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親身經曆的“山鄉巨變”
核心閱讀
農(nong) 村迎來了波瀾壯闊的新山鄉(xiang) 巨變。為(wei) 鄉(xiang) 土新貌留下文學見證,成為(wei) 當代作家的自覺追求
推動文學融入現代傳(chuan) 播格局,是新時代文學的重要課題。一些鄉(xiang) 土文學作品在推出的同時,嚐試以短視頻和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作家在鄉(xiang) 村的創作故事,實現優(you) 秀作品的多維傳(chuan) 播
新時代鄉(xiang) 土文學創作不僅(jin) 要解決(jue) 創作技巧、方式方法的問題,更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內(nei) 涵
中國鄉(xiang) 村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互聯網+農(nong) 業(ye) ”、生態農(nong) 業(ye) 、智慧農(nong) 業(ye) 等讓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邁出堅實步伐,鄉(xiang) 村旅遊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返鄉(xiang) 創業(ye) ,村超、村BA、村晚展現新時代廣大農(nong) 民的生活新滋味和精神新風貌……農(nong) 村迎來了波瀾壯闊的新山鄉(xiang) 巨變。書(shu) 寫(xie) 這場巨變中的新農(nong) 村、新農(nong) 民,捕捉巨變背後的實踐偉(wei) 力和奮鬥精神,用文學為(wei) 新時代山鄉(xiang) 增添精神力量,是當代中國作家的使命所在。
記錄時代,為(wei) 鄉(xiang) 土新貌留下見證
“我們(men) 期待文學界的名家大家能真正沉入生活深處、紮根新時代的山鄉(xiang) 大地、投身山鄉(xiang) 巨變的寫(xie) 作,寫(xie) 出有時代溫度的精品力作。我們(men) 更期待那些民間的、基層的、奮鬥在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一線的潛在寫(xie) 作力量,激活文學夢想和文學才華,拿起筆描繪、書(shu) 寫(xie) 親(qin) 身經曆的‘山鄉(xiang) 巨變’。”
2022年3月,中國作家協會(hui) 發布“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征稿啟事,麵向全國公開征集書(shu) 寫(xie) 鄉(xiang) 村時代變遷的原創長篇小說。計劃啟動後,得到許多作家和文學寫(xie) 作者的積極支持,僅(jin) 半年時間就收到各方來稿800餘(yu) 部。這中間,既有專(zhuan) 業(ye) 作家的作品,又有山鄉(xiang) 人寫(xie) 的山鄉(xiang) 事,還有網絡作家的創作。很多在線寫(xie) 作平台也梳理了近兩(liang) 年的征文活動,並從(cong) 中挑選出優(you) 質稿件進行推薦。先後有30餘(yu) 部作品通過評審納入計劃,經過專(zhuan) 家審讀、改稿會(hui) 等環節,楊誌軍(jun) 《雪山大地》、關(guan) 仁山《白洋澱上》、歐陽黔森《莫道君行早》、王鬆《熱雪》、周瑄璞《芬芳》、劉慶邦《花燈調》等作品分別與(yu) 讀者見麵。
這些作品較為(wei) 集中地展現出新時代中國作家對新山鄉(xiang) 巨變的主題探索。《雪山大地》透過青藏高原上漢藏兩(liang) 個(ge) 家庭相濡以沫的故事,表現幾代高原建設者接續奮鬥的曆程和藏族牧民生活的變遷。《花燈調》中不僅(jin) 有駐村第一書(shu) 記帶領村民創業(ye) 的故事,更著重呈現了脫貧攻堅戰場上黨(dang) 組織發揮的關(guan) 鍵作用。《熱雪》讓讀者近距離看到農(nong) 民通過土地流轉、集體(ti) 協作等方式,實現糧食和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的規模化生產(chan) 、市場化經營……
為(wei) 鄉(xiang) 土新貌留下文學見證,成為(wei) 當代作家的自覺追求。這既包括提升現實穿透力和對複雜時代經驗的處理能力,寫(xie) 出新的鮮活的鄉(xiang) 村故事;也包括以人物為(wei) 中心,聚焦新時代、新事物、新作為(wei) 、新情感,把人物命運和時代主題相結合;還包括在文學形式和審美風格上的主動探索,從(cong) 百年中國鄉(xiang) 土文學敘事傳(chuan) 統和審美形式中汲取經驗,推陳出新,努力創作時代特色與(yu) 文化深度兼備的作品。
加強組織,大力扶持精品創作
