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進!挺進!青年突擊隊
【一線講述】
編者按
在重大項目第一線、自主創新最前沿、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主戰場……有一群青年,總是衝(chong) 鋒在“急難險重新”的前沿,他們(men) 是青年突擊隊隊員。
1954年,北京展覽館工地,18名團員青年成立了新中國第一支青年突擊隊。70年來,一代又一代青年突擊隊隊員在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建設、“卡脖子”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任務前線,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難關(guan) ,創造了一項又一項奇跡,把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時代各不相同,青春一脈相承。
在今天,青年突擊隊繼續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挺膺擔當。本版邀請奮鬥在一線的青年突擊隊隊員,講述他們(men) 在黨(dang) 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揮灑汗水、奉獻青春的故事。
不畏風浪,向極地挺進
講述人: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船長 肖誌民
“雪龍2”號是我國自主建造、擁有知識產(chan) 權的第一艘極地科考破冰船。作為(wei) “雪龍2”號青年突擊隊的一員,我感到無比榮耀。
“雪龍2”號船員團隊是一支平均年齡僅(jin) 為(wei) 34歲的青年隊伍。遠征南極,我們(men) 在驚濤駭浪的西風帶劈波斬浪;遠離故土,我們(men) 在冰天雪地間逐夢前行。在“雪龍2”號交付後5年裏,團隊先後完成了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和5次南極考察,累計在航執行任務1000天以上,總航程20餘(yu) 萬(wan) 海裏。
首航南極,我們(men) 在中山站外陸緣冰區為(wei) “雪龍”號開辟冰中航道,並突破性地將船站距離縮短至8公裏,極大地提高了卸貨效率;首次在海冰狀況極為(wei) 複雜的南極宇航員海開展係統性調查,填補了該海域的數據空白;首次在令船舶望而卻步的“咆哮西風帶”海域成功回收我國大型浮標;首次在海冰覆蓋率超過80%的北極加克洋中脊開展大規模海底地震和海底大地電磁探測……我們(men) 見證了太多極地科考史上的第一次,而這些成績是我們(men) 和“雪龍2”號一同取得的。
在2023年執行第13次北冰洋考察任務期間,我們(men) 的團隊遭遇了極高緯度區域氣象、惡劣海冰條件帶來的挑戰。麵對多台導航設備因超出設計使用緯度出現失靈、航行海域海圖數據不全等諸多困難,我們(men) 迎難而上,憑借過硬的技術,最終成功抵達北極點並開展了相關(guan) 科學調查。這是中國乃至亞(ya) 洲船舶首次抵達北極點,為(wei) 我國在極點核心區域的科考研究、船舶航行、自主研發裝備的檢測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隻是“雪龍2”號科考生涯中的一個(ge) 小片段、一次“小風浪”。我們(men) 的極地科考事業(ye) 雖然會(hui) 麵臨(lin) 諸多“風浪”,但我相信,隻要我們(men) 團結一心、迎難而上,立足本職崗位、錨定奮鬥目標,一定能“乘風破浪”,到達勝利的彼岸。作為(wei) 參與(yu) 我國極地科考事業(ye) 的一名青年突擊隊員,我和我的隊員們(men) 將以嶄新的精神麵貌和昂揚的鬥誌為(wei) 海洋強國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專(zhuan) 業(ye) “造芯”,成就美好世界
講述人:紫光展銳中央研究院前瞻研究與(yu) 標準主管工程師 趙思聰
做芯片,就像打造一座微觀城市。我和紫光展銳芯片研發青年突擊隊都是紫光展銳5G芯片這座“微觀城市”的建造者。我們(men) 的工作實際上就是在微觀世界構建出一個(ge) 繁華都市規模的芯片邏輯電路,去賦能當下和未來智能、高效和美好的生活。
