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周末:錦江春濃待佩弦
作者:彭家河
盼望著,盼望著,東(dong) 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正月初七,夜讀得知朱自清先生曾住成都宋公橋邊,於(yu) 是次日一早便借買(mai) 菜之機尋訪。沿先生當年從(cong) 望江樓回家的路,過九眼橋到錦江北岸,順江前行,到望江樓公園對岸,那裏便是宋公橋大體(ti) 的位置。這段幾字形的路程不過兩(liang) 公裏,不知先生曾來去多少回,一路又有幾多憂愁幾多憤懣幾多歡喜。
我在這段路上來回尋找,都不見“宋公橋”的字樣。宋公橋不在,宋公橋街應該在吧?地鐵六號線順江路站口北邊有個(ge) 圍起來的工地,我繞著這片區域打探,穿過幾個(ge) 街口,拐進老舊的化成寺街,走到小巷的盡頭,有雞鳴鳥叫,仍不見宋公橋街。小巷門口有位老人,我便向他打聽。老太爺朝三米開外的圍牆一指:“早拆了!這個(ge) 院子之前就是宋公橋街的。巷子這邊是化成寺街,對麵就是宋公橋街,我家戶口本上也寫(xie) 的是宋公橋街。”總算找到一點蛛絲(si) 馬跡,我便在這裏駐足張望。小院米黃的圍牆高過人頭,裏麵是一排灰色水泥老樓,圍牆裏邊還有一叢(cong) 濃密的竹子,伸出翠綠的長脖子向小巷張望。小院四周多是五六層的老舊樓房,在旁邊兩(liang) 棟六十餘(yu) 層的高樓映襯下顯得更加滄桑。八十餘(yu) 年過去了,朱家舊宅的位置已模糊不清,這個(ge) 小院應該是與(yu) 之最接近的地方了。小巷不時有人經過,提著蔬菜早點,轉過牆角就消失了。我想,當年朱自清也應該是這樣,默默地在小巷來來回回,迎送吳宓、陳白塵、姚雪垠、吳組緗等文化名人。有多少人會(hui) 知道,這個(ge) 匆匆而過的清貧的身影有錚錚鐵骨,懷錦繡文章。
抗日戰爭(zheng) 全麵爆發後,朱自清隨清華大學南下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係教授。1940年,昆明物價(jia) 瘋漲,教授們(men) 的生活陷入困境。考慮到成都物價(jia) 比昆明低,又是妻子陳竹隱的老家,朱自清便安排妻子帶上孩子們(men) 回成都生活。陳竹隱租了宋公橋報恩寺後院的三間泥地草頂竹泥籬壁的小房子安頓下來。朱自清獲準休假一年,放了暑假就從(cong) 昆明動身,輾轉半月回到成都與(yu) 妻子團聚,次日便去見在四川省教育廳教育科學館工作的葉聖陶。朱自清在成都的日常工作就是讀書(shu) 、寫(xie) 作,受葉聖陶之約編寫(xie) 中學生學習(xi) 國文的課外讀物。那年11月,朱自清的四女兒(er) 出生,葉聖陶第一次踏進朱家住所,深覺“佩弦所賃屋簡陋殊甚,係寺中草草修建以租於(yu) 避難者也”。每逢下雨,屋內(nei) 就一片泥濘。後來,陳竹隱的中學同學劉雲(yun) 波的妹妹、妹夫金拾遺夫婦贈送了八百塊鋪地磚,這才好些。
與(yu) 葉聖陶的交往可謂他鄉(xiang) 遇故知,朱自清難得開心。那天,他薄酒簡菜熱情招待葉聖陶,之後便一起到望江樓聊天。這是葉聖陶第一次登望江樓:“其處布置竹樹房屋,雅整樸素。……在樓上坐片時,靜寂之趣,足以欣賞。”
朱自清當時月薪不過四百一十八元四角六分,然而成都“索米米如珠”,米價(jia) 並不比昆明低,1941年3月他記道:“本月支出五百七十元,數目驚人!”此時,朱自清四十三歲,人到中年的他在成都有嗷嗷待哺的小女,遠在淪陷區揚州還有垂垂老父和三個(ge) 難以顧及的孩子。山河破碎,時局動蕩,他也沒多少閑情逸致書(shu) 寫(xie) 文學作品,但這一年,朱自清研究著述成果頗豐(feng) ,學術名著《經典常談》就是此時修改完成的。10月,休假結束開學,朱自清獨自乘船順岷江而下,經樂(le) 山、宜賓、敘永回到昆明。陳竹隱在成都帶著孩子們(men) 艱難度日。後來,朱自清的大女兒(er) 到川大上學,陳竹隱也在川大圖書(shu) 館當館員以補貼家用。1946年,全家回到北京。這幾年間,朱自清在成都居住的時間接近兩(liang) 年。他在成都街頭埋首獨行,在宋公橋的陋室裏奮筆疾書(shu) ,為(wei) 抗戰勝利奔走相告,為(wei) 聞一多被害大聲疾呼,這是他匆匆的一生中一段寶貴的時光,當然也是成都寶貴的文化財富。
我返回順江路,對岸是為(wei) 紀念唐代女詩人薛濤而栽的一片竹林,粉色的紅梅一字排開,宛若一圈紅綢。茂林修竹之上,朱柱碧瓦的望江樓卓然獨立。寬闊的錦江安靜東(dong) 流,倒映著長橋大廈,倒映著江樓雲(yun) 影。
想必葉聖陶在朱自清返回雲(yun) 南之後,會(hui) 重到望江樓公園,“獨尋洪度井,悵望宋公橋”。朱自清一家離開成都十五年後,葉聖陶重遊望江樓,睹物思人,黯然寫(xie) 道:“樓邊叢(cong) 林勢幹宵,江上煙波入望遙。頓憶佩弦埋骨久,隔江忍對宋公橋。”而今,薛濤製桃花箋的洪度井還在,然而錦江南岸沒有了葉聖陶,錦江北岸沒有了朱自清,也沒有了宋公橋。
桃樹、杏樹、梨樹,都開滿了花。錦江春色來天地,而先生卻一去不複返。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29日 15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