“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啟動伊始,就設定了“質量提升”環節,對納入計劃的重點推進作品,至少要召開一次專(zhuan) 家改稿會(hui) ,針對作品修改進行專(zhuan) 門指導。一場場改稿會(hui) 上,評論家、資深文學編輯、出版人展開文本細讀,對不足之處直言不諱:敘述節奏整體(ti) 上前緩後緊,個(ge) 別人物塑造有“高開低走”的傾(qing) 向;局限於(yu) 現實的生活,缺少文學世界的“詩與(yu) 遠方”;有細節但不能沉溺於(yu) 細節,人物、情節和敘述要“瘦身”……通過這些意見,可以看到書(shu) 寫(xie) 新山鄉(xiang) 巨變的難度所在,也能看到人們(men) 對匹配時代的精品佳作的由衷期待。
改稿會(hui) 上,專(zhuan) 家提出《雪山大地》一些枝蔓上的人物有些多餘(yu) ,作者楊誌軍(jun) 充分采納,壓縮作品篇幅,使主要人物和故事情節更為(wei) 集中。《白洋澱上》的主人公放棄打魚去一家企業(ye) 打工,作品對他在企業(ye) 的經曆寫(xie) 得較為(wei) 簡略。出版社編輯認為(wei) ,把這個(ge) 經曆寫(xie) 充實,更有利於(yu) 表現人物新麵貌。沒有相關(guan) 工作經驗的作者關(guan) 仁山,一頭紮進工廠體(ti) 驗生活,補寫(xie) 了30萬(wan) 字。作家不僅(jin) 重視專(zhuan) 家學者的修改意見,而且深入基層一線,充分汲取基層群眾(zhong) 的實踐智慧。作家歐陽黔森、周瑄璞就曾多次赴作品取材地與(yu) 當地百姓座談,完善素材、傾(qing) 聽意見,數易其稿。
推動文學融入現代傳(chuan) 播格局,是新時代文學的重要課題。曆史地看,農(nong) 村題材影視作品具有廣泛的群眾(zhong) 接受基礎,從(cong) 文藝現實來看,網絡紀錄片、短視頻、直播等媒介形式不約而同地聚焦當代鄉(xiang) 村,村人村事、美麗(li) 鄉(xiang) 村、鄉(xiang) 村文旅等成為(wei) 內(nei) 容創作的熱門主題。有鑒於(yu) 此,“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創作計劃”積極推動文學向影視、戲劇、網絡視聽等文藝形態和傳(chuan) 播介質的IP轉化,加強文學與(yu) 新媒體(ti) 、新業(ye) 態、新技術的交融交匯。一些鄉(xiang) 土文學作品在推出的同時,嚐試以短視頻和紀錄片的形式,展現作家在鄉(xiang) 村的創作故事,實現優(you) 秀作品的多維傳(chuan) 播。
用情用功,提升文學的影響力感染力
“我想,我是從(cong) 剛記事的時候,就在為(wei) 這部書(shu) 做準備。當然,當初的準備不是文字、語言、藝術和技巧上的準備,而是饑餓的準備,生活的準備,人生的準備,生命的準備。我準備了大半輩子,醞釀了幾十年,終於(yu) 把這本書(shu) 寫(xie) 了出來。”劉慶邦在《花燈調》的後記中動情地寫(xie) 道。作為(wei) 一個(ge) 經曆過貧困年代的作家,劉慶邦視書(shu) 寫(xie) 脫貧攻堅為(wei) 一種責任,但直到他在采訪中結識“全國脫貧攻堅貢獻獎”獲得者謝佳清,直到他跟隨謝佳清到貴州山村定點生活、一起行走一起交流,有了大量的生活體(ti) 驗,深入了解了脫貧攻堅的過程,劉慶邦才開始動筆。
生活永遠是文學的源泉。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書(shu) 寫(xie) 需要作家增強生活實踐的主動性,向老一輩作家學習(xi) ,深入生活,做人民的學生。從(cong) 作家周立波在湖南益陽清溪村的創作故事中可以領悟到,對政策、曆史、現實的深入認識,對山鄉(xiang) 巨變的親(qin) 身調研,對農(nong) 村農(nong) 民的真摯情感,這些對《山鄉(xiang) 巨變》的成功創作來說缺一不可,對今天的鄉(xiang) 土文學創作者來說亦需要全麵加強。
新時代鄉(xiang) 土文學創作不僅(jin) 要解決(jue) 創作技巧、方式方法的問題,更要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內(nei) 涵。在現實經驗之外,還需要廣闊視野和豐(feng) 厚知識儲(chu) 備。鄉(xiang) 土文學經典作品往往都具備廣闊視野,立足中國鄉(xiang) 土的曆史與(yu) 現實,講出了具有獨特價(jia) 值內(nei) 涵、人文理念和美學風格的中國故事。
充分認識新時代山鄉(xiang) 巨變的重要意義(yi) 和深刻影響,從(cong) 新時代新經典的曆史使命和精神高度來思考和書(shu) 寫(xie) ,在思想深度、文化深度、人物深度和語言深度上不斷下功夫、做文章,才能用優(you) 秀鄉(xiang) 土文學作品展現新時代的精神氣象。(張麗(li) 軍(jun) 作者為(wei) 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