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質

發布時間:2024-03-20 09:49: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院士談科技自立自強】

  作者:黃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東(dong) 南大學校長)

  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要素是創新,強調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chan) 業(ye) 、新模式、新動能。教育、科技、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的核心保障和強大動能,高等教育要以“新”促新、以“智”提質,在服務支撐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上展現新的擔當作為(wei) 。

  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是激發新質生產(chan) 力的源頭活水。高校,尤其是理工類高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工作,必須牢固樹立麵向產(chan) 業(ye) 、服務產(chan) 業(ye) 、引領產(chan) 業(ye) 的理念思路,通過教育、科技、人才一體(ti) 化的創新實踐,涵蓄新質生產(chan) 力的發展源泉,要在科創融匯、產(chan) 教融合上下功夫、出實招,積極探索科技創新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融合發展的新路徑、新範式。同時,要加強一流學科建設,做出新工科、新醫科、新農(nong) 科、新文科建設的新成效、新高度,夯實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基礎,聚焦關(guan) 鍵領域進行技術攻關(guan) ,開辟新質生產(chan) 力發展的新賽道、新機遇。

  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也是推動高校人才培養(yang) 改革的動力和導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作為(wei) 高素質人才的培育基地,應率先在學科設置、育人模式、科研模式的改革創新上下功夫,建立健全高質量創新人才培養(yang) 與(yu)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新質生產(chan) 力培育深度融合的新機製。在人才培養(yang) 方向上,要著眼未來、問需產(chan) 業(ye) ,堅持深度和廣度“兩(liang) 手抓”——一方麵深度融合產(chan) 學研用,通過建設國家產(chan) 教融合創新平台等,不斷完善和優(you) 化產(chan) 業(ye) 出卷、校企聯合答卷的產(chan) 教融合機製,針對性地培養(yang) 厚基礎、強實戰、能解決(jue) 產(chan) 業(ye) 難題的創新型、應用型、複合型人才;另一方麵抓好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國家集成電路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高標準建設,創新校企深度共享、共通機製,探索卓越工程師、未來創新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重構與(yu) 高質量發展。

  必須充分認識到,我們(men) 是在一個(ge) 全新的智能化時代大背景下發展新質生產(chan) 力。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該讓學生更多參與(yu) 到科研創新中來,在大平台、大項目,大場景、新場景中育人,培養(yang) 學生的思辨力、學習(xi) 力、創新力、領導力,同時,主動擁抱智能,創新實踐“人工智能+”,在教學內(nei) 容、師資力量、教學模式、學習(xi) 方式、考核形式等方麵持續推動創新變革。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0日 01版)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