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大健康 監管亟待加強
“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前後,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醫美等行業(ye) 多次受到關(guan) 注,其中有一些群眾(zhong) 反映強烈、社會(hui) 危害性大的問題被曝光後引發討論。2015年,某知名3·15晚會(hui) 曝光醫療垃圾非法回收、加工再生產(chan) 現象,有些甚至被做成兒(er) 童玩具,蔬菜塑料袋;2023年,主打美白等功效的妝字號美容針或致毀容的現象被曝光。
近年來,麵對一些問題,監管層麵出台了若幹文件以加強監管。例如2022年5月1日,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修訂後的《醫療器械生產(chan) 監督管理辦法》和《醫療器械經營監督管理辦法》正式施行。全麵推行醫療器械注冊(ce) 人備案人製度,嚴(yan) 格落實企業(ye) 主體(ti) 責任,豐(feng) 富完善監管手段,明確提出“禁止進口、銷售過期、失效、淘汰等已使用過的醫療器械”,對獲批上市醫療器械流通環節現行規則進行了有力補充。2023年5月4日,市場監管總局等十一部門聯合印發《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醫療美容行業(ye) 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
目前,利用網絡直播銷售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的情況日漸增多,一些問題對消費者產(chan) 生了潛在或直接的危害。報道顯示,一些藥企的主播在直播間內(nei) 誇大宣傳(chuan) 產(chan) 品的各種效果,卻對產(chan) 品采用的標準、專(zhuan) 利、本質是食品等問題避而不談。《廣告法》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聲稱或者暗示廣告商品為(wei) 保障健康所必需;與(yu) 藥品、其他保健食品進行比較等。對此,一些主播甚至使用暗語等隱蔽方式做出不符合以上法律規定的宣傳(chuan) 。這些虛假宣傳(chuan) 在誘導消費者下單購買(mai) 的同時,更可能耽誤患者日常用藥和病情控製,存在極大的風險,加強監管的需求日漸凸顯。
直播售賣藥品、保健食品、醫療器械,在銷售模式創新之外,還擴展了關(guan) 聯主體(ti) ,延長了責任鏈條,關(guan) 涉到更多的合規問題,給社會(hui) 治理帶來了新挑戰。因此,直播平台不僅(jin) 自身要具備相應資質,更應發揮“看門人”作用,做好對平台入駐商家的監管,積極承擔與(yu) 其權利相匹配的公共責任。(韓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