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遊客從看景到入景,智慧景區如何更智慧?

發布時間:2024-04-09 09:55:00來源: 工人日報

  首批42個(ge) 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名單近期出爐讓遊客從(cong) 看景到入景,智慧景區如何更智慧?

  閱讀提示

  智慧旅遊讓傳(chuan) 統景區多了新玩法,文旅資源活了起來,豐(feng) 富遊客體(ti) 驗的同時景區管理更加高效有序。

  “開張嘍!”夜晚,從(cong) 黃鶴樓公園南門走進園區,伴隨一聲吆喝,《夜上黃鶴樓》在鵝池拉開了光影演藝的序幕。借助鵝池現有景觀元素,演出再現了蛇山上辛氏酒樓的喧鬧。

  近年來,數字技術與(yu) 文旅空間深度融合,催生了諸多智慧旅遊新場景。今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ye) 和信息化部聯合公布了第一批全國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培育試點項目名單,“夜上黃鶴樓”、敦煌研究院等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等42個(ge) 項目入選。

  發展智慧旅遊,不僅(jin) 成為(wei) 各地豐(feng) 富遊客體(ti) 驗的重要途徑,也讓許多傳(chuan) 統景點多了新玩法,文旅資源逐漸“活起來”。

  讓遊客從(cong) 看景到入景

  3月上旬,從(cong) 廣西到湖北武漢旅遊的劉女士一家觀看了《夜上黃鶴樓》表演,“令我們(men) 印象深刻的是主樓秀《鶴舞千秋》,從(cong) 古時的水墨簡筆到如今的流光溢彩,黃鶴樓的前世今生被娓娓道來。黃鶴仙子活靈活現,像真的一樣從(cong) 我們(men) 眼前展翅飛起來。”劉女士興(xing) 奮地說。

  《夜上黃鶴樓》是由武漢市園林和林業(ye) 局、武漢文旅集團聯合黃鶴樓公園共同打造,集實景化、行浸式、體(ti) 驗型於(yu) 一體(ti) 的文化旅遊演藝。據武漢文旅集團旗下的武漢星月雲(yun) 旅遊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劉茜茜介紹,這一項目通過激光投影、激光動畫、高壓水霧等高科技光影技術,融入藝術表演方式,打造武漢市地標夜遊新體(ti) 驗。

  離開鵝池,伴隨兩(liang) 千多年前的節奏走近詩碑廊,再沿著步道走向崔顥壁和擱筆亭,辛氏沽酒、崔李題詩、嶽飛點兵、仙子起舞等沉浸式故事場景一一展現在遊客眼前。劉茜茜說:“我們(men) 想讓遊客從(cong) 看景到入景,身臨(lin) 其境地感受黃鶴樓的曆史淵源和雋永意境。”

  自2022年7月1日起,《夜上黃鶴樓》將原視覺沉浸觀賞升級為(wei) 遊園互動娛樂(le) 體(ti) 驗。園區新增各類限時美食文創市集、互動情景劇等,並根據節慶熱點設計互動內(nei) 容。

  和《夜上黃鶴樓》一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景區發力智慧旅遊,通過虛擬現實、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沉浸式體(ti) 感仿真技術,為(wei) 遊客豐(feng) 富旅遊新場景,解鎖沉浸式視聽新體(ti) 驗。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遊科學學院副院長李彬教授認為(wei) ,讓文化資源活動起來,讓旅遊場景生動起來,讓遊客感動起來,是智慧旅遊在推動文旅資源活化方麵發揮的重要作用。

  數字技術讓文博場館“活”起來

  如今,文博場館也紛紛應用數字技術,讓文物從(cong) 束之高閣走向“觸手可及”,拉近了與(yu) 大眾(zhong) 的距離。記者從(cong) 敦煌研究院了解到,敦煌研究院智慧旅遊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依托國內(nei) 文旅行業(ye) 內(nei) 首個(ge) 基於(yu) 單目視覺SLAM(同步定位與(yu) 建圖)的AR眼鏡導覽方案,基於(yu) AI引擎、圖片識別、3D場景展陳等技術,重現千年敦煌的絢爛文化。

  “我們(men) 在球幕影院看了兩(liang) 部介紹莫高窟壁畫石窟的數字電影,真的很震撼!”今年春節假期,來自浙江的章穎到敦煌莫高窟旅遊,這裏的沉浸式體(ti) 驗新空間讓她連連驚呼“太酷了”。“在陳列中心戴上AR眼鏡,我好像穿越到了莫高窟的世界,壁畫上的景物仿佛都‘活’了起來。”章穎告訴記者。

  遊客為(wei) 何會(hui) 有穿越時空之感?敦煌研究院陳列中心副主任李濤介紹,通過視覺識別和語音交互,AR眼鏡會(hui) 自動感知遊客眼前的文物和環境,觸發播放AR全息內(nei) 容,並與(yu) 現實環境疊加。“遊客如同穿越時空一般,領略壁畫‘活化’後的鮮活與(yu) 震撼,在數字科技的賦能下更精準、更清晰地了解洞窟背後的故事及文化內(nei) 涵。”

  戴上AR眼鏡,數字導覽員“敦敦”會(hui) 帶領遊客走進莫高窟,指引遊客了解莫高窟的前世今生。李濤說,在“