為(wei) 打造符合5G RedCap芯片開發的通信技術標準,我牽頭組織了展銳青年突擊隊裏物聯網研究方向的隊員,並聯合產(chan) 品開發團隊開展了一年多的技術研究和標準推進工作。我們(men) 在一年時間內(nei) ,同包含國內(nei) 外通信巨頭在內(nei) 的20餘(yu) 家公司,開展了50餘(yu) 場技術交流。雖然交流頻次高,困難重重,但我們(men) 始終保持極好的精神麵貌,實時修正且不斷地提出優(you) 化方案並根據溝通情況動態調整標準、推動策略,接連輸出有效觀點。我們(men) 在多次溝通中都收到對方技術代表的讚歎:“你們(men) 真是能創造方案啊。”在一次正式標準會(hui) 議結束後,3GPP(第三代合作夥(huo) 伴計劃)主席主動走過來,豎起了大拇指,並說道:“你們(men) 的方案在技術上很有建設性。”標準確定的那一刻,我們(men) 一位年輕的隊員堅定地說:“堅持不懈、不屈不撓,真就會(hui) 有好事發生。”
標準推動隻是芯片研發工作的啟航,展銳青年突擊隊在芯片設計、測試等各個(ge) 環節留下的奮鬥故事還有很多。我們(men) 一位95後隊員為(wei) 推動展銳5G芯片出海,曾在一年裏十餘(yu) 次奔赴海外,主動投身一線,在各種惡劣自然環境中推動測試進程。芯片出海測試就像是參加海外各大運營商的“高考”。而這種考試不僅(jin) 要求滿分才能通過,對答題時間還有很高的要求。我們(men) 青年隊員在測試關(guan) 鍵問題上始終保持很好的創新思維和極高的解決(jue) 效率,讓每次測試進度都超出預期。有一次,我們(men) 用一個(ge) 多月就完成了原本需要三個(ge) 月才能完成的測試,運營商臉上驚歎的表情讓我們(men) 倍感驕傲。
未來,我和其他隊員定將努力奮鬥,持續向前探索,在5G-A、6G與(yu) 天地一體(ti) 化等芯片研發項目中繼續奮進。前方會(hui) 有很多難題在等著我們(men) ,但是,“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我們(men) 一起砥礪前行,定能在風浪中越挫越勇。相信我們(men) 的團隊和產(chan) 品,會(hui) 讓全球更多的人享受到科技帶來的魅力。
雪域戍邊,服務邊境群眾(zhong)
講述人:西藏南伊邊境派出所副所長 趙軍(jun)
南伊,是位於(yu) 西藏林芝米林市的一個(ge) 邊境鄉(xiang) 。我是來自西藏邊檢站南伊邊境派出所的一名移民管理警察,也是“雪域戍邊”青年突擊隊成員。
4年前,南伊邊境派出所瓊林村網格警務室掛牌成立。當時,我作為(wei) 負責人帶領兩(liang) 名突擊隊隊員入駐瓊林村警務室,主要負責幫扶群眾(zhong) ,解決(jue) 他們(men) 生產(chan) 生活上的困難。
我駐紮在南伊鄉(xiang) 多年,以我的了解,這裏林下資源豐(feng) 富、旅遊業(ye) 發展迅猛。於(yu) 是,我牽頭帶領警務室民警成立宣講隊,向群眾(zhong) 宣傳(chuan) 當地靈芝、鬆茸、蟲草等林下資源采挖審批流程,介紹銷售渠道,幫助他們(men) 增收致富。同時,我還積極聯係當地旅遊公司、各工程項目部,為(wei) 群眾(zhong) 介紹工作。
跟我一起駐紮在這裏的民警沈鵬幫助推廣種植、養(yang) 殖技術,並積極向縣農(nong) 牧局溝通協調,幫助當地群眾(zhong) 建起溫室大棚和豬圈。在我們(men) 民警和當地黨(dang) 委政府共同努力下,瓊林村僅(jin) 在靈芝種植上一年就增收151.6萬(wan) 元,戶均分紅達2萬(wan) 餘(yu) 元。
生產(chan) 上去了,服務也要跟上。2021年,邊境派出所戶籍民警拉巴曲尼聯係我們(men) ,稱瓊林村村民亞(ya) 白因忙於(yu) 采挖蟲草,來不及補辦丟(diu) 失的身份證,現辦理蟲草采挖各種手續特別困難,於(yu) 是向我們(men) 求助。了解此事後,我們(men) 駐村民警第一時間主動上門采集證件照片,並將辦理好的身份證送上門去。拿著新證的亞(ya) 白激動地拉著我們(men) 不停道謝。
我們(men) 的工作日常裏,有太多這樣的日常小事,但我深知這些小事樁樁件件都是事關(guan) 人民群眾(zhong) 幸福生活的大事。時間一長,我們(men) 幾個(ge) 年輕民警漸漸摸索出一些辦法:我們(men) 依托網格警務室建設,加強民警駐村工作,推出辦證不出村、隻跑一次腿便民服務舉(ju) 措,獲得當地群眾(zhong) 認可。
