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台不能放縱“假黃金”泛濫
作者:守一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際金價(jia) 屢創新高,國內(nei) 黃金消費市場也是一片熱火朝天。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報道,有關(guan) 黃金消費的投訴也與(yu) 日俱增。在某投訴平台,僅(jin) “假黃金”一項投訴,就多達5000多條。有消費者發現,多個(ge) 網絡平台銷售的“999足金”產(chan) 品存在“以假充真”“摻雜摻假”等情況。
這些黃金騙局的套路其實都不複雜,無非就是摸準了部分消費者貪便宜的心理,以非常優(you) 惠的價(jia) 格招攬客戶,然後輔以各種假證書(shu) 和以假亂(luan) 真的技術手段,達到販賣“假黃金”的目的。要對症治理這樣的亂(luan) 象,就要從(cong) 改變客戶心理,和整治縱容售假的平台兩(liang) 方麵雙管齊下。
首先,消費者應該銘記一個(ge) 最簡單的道理:天上不會(hui) 掉餡餅。黃金價(jia) 格是很透明的,當人們(men) 發現某店鋪的產(chan) 品便宜得超出常理,就沒必要再以身試假。從(cong) 媒體(ti) 報道的案例裏不難發現,有些消費者心存僥(jiao) 幸,買(mai) 了便宜的黃金,拿到手後很容易就發現產(chan) 品存在問題。就算這些商家被揭穿之後也願意退貨退款,消費者浪費時間精力也不值當。可以說,如果消費者放棄貪便宜的心理,類似假黃金騙局能少一大半。
其次,平台對售賣假黃金的商家監管存在明顯疏漏。根據國家法律規定,銷售金銀製品要經過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guan) 主管機關(guan) 審查批準,在工商行政管理機關(guan) 登記發給營業(ye) 執照。但這些售賣假黃金的店鋪,不僅(jin) 賣的黃金是假的,店鋪背後的信息很多也是假的。平台對此有沒有做好跟進核實?為(wei) 什麽(me) 類似的店鋪總是能順利地注冊(ce) 、營業(ye) ?
這些店鋪想要招攬生意,就不可能躲在網絡的角落。既然他們(men) 要打廣告、開直播,那麽(me) 從(cong) 理論上說,平台有非常多的技術手段,能監測到哪些店鋪在售賣黃金製品,也應該能做到核實這些店鋪是否具備相應資質。如果平台起到了應有的把關(guan) 作用,那這些店鋪也就不至於(yu) 如此泛濫。
媒體(ti) 的報道中也提到類似騙局流行的另一個(ge) 因素,就是製假技術的升級。有些製造出來的假黃金,不僅(jin) 消費者自己無法辨別,專(zhuan) 業(ye) 機構都要費一番精力才能識別出問題。此外相關(guan) 證書(shu) 也越做越逼真,鑒定難度都在提高。但無論消費者還是監管,其實都沒必要和不法分子“比拚技術”。造假手段再高明,也見不得光,不可能變為(wei) 合法經營的黃金店鋪。從(cong) 店鋪這個(ge) “源頭”管起,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的來說,隻要消費者不盲目貪圖便宜,隻要電商平台常態化治理做到位,類似的假黃金騙局就很難找到生存空間。在黃金這樣一個(ge) 存在高度競爭(zheng) 的市場領域,已經有足夠多的正規商家可供選擇。消費者如果執意要從(cong) 沒聽過的小商家那裏“淘金”,那就必然要承受高風險。但願這些被曝光的案例,能夠給更多人敲響警鍾。(守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