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來到村裏 村民拿起畫筆
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江口村——
畫家來到村裏 村民拿起畫筆
春風徐徐,遠山披上綠意。“咚咚咚!”一陣急促的敲門聲叫醒了陳雲(yun) 發。張佰橋站在門口:“老陳,走!上山寫(xie) 生去!”
陳雲(yun) 發今年65歲,是江西省萍鄉(xiang) 市湘東(dong) 區江口村的農(nong) 民,張佰橋是湘東(dong) 區美術協會(hui) 主席。自從(cong) “零799藝術區”來到村裏,他倆(lia) 就成了好朋友,陳雲(yun) 發也一步步圓了他的“畫家夢”。
“0799”是萍鄉(xiang) 市的電話區號。幾年前,萍鄉(xiang) 市安源區的一處舊工廠裏開有18個(ge) 藝術工作室,聚集了張佰橋等一批藝術家,形成了名為(wei) “零799藝術區”的藝術聚落。藝術家們(men) 在此創作,籌建美術館、舉(ju) 辦公益展覽。後來,舊工廠麵臨(lin) 搬遷,18個(ge) 藝術工作室怎麽(me) 辦?風景秀美的江口村,進入藝術家們(men) 的視野。
沿著萍水河驅車在省道上,青山掩映,流水潺潺,江口村便坐落在河岸邊。江口村是一個(ge) 建製村,有10個(ge) 自然村1700餘(yu) 人。“曾經,河裏一股煤油味,省道通車前,出村都靠擺渡船,建起江口大橋前,出村要繞好長一段路。”陳雲(yun) 發回憶。後來,建了橋,通了車,修了進村路,整治了河岸,江口村越來越秀美。
就這樣,在一座小山坡上,100多天,“長”出20餘(yu) 棟白房子和名為(wei) “白空間”的湘東(dong) 區美術館。2020年10月,30多名藝術家搬進江口村,小山村變身“藝術村”。
“白色,意味著包容。任何色彩在白色背景的映襯下都會(hui) 顯得很突出,我們(men) 希望更好地呈現藝術之美。”張佰橋說。隨著藝術家來到村子,也帶來更多關(guan) 於(yu) “美”的展陳。
一手托著調色盤,一手舉(ju) 著畫筆,眼前一個(ge) 畫架,陳雲(yun) 發常常沉浸在自己的創作中。過去,陳雲(yun) 發以種田和做泥瓦工為(wei) 生。藝術區建設期間,陳雲(yun) 發家中的幾間房子被張佰橋租來存放畫具。藝術家們(men) 創作時,陳雲(yun) 發也在旁邊看。後來,張佰橋送給陳雲(yun) 發一套畫具,“感興(xing) 趣,就跟著學!”
河邊、田間、山上,藝術家去寫(xie) 生,陳雲(yun) 發也跟著去。美術館建成後,每年定期麵向公眾(zhong) 開設免費培訓課程,陳雲(yun) 發總是積極參加。藝術家們(men) 還常常到湘東(dong) 區各鄉(xiang) 鎮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麵向鄉(xiang) 村教師的“藝術大講堂”。
漸漸地,陳雲(yun) 發從(cong) “陳師傅”變成了“陳老師”。第一年,他隻是簡單地模仿,把看到的景象直接用色塊“搬”到畫板上;第二年,他的畫板上,有了更多樣的調色、更細膩的筆觸;第三年,他有了自己的繪畫創意和表達,用張佰橋的話說,“已經有向主觀創作過渡的趨勢”。
3年來,陳雲(yun) 發已經賣出50多幅畫,還有8幅作品入選美術館的展覽,2幅被收藏。改變同樣發生在張佰橋身上,過去3年,他的作品幾乎全部和鄉(xiang) 村有關(guan) ,“越來越喜歡待在村子裏,和大半村民都相識”。
鄉(xiang) 村給藝術家們(men) 以豐(feng) 富靈感,藝術也給村莊帶來了人氣。
2022年,江口村依托現有資源,修建完善了鸕鶿煙雨藝術景區、研學中心等文化空間。此外,江口村還搞起了全域旅遊,成立強村富民公司,發展農(nong) 旅研學,讓山水藝術嵌入文旅產(chan) 業(ye) 。
江口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文群介紹,幾名村民在藝術家們(men) 的培訓下成為(wei) 紮染、版畫、陶藝等方麵的研學老師,在家門口就能就業(ye) 。短短兩(liang) 三年,江口村集體(ti) 經濟收入從(cong) 不到10萬(wan) 元增至2023年的107萬(wan) 元,農(nong) 文旅產(chan) 業(ye) 帶動400餘(yu) 名村民就業(ye) 增收。
眼下,萍鄉(xiang) 市第四屆零799藝術作品展正在“白空間”舉(ju) 辦,吸引不少人前來參觀。“畫展裏有我的3幅作品。參展作品都有門檻和標準,我畫得還不夠好,要繼續畫嘞!”陳雲(yun) 發笑著說。
■記者手記
文化賦能,需要“貼地生長”
一處棲於(yu) 舊工廠的藝術聚落,為(wei) 搬遷挪地,該何去何從(cong) ?一個(ge) 風景秀美的偏遠山村,文化資源匱乏,該如何發展?
江口村“零799藝術區”的實踐,給出了一種探索。
采訪中,江口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楊文群講起村子曾經交通不便,出村得走幾裏地,再過河,後搭車。為(wei) 此,他帶著村民種荷花、養(yang) 龍蝦,“把村子打扮得美美的”,為(wei) 發展鄉(xiang) 村旅遊打下基礎。藝術區“搬家”時沿河選址,就選中了江口村。
鄉(xiang) 村發展,要挖掘自身稟賦。在記者采訪過的文化賦能鄉(xiang) 村發展的案例中,要麽(me) 是村子本身文化遺產(chan) 豐(feng) 厚,在保留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基礎上加以挖掘,要麽(me) 是村莊的基礎設施健全、人居環境良好——如此,吸引了文化產(chan) 業(ye) 入駐。
文化賦能,需要“貼地生長”。藝術家張佰橋和村民陳雲(yun) 發的互動便是生動寫(xie) 照。張佰橋說,來到江口村後,對村莊的認識、與(yu) 村民的交往,成為(wei) 他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陳雲(yun) 發則在農(nong) 閑時拿起畫筆,吃上文旅飯,開啟新生活。紮根鄉(xiang) 土的文化產(chan) 業(ye) 才能煥發勃勃生機,鄉(xiang) 村發展需要更多熱愛這片土地的人。
還要看到,推進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加強引導、統籌規劃,避免千篇一律。唯有如此,方能促進文化與(yu) 鄉(xiang) 村的和諧共生、雙向奔赴。(王 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