南伊鄉(xiang) 風景優(you) 美,遠離都市,是不少人眼中的“詩與(yu) 遠方”,而我和我的同事、突擊隊隊員們(men) 的工作就是守護好這“詩與(yu) 遠方”。青春是短暫的,我的青春能在這片美麗(li) 的土地上發光發熱,是我之幸。
迎難而上,奏響聚變強音
講述人:中核集團核工業(ye) 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博士 鄭雪
可控核聚變作為(wei) 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前沿顛覆性技術,是最有希望解決(jue) 人類能源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yi) 。我是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青年突擊隊的一員。“中國環流三號”是當前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可控核聚變裝置之一。
還記得在備戰實驗初期,別說攻關(guan) 100萬(wan) 安培等離子體(ti) 電流運行,就連實現較高參數運行都困難重重。在士氣低迷之際,是突擊隊頂了上來。我們(men) 根據現有條件迅速調整“作戰”方案,實驗協調、計劃梳理、人力調動、資源整合、過程優(you) 化等多措並舉(ju) ,嚐試、失敗、再嚐試……一步步、一點點,參數慢慢往上爬:80萬(wan) 、90萬(wan) 、100萬(wan) 。我們(men) 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將可能變成了現實:中國環流三號裝置最終實現115萬(wan) 安培等離子體(ti) 電流運行,我們(men) 做到了。
2023年我們(men) 再次吹響科技攻關(guan) 號角—邁向100萬(wan) 安培等離子體(ti) 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7月的一個(ge) 下午,實驗正值關(guan) 鍵階段,裝置運行突發故障,4號發電機組報警,風機非正常停運,為(wei) 保障人員和設備安全需緊急停機搶修。現場溫度超過40℃,隻是站著不動,汗水就會(hui) 迅速浸透衣衫,突擊隊隊員無懼高溫,穿上作業(ye) 服迅速集結,在距離地麵超過2米且空間受限區域作業(ye) ,經過7個(ge) 小時的討論、參數校核、高精度對接、係統部件重組,終於(yu) 在淩晨兩(liang) 點完成所有故障排查和檢修,那一刻大家相擁而泣,已經分不清臉上是汗水還是淚水。此後的一個(ge) 多月,難關(guan) 一個(ge) 個(ge) 攻克,難題一個(ge) 個(ge) 化解,中國環流三號實現了國內(nei) 首次100萬(wan) 安培等離子體(ti) 電流下的高約束模式運行,再創新紀錄。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我為(wei) 我們(men) 團隊擔當作為(wei) 、團結奮鬥的熱情,迎難而上、砥礪前行的勇氣,誌存高遠、乘風破浪的膽識而驕傲。我們(men) 堅信,聚變強音一定會(hui) 在中國奏響。
大膽創新,綠色數據更閃亮
講述人:吉林油田開發公司技術研究中心油藏開發研究室副主任 宋岩
CCUS是指二氧化碳捕集、利用與(yu) 封存的技術,兼具“減碳、增油”兩(liang) 大功能,是集“端牢能源飯碗”和實現國家“雙碳”目標於(yu) 一體(ti) 的技術之一,更是中國石油踐行“減碳、用碳、替碳、埋碳”的一把利器,我很榮幸成為(wei) 吉林油田CCUS青年突擊隊的一員。我經曆了CCUS先導試驗探索、規模推廣擴大、工業(ye) 化應用等三個(ge) 階段,我們(men) 不斷探索低成本的效益開發新模式,推動關(guan) 鍵核心技術屢獲突破。
時間回到2021年末,吉林油田大情字井區塊未動用儲(chu) 量資源不佳,且油層變薄、物性變差、油藏連續性較差,屬於(yu) 典型的低孔、低滲、低豐(feng) 度油藏。經過我們(men) 反複的計算和論證,最終得出此區塊水驅開發的產(chan) 能建設內(nei) 部收益率僅(jin) 為(wei) 5.2%,未達到中國石油最低開發的效益門檻。
