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黃玉米串起“黃金產業”
吉林省公主嶺市推進玉米全產(chan) 業(ye) 鏈標準化建設——
金黃玉米串起“黃金產(chan) 業(ye) ”
核心閱讀
立足優(you) 質種業(ye) 資源和地理條件優(you) 勢,吉林長春公主嶺市積極推進玉米全產(chan) 業(ye) 鏈標準化建設。從(cong) 一粒種子,到一穗玉米,再到整個(ge) 玉米全產(chan) 業(ye) 鏈,各項措施串起玉米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以標準化引領玉米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帶動農(nong) 民增收致富、企業(ye) 效益提升。
“這是去年剛建設完的高標準農(nong) 田,再過一陣子,休養(yang) 一冬的黑土地即將煥發新活力。”時值3月,吉林長春公主嶺市的黑土地上積雪已近消融。地雖閑,人卻未得閑。最近,雙龍鎮大青山村玉米種植大戶劉貴丹忙著與(yu) 合作社社員一起檢修農(nong) 機,“農(nong) 資已經基本采買(mai) 到位,準備整地開始春耕。”
近年來,公主嶺市全麵推進玉米全產(chan) 業(ye) 鏈標準化建設,強化育種科研投入,專(zhuan) 注黑土地保護,打造玉米“黃金產(chan) 業(ye) ”。2023年,全市糧食作物種植麵積460.1萬(wan) 畝(mu) ,其中玉米種植麵積436.44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53.09億(yi) 斤。
一粒種子的希望
聚集育種製種力量,培育發展現代種業(ye)
長春國家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現代種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吉林省鴻翔農(nong) 業(ye) 集團鴻翔種業(ye) 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一派繁忙景象,全程自動化的生產(chan) 線上,風篩、灌袋、包裝等流水作業(ye) 一氣嗬成,一粒粒飽滿的玉米種子即將走向市場,在黑土地上紮根。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近年來,公主嶺市深入推進種業(ye) 振興(xing) 工程,目前已有持有農(nong) 作物種子生產(chan) 經營許可證的企業(ye) 55家,育繁推一體(ti) 化種子企業(ye) 4家,種子經營門店600多家。
“多去‘種子一條街’轉轉,總能發現好的玉米品種。”在公主嶺的田間地頭,農(nong) 戶們(men) 口口相傳(chuan) 的“種子一條街”,就是市區的鐵北種子銷售一條街。在這條約兩(liang) 公裏長的街道上,聚集著120餘(yu) 家種子經營戶,年交易量約7400萬(wan) 斤。
“公主嶺市注重玉米育繁推一體(ti) 化發展。前段時間,鐵北種子銷售一條街上人來人往,聚集了東(dong) 北多地的種子經銷商。”公主嶺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副局長孟繁強介紹。
在這條街道的中心區域,藏著這條街繁榮熱鬧的答案。坐落於(yu) 此的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擁有70多年的玉米研究曆史,是專(zhuan) 業(ye) 從(cong) 事玉米遺傳(chuan) 育種研究的科研機構。“2015年以來,我們(men) 的玉米新品種選育實現突破,審定新品種70個(ge) (次)。”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玉米研究所所長黃威介紹,研究所培育的多個(ge) 品種成為(wei) 東(dong) 北地區不同時期的代表性品種。
2021年,公主嶺市被批準創建以種業(ye) 為(wei) 主導產(chan) 業(ye) 的國家級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次年5月,吉林長春國家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在這裏揭牌。通過聚集育種製種力量、培育發展現代種業(ye) ,公主嶺市不斷延伸產(chan) 業(ye) 鏈,形成了玉米精深加工產(chan) 業(ye) 鏈、玉米飼料產(chan) 業(ye) 鏈和鮮食玉米產(chan) 業(ye) 鏈,實現年產(chan) 值超百億(yi) 元。
一穗玉米的鮮甜
發展鮮食玉米產(chan) 業(ye) ,串起上中下遊
