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 活力迸發(大數據觀察)
場地設施便捷多樣,賽事活動豐(feng) 富多彩——
全民健身 活力迸發(大數據觀察)
本報記者 李 洋 季 芳
核心閱讀
近年來,群眾(zhong) 健身意識增強,健身熱情高漲,體(ti) 育場地增多,健身方式出新,我國全民健身事業(ye) 蓬勃開展。日前,2024年全國群眾(zhong) 體(ti) 育工作會(hui) 議召開,一組組紮實的數據,反映了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效。
截至2023年底,全國體(ti) 育場地達459.27萬(wan) 個(ge) 、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2.89平方米、經常參加體(ti) 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37.2%……在日前召開的2024年全國群眾(zhong) 體(ti) 育工作會(hui) 議上,一組組數據令人眼前一亮,反映出全民健身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效。
體(ti) 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xing) 則體(ti) 育興(xing) 。全民健身事業(ye) 蓬勃開展,競技體(ti) 育與(yu) 群眾(zhong) 體(ti) 育比翼齊飛,大眾(zhong) 對賽事活動的需求不斷釋放。全民健身取得哪些新成績?未來將如何推進?記者進行了采訪。
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達2.89平方米
場地設施更便捷
在浙江省嘉興(xing) 市長纖塘社區,麵積不大的百姓健身房裏很是熱鬧。健身愛好者揮汗如雨,跑步聲、健身器材撞擊聲此起彼伏。居民趙勇不僅(jin) 自己練得起勁,還經常帶動家人一起鍛煉,“健身房就在家門口,不僅(jin) 舉(ju) 步可達,而且價(jia) 格實惠,年卡隻要365元。”
健身去哪兒(er) ?這是群眾(zhong) 關(guan) 心的話題,也是開展全民健身首先要解決(jue) 的問題。2023年,國家體(ti) 育總局實施全民健身場地器材補短板項目,支持全國1000個(ge) 沒有配建全民健身場地器材的鄉(xiang) 鎮/街道補齊短板,支持各地啟動283個(ge) 體(ti) 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等項目。
國家體(ti) 育總局還會(hui) 同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推進“國球進公園”“國球進社區”活動,以小切口服務大民生。截至2023年底,全國近8500個(ge) 老舊小區、3800個(ge) 城市公園新增乒乓球台在內(nei) 的各類健身設施近7.5萬(wan) 個(ge) ,備受群眾(zhong) 歡迎。
以往,一些大型體(ti) 育場館存在賽後利用率不高、群眾(zhong) 滿意度有待提升等問題。如今,越來越多體(ti) 育場館不僅(jin) 通過大型賽事打響招牌,也注重服務全民健身、集聚更多人氣。2023年,國家體(ti) 育總局補助2491個(ge) 公共體(ti) 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覆蓋全國近1400個(ge) 縣級行政區域。據統計,這些場館僅(jin) 核心區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麵積就超過2000萬(wan) 平方米,受益人次超過4億(yi) 。
截至2023年底,全國共有體(ti) 育場地459.27萬(wan) 個(ge) ,體(ti) 育場地麵積40.71億(yi) 平方米,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2.89平方米,提前實現了《“十四五”體(ti) 育發展規劃》中提出的2.6平方米的人均體(ti) 育場地麵積目標。大型場館更加親(qin) 民,城市“金角銀邊”得到充分利用,“15分鍾健身圈”越來越多,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來得實實在在。
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讓體(ti) 育發展成果全民共享,全民健身事業(ye) 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men) 將重點抓好老舊城區和人口密集區、農(nong) 村地區場地設施建設,持續做好體(ti) 育部門所屬公共體(ti) 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推動學校體(ti) 育場館、支持引導企事業(ye) 單位所屬場地設施向社會(hui) 開放。”國家體(ti) 育總局群眾(zhong) 體(ti) 育司司長丁東(dong) 表示。
累計上線190餘(yu) 個(ge) “雲(yun) 健身”賽事活動
賽事活動更豐(feng) 富
近日,在貴州省黔東(dong) 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縣台盤村,“村BA”球王爭(zheng) 霸賽精彩上演。場上賽況激烈,球員攻防有板有眼;場外熱情高漲,球迷觀賽摩肩接踵。這樣“接地氣、聚人氣”的鄉(xiang) 村賽事,在安徽、廣西、寧夏等地,已成為(wei) 鄉(xiang) 村生活的一部分,為(wei) 村民帶來豐(feng) 富的文體(ti) 享受。
