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唐人街木匠》:跨越百年的曆史記憶
精心準備兩(liang) 年多,2023年9月28日至10月1日,原創華人曆史音樂(le) 劇《唐人街木匠》在澳大利亞(ya) 墨爾本成功上演。“這是一個(ge) 專(zhuan) 屬墨爾本華人的奮鬥故事。”該音樂(le) 劇製作團隊表示。
聚焦木匠故事
《唐人街木匠》的故事舞台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墨爾本唐人街。一個(ge) 名叫阿陳的廣東(dong) 青年漂洋過海,抵達澳大利亞(ya) 墨爾本,在老師傅阿木的教導下,克服重重困難,最終成為(wei) 一名優(you) 秀的木匠,創造了自己的金字招牌。
創作者李俊彬介紹,該劇的靈感來自一部紀錄片。紀錄片記載了一段鮮為(wei) 人知的墨爾本華人史。百年前來到墨爾本的華人們(men) ,受到了不公正的對待,但他們(men) 沒有選擇忍氣吞聲,而是團結在一起進行鬥爭(zheng) ,要求獲得他們(men) 應得的權益。
“這可能和大家平時聽到的華人故事不太一樣。”劇中的揚琴演奏者劉冰瑤說。製作團隊裏也有墨爾本華人,他們(men) 被這段曆史深深打動,便選擇木匠為(wei) 主人公,以堅韌和團結為(wei) 主題,演繹了一段百年前的華人故事。
為(wei) 了更好地塑造木匠的形象,除了上述紀錄片,他們(men) 還參考了其他資料。主人公阿陳的塑造參考了幾個(ge) 不同的曆史人物,阿陳和其妻阿梅的愛情故事取材於(yu) 一對曆史上的華人情侶(lv) ,潘如和唐福。潘如和唐福曾居住在一個(ge) 小鎮。“我們(men) 到那個(ge) 小鎮,獲得一些其他的故事,又把故事整理出來。”製作團隊為(wei) 寫(xie) 好木匠故事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和整理工作。
“我們(men) 隻是聚焦在唐人街木匠的故事上,實際上澳大利亞(ya) 華人的曆史故事是很精彩的。”李俊彬說。他感慨,曆史上,華人先輩從(cong) 事各種職業(ye) ,遭遇艱難險阻,但他們(men) 總能找到辦法戰勝困難,這足見他們(men) 的聰明和頑強。
“木匠真的隻是整個(ge) 澳大利亞(ya) 華人曆史中非常小的一個(ge) 縮影。”同時負責宣發工作的劉冰瑤介紹,《唐人街木匠》海報的插圖選自湖南籍藝術家莫湘怡創作的《華人曆史畫卷》。這幅畫卷長達50米,描繪了兩(liang) 個(ge) 世紀以來華人移民的生活圖景,木匠隻是其中的一部分。
製作團隊希望能帶領觀眾(zhong) 回到那個(ge) 年代。演出結束後,他們(men) 開始在社交平台推出“音樂(le) 劇裏的曆史”欄目,讓更多人能夠了解這段曆史。
融入中式元素
琴弓拉響,笛聲蕭蕭,琴弦震顫,樂(le) 音回蕩。二胡、竹笛、古箏、揚琴……這些中國傳(chuan) 統樂(le) 器被製作團隊巧妙地融入了音樂(le) 劇舞台。雖然故事發生在海外,但這部講述華人故事的音樂(le) 劇仍然充滿了中國元素。
考慮到主人公阿陳來自廣東(dong) ,他們(men) 特意在配樂(le) 中加入了廣東(dong) 元素。該劇采用了一些有廣東(dong) 特色的曲目和音樂(le) 風格,更好地營造了劇中的氛圍。在婚禮片段中,他們(men) 使用了中國民樂(le) 《喜洋洋》的曲調。
“這是一個(ge) 合作的過程。演奏中,樂(le) 手有很大的自由度,去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詮釋。”劉冰瑤回憶起排練的情景時說道,吹簫的樂(le) 手每一場表演都會(hui) 即興(xing) 演奏出不一樣的內(nei) 容。這種合作式的演出方式也有助於(yu) 更好地展現中式樂(le) 器之美。
除了配樂(le) ,劇中還有許多部分加入了廣東(dong) 元素。雖然大部分台詞是英文,但一些非常重要的台詞使用了粵語。劇中還出現了廣式美食,如叉燒和燒賣。