麵對儲(chu) 量與(yu) 效益的雙重挑戰,我們(men) 團隊始終沒有放棄。也不知經曆了多少個(ge) 不眠夜,我們(men) 經過無數次思想碰撞,借助二氧化碳驅提產(chan) 增效的開發優(you) 勢,統籌兼顧油藏、注采、地麵三大係統,創新提出建設大情字井低滲透油藏建設CCUS二三結合示範區,構建CCUS注采一體(ti) 化平台建產(chan) 模式。說實話,接手這麽(me) 重要的課題,我很激動,但更多的是忐忑,但我深知,破解難題必須要用創新思維。
經過十餘(yu) 輪次井位優(you) 化,CCUS注采平台建產(chan) 模式總投資降低超兩(liang) 千萬(wan) 元,采收率提高20%,累計增油量50萬(wan) 噸以上,內(nei) 部收益率達到8.1%的超企業(ye) 標準。最終,我們(men) 建成國內(nei) CCUS項目中最大的注采一體(ti) 化平台27口,實現節約建設投資、集中生產(chan) 管控、降低安全風險、新建撬裝無人值守等目標。
目前,吉林油田已建成了億(yi) 方級二氧化碳埋存示範基地,年封存二氧化碳能力50萬(wan) 噸,累封存量更超過了300萬(wan) 噸,相當於(yu) 植樹近2700萬(wan) 棵、近187萬(wan) 輛經濟型轎車停開一年。每每看到這一個(ge) 個(ge) 閃光的數據,我都會(hui) 覺得很榮幸。青春不複刻,勇往直前才是我們(men) 應該有的態度。
急難險重,展現青春擔當
講述人:北控集團“藍焰星火”防汛救災和災後重建青年突擊隊隊員 王驍
我是北控集團所屬北京燃氣房山有限責任公司燕房綜合管理所運行維護燃氣管網的一名運行工,也是北控集團“藍焰星火”防汛救災和災後重建青年突擊隊隊員。
2023年7月,北京市房山區遭受了特大暴雨災害。在公司號召下,許多青年人主動要求前往受災一線開展搶險救災工作,我們(men) 迅速成立“藍焰星火”青年突擊隊。我和安全生產(chan) 、工程管理、窗口服務等各個(ge) 崗位的青年們(men) 第一時間加入隊伍,迅速投身到搶險搶修、災後清淤、物資轉運、恢複供氣等攻堅任務中,在防汛救災一線築起了堅實的“青春堤壩”。
直至今日,暴雨期間的搶險工作依舊曆曆在目。由於(yu) 連續暴雨,周口店龍鄉(xiang) 苑小區內(nei) 一處燃氣管線受坍塌的橋梁影響,嚴(yan) 重受損,情況十分緊急。為(wei) 保障居民安全用氣,公司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組織基層所部有序開展燃氣搶險工作。作為(wei) 燕房所運行維護班裏最年輕的00後小將,我跟著師父對小區內(nei) 的設備設施進行複氣檢測,我們(men) 深一腳、淺一腳地踩在厚厚淤泥裏,沒過一會(hui) 兒(er) ,鞋裏就灌滿了水和沙子。在對小區內(nei) 的閘井進行有限空間檢測操作時,我們(men) 遇到了大難題。受暴雨影響,原本空間狹小的閘井變得更加潮濕、陰暗,給檢測工作帶來了很大困難。
看到這種情況,還沒等師父開口,我毫不猶豫說道:“師父,請讓我去。我一定注意安全,保證完成檢測任務。”雖然我還是一名燃氣新兵,但在基層鍛煉的一年時間裏,我跟隨師父學習(xi) 理論知識、鍛煉操作技能,掌握了管網運行操作技能、取得了有限空間操作證及相應的崗位技能證書(shu) 。“好樣的!那我再跟你強調下注意事項……”聽完師父的叮囑,經過作業(ye) 前檢測,確認作業(ye) 環境為(wei) 3級,我穿戴好安全帽以及防護設備,裝好檢測工具,小心翼翼地下到閘井內(nei) 。此時的井內(nei) 泥濘濕滑,無處下腳,我趕緊找好位置,嚴(yan) 格按照作業(ye) 流程進行操作,清理燃氣設備上的汙泥與(yu) 雜物,檢查每一處密封點與(yu) 法蘭(lan) 連接處有無泄漏,確保設備的正常運行。等到出來時,我才發現自己渾身泥土、滿手油膩,但我根本顧不上這些,趕緊背上工具和師父趕往下一處作業(ye) 現場。
“新時代的燃氣青年,要做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把奮鬥精神體(ti) 現在完成好每一項服務保障任務、履行好每一項工作職責中。”這是我和青年突擊隊隊員們(men) 共同的青春誓言。北控集團“藍焰星火”防汛救災和災後重建青年突擊隊將繼續發揮生力軍(jun) 和突擊隊作用,迎接考驗、衝(chong) 鋒在前,在履行守護居民生命財產(chan) 安全的使命中綻放青春光彩。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俞海萍、殷澤昊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1日 07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