
誠如當地藥商所言,“這個(ge) 生意幹時間長了,批發市場都得倒閉。”在一個(ge) 劣幣驅逐良幣的市場氛圍中,對於(yu) 合法經營的藥商,乃至整個(ge) 市場而言都是一種毀滅性打擊。扭轉這樣的局麵,不僅(jin) 需要當地加大對中藥材電商賣家的查處力度,同時也離不開電商平台的積極參與(yu) 和主動配合。任由電商淪為(wei) 假冒偽(wei) 劣中藥材的集散地,電商平台有撇不開的責任:一些假藥材是經染色、熏蒸等製作的,上麵的有害物質嚴(yan) 重超標,服用後會(hui) 危害人們(men) 的健康。
2022年12月1日,《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其中強調壓實網絡銷售第三方責任,對第三方平台的管理提出了諸多要求。毋庸諱言,中藥材不同於(yu) 一般治療性藥物,特別是一些食藥同源的中藥材,在分類管理上還存在一定的爭(zheng) 議。越是在這樣的背景中,電商平台越應該把好質量關(guan) 。
在網售中藥材的過程中,電商平台不僅(jin) 是技術提供者,更是交易規則的製定者、流量的分配者、廣告推廣的服務者,同時也是利益分配中的獲益者。集諸多角色於(yu) 一身,平台無論是從(cong) 法律上還是從(cong) 道義(yi) 上,抑或是為(wei) 了自身的企業(ye) 形象和健康發展,都應該嚴(yan) 格履行監督檢查的義(yi) 務,最大限度杜絕“貨不對板”的現象。隻有線上線下齊發力,才能將假冒偽(wei) 劣中藥材逐出網絡空間,維護公眾(zhong) 的利益和健康。(趙誌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