“我們(men) 的三個(ge) 主角都不是廣東(dong) 人。”因此,從(cong) 第一次排練開始,李俊彬就讓演員們(men) 學習(xi) 如何流利地講粵語。演員們(men) “當然也下了苦功,畢竟學廣東(dong) 話真的不容易”。
粵語有更多的音調變化。劉冰瑤回憶說,劇中的粵語台詞插入在歌曲中,演員們(men) 都是歌手,所以他們(men) 自然而然地想要加入一些旋律。然而,一旦加入旋律後,粵語的音調又完全不同了。“好幾個(ge) 人幫助演員學粵語的音調。本來學得差不多準了,結果一把台詞帶入歌曲中,他們(men) 又一下子跑調了。”
演員們(men) 還采用各種方法沉浸式地體(ti) 驗廣東(dong) 文化。他們(men) 的工作餐變成了叉燒飯等廣東(dong) 美食。“劇裏也有一句台詞,‘我剛剛吃了叉燒飯’。其實演員自己確實是剛剛吃了叉燒飯。”他們(men) 盡可能地體(ti) 驗廣東(dong) 獨特的衣食住行,以便更生動地演繹劇中的廣東(dong) 人形象。
走向更大舞台
從(cong) 2021年7月開始準備,到2023年9月底正式演出,製作團隊傾(qing) 注了兩(liang) 年多的心血,共譜寫(xie) 樂(le) 曲15首,來打造這部音樂(le) 劇,最終得以在舞台上呈現兩(liang) 個(ge) 小時的精彩表演。觀眾(zhong) 的積極反饋,讓他們(men) 看到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
“很多觀眾(zhong) 還是很驚訝的,他們(men) 不知道有這一段曆史。有一些人則產(chan) 生了強烈共鳴,他們(men) 覺得,雖然這是百年前的故事,但其實還有類似的故事在發生。”劉冰瑤難以忘記被觀眾(zhong) 肯定的喜悅,“一場演出結束之後,有一名觀眾(zhong) 跟我們(men) 說他全程邊看邊擦眼淚。他覺得這部劇的每一場都是在講他自己的故事。會(hui) 有一些人在這個(ge) 故事裏看到他們(men) 自己,這是我們(men) 覺得特別感動的地方。”
許多觀眾(zhong) 透過曆史開始思考現在,這也是製作團隊所期望達到的效果。李俊彬曾考慮為(wei) 《唐人街木匠》寫(xie) 一個(ge) 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最終他放棄了這個(ge) 想法。“因為(wei) 曆史就是這麽(me) 沉重,你不能夠為(wei) 了好結局去改寫(xie) 曆史。”
然而,未來是可以改變的。音樂(le) 劇的最後一首歌叫《接下來就靠我們(men) 了》。這不僅(jin) 是百年前主人公對同胞們(men) 的激勵,也是製作團隊的心聲。
有了觀眾(zhong) ,有了反饋,李俊彬希望進一步完善這部劇。他認為(wei) 情節的發展和情緒的表達都還有進步的空間,他想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來實現這一目標。
在2023年10月1日的演出結束後,他們(men) 受邀出席了澳華博物館中秋慶典,將樂(le) 聲帶給更多人。這並不是結束,越來越多的相關(guan) 人士看到了《唐人街木匠》並產(chan) 生興(xing) 趣。製作團隊自身也在積極尋求合作,與(yu) 一些具有影響力的製作人取得聯係。他們(men) 希望盡快完成劇本修改,走向更大的舞台,將這部劇呈現給更廣大的觀眾(zhong) 。
李俊彬計劃通過音樂(le) 劇來展現更多主題。他提到,接下來他會(hui) 考慮與(yu) 一位學者合作。這位學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yu) 研究潘如和唐福的故事。李俊彬計劃以唐福為(wei) 原型,去創作女主人公的故事,“就像是一個(ge) 續集”。(楊寧 李汶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