“三大球”深受群眾(zhong) 喜愛,是全民健身項目化、賽事化發展的關(guan) 鍵抓手。國家體(ti) 育總局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三大球”群眾(zhong) 賽事摸底調研,完成首批群眾(zhong) “三大球”精品賽事案例推薦工作。乘著北京冬奧會(hui) 的東(dong) 風,冰雪運動的種子在全國各地播撒,嬉冰戲雪成為(wei) 運動健身新時尚。國家體(ti) 育總局積極開展全國大眾(zhong) 冰雪季等賽事活動,組織冬奧冠軍(jun) 與(yu) 群眾(zhong) 麵對麵交流,不斷鞏固擴大“帶動三億(yi) 人參與(yu) 冰雪運動”成果。
隨著運動健康意識深入人心,越來越多人選擇以運動休閑、健身鍛煉的方式豐(feng) 富假日生活。圍繞元旦、全民健身日、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重陽節等節點,國家體(ti) 育總局開展元旦新年登高、“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係列活動等全民健身主題活動,參與(yu) 人群廣泛,貫穿一年四季。
線下賽事如火如荼地開展,線上活動同樣精彩紛呈,為(wei) 人們(men) 提供更多健身選擇。2023年全民健身線上運動會(hui) 正是踩準了“雲(yun) 健身”時代的節奏,累計上線190餘(yu) 個(ge) 賽事活動,直接參賽人數達2198萬(wan) 餘(yu) 人。
以全國全民健身大賽、全運會(hui) 群眾(zhong) 賽事、社區運動會(hui) 為(wei) 龍頭,多層次、多樣化的賽事活動體(ti) 係逐漸完善。據統計,2023年各級組織填報的群眾(zhong) 賽事達24.6萬(wan) 個(ge) ,吸引約7183萬(wan) 人參與(yu) 。
國家體(ti) 育總局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要著力發展體(ti) 育賽事經濟,打造一批觀賞性強、參與(yu) 度高的體(ti) 育賽事;鼓勵各地因地製宜開展豐(feng) 富多彩的民間體(ti) 育賽事活動;開展體(ti) 育賽事進景區、進街區、進商圈和“跟著賽事去旅行”等活動,充分發揮體(ti) 育賽事的綜合效益。
累計培養(yang) 公益類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320萬(wan) 人
體(ti) 育組織更健全
在春天邁開腳步奔跑,成為(wei) 不少健身愛好者的選擇。作為(wei) 一名路跑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同時還是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路跑運動協會(hui) 會(hui) 長,李懷兵的日程表滿滿當當。不僅(jin) 要組織各類活動、提供指導和服務,還要抽時間充實自己,學習(xi) 各類技能。
近年來,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隊伍不斷壯大,在帶動群眾(zhong) 參與(yu) 鍛煉、科學健身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
截至2023年底,全國體(ti) 育社會(hui) 組織近6.59萬(wan) 個(ge) ,累計培養(yang) 公益類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320萬(wan) 人,新培養(yang) 了超5萬(wan) 名農(nong) 村女性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每千人擁有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達2.28名,提前達成了《“十四五”體(ti) 育發展規劃》中提出的每千人擁有社會(hui) 體(ti) 育指導員2.16名的目標。
生命在於(yu) 運動,運動需要科學。國家體(ti) 育總局發揮專(zhuan) 業(ye) 資源優(you) 勢,編創各類體(ti) 育健身科普作品,舉(ju) 辦“科學健身大講堂”“科學健身指導走基層”等活動,幫助人們(men) 正確鍛煉、少走彎路。各項目協會(hui) 、科研機構也在積極行動——登山中心在新媒體(ti) 平台發布科學安全的山地戶外知識;運動醫學研究所、氣功中心等製作播出60多期科學健身節目……
“健康是1,其他都是後麵的0。”推進健康關(guan) 口前移,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不斷開創。目前,不少地方積極探索,將“體(ti) 衛融合”列入民生實事,建設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推廣常見慢性病運動幹預項目和方法,讓體(ti) 衛兩(liang) 個(ge) 係統的資源形成“1+1>2”的效果。
近年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多部門印發文件加強學校體(ti) 育工作,開齊開足上好體(ti) 育課,讓每個(ge) 青少年較好掌握1項以上運動技能。同時,多措並舉(ju) 為(wei) 老年人健身鍛煉提供必要幫扶,為(wei) 殘疾人充分、平等參與(yu) 體(ti) 育運動營造無障礙環境,政府主導、多部門協同、全社會(hui) 參與(yu) 、全民共建共享的“大群體(ti) ”格局已初步形成,推動全民健身熱潮向縱深發展。
從(cong) 影響深遠的國家戰略到惠及萬(wan) 家的生活風尚,全民健身已融入大眾(zhong) 生活,為(wei) 美好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國家體(ti) 育總局局長高誌丹表示,接下來將重點在破解“健身去哪兒(er) ”難題、統籌區域發展、聚焦重點人群、搭建人民群眾(zhong) 體(ti) 育舞台4個(ge) 方麵下功夫,讓體(ti) 育發展成果真正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ti) 人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