“鮮食玉米可以直接食用,受到消費者喜愛,很快打開了市場。”在吉林省農(nong) 嫂食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區內(nei) ,副總經理劉友剛拿起一根包裝好的甜玉米向記者介紹。2023年,該公司獲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第一批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全產(chan) 業(ye) 鏈標準化示範基地創建單位。
鮮食玉米鮮在何處?“鮮度是鮮食玉米的關(guan) 鍵,從(cong) 采摘玉米到運達公司,再到真空塑封、裝車,我們(men) 一般控製在兩(liang) 個(ge) 小時之內(nei) 完成。”劉友剛介紹,這背後是企業(ye) 的標準化生產(chan) 能力。在農(nong) 資采購、田間管理、采收、產(chan) 品研發檢測、儲(chu) 存運輸等環節,公司都製定了相關(guan) 標準,並且參與(yu) 製定了吉林鮮食玉米全產(chan) 業(ye) 鏈標準。
一穗鮮食玉米,串起玉米產(chan) 業(ye) 鏈上中下遊,帶動產(chan) 業(ye) 提質、企業(ye) 增效、農(nong) 民增收。
在吉林德樂(le) 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的有機鮮食玉米種植基地裏,吉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玉米研究所培育的“吉農(nong) 糯111”成為(wei) 鮮食玉米種植的主要品種。“我們(men) 同企業(ye) 開展玉米研發創新技術服務合作,深入開展項目聯合攻關(guan) 和技術服務。”黃威說。
走入雙龍鎮大青山村的高標準農(nong) 田,劉貴丹跟記者算起了種玉米的收入賬:“去年嚐試種植鮮食玉米,一穗的收購報價(jia) 約為(wei) 1元,秸稈還可以製成青貯飼料。一畝(mu) 地產(chan) 2600多穗鮮食玉米,比種普通玉米畝(mu) 均增收500多元。”
立足優(you) 質種業(ye) 資源,公主嶺市培育鮮食玉米品牌,先後湧現出農(nong) 嫂、德樂(le) 等一批產(chan) 業(ye) 化龍頭企業(ye) 。截至目前,當地有鮮食玉米企業(ye) 10餘(yu) 家,全市鮮食玉米基地發展到10萬(wan) 畝(mu) ,產(chan) 值達14億(yi) 元以上。
一根秸稈的新生
落實黑土地保護,推進秸稈綜合利用
公主嶺市朝陽坡鎮八家子村裏,去年秋收後深翻過的黑土地泛起油光,土地裏還殘留著部分打碎的秸稈。“過去,秸稈不好處理,現在可是寶貝,既可還田又能做飼料。”公主嶺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賀宇對記者說。
從(cong) 無人問津到變身搶手貨,公主嶺市通過推進綜合利用,將秸稈變廢為(wei) 寶。近年來,當地推廣“秸稈粉碎翻壓還田+增施有機肥”技術,將秸稈還田,落實黑土地保護;與(yu) 此同時,深入實施吉林省“秸稈變肉”暨千萬(wan) 頭肉牛建設工程,讓秸稈成為(wei) 飼料的原材料。
“我們(men) 落實秸稈還田26.5萬(wan) 畝(mu) ,增施有機肥85.97萬(wan) 畝(mu) 。”賀宇介紹,公主嶺市示範推廣“玉米莖穗兼收秸稈黃貯”技術模式,實現秸稈收集方式和利用方式變革,被吉林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列為(wei) 2023年主推技術,並在全省設立28個(ge) 試點,技術覆蓋達100萬(wan) 畝(mu) 。
公主嶺市立足糧食飼料產(chan) 業(ye) 基礎和秸稈資源優(you) 勢,重點發展肉牛產(chan) 業(ye) 。截至目前,全市規模化養(yang) 殖場發展到578個(ge) ,肉牛養(yang) 殖總量達53.4萬(wan) 頭。同時,當地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建設集良種繁育、肉牛養(yang) 殖、飼料生產(chan) 、食品加工於(yu) 一體(ti) 的肉牛良種繁育融合示範產(chan) 業(ye) 園項目。
“項目建成後,預計每年可繁育肉牛8萬(wan) 頭,加工飼料60萬(wan) 噸,年產(chan) 值預計達80億(yi) 元,新增就業(ye) 4000人左右。目前,已建成兩(liang) 個(ge) 牧場,存欄肉牛達1.54萬(wan) 頭。”公主嶺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科科長褚壯誌介紹。
“我們(men) 將堅持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統籌推進玉米種業(ye) 和玉米全產(chan) 業(ye) 鏈發展。”公主嶺市委書(shu) 記趙師騏說。(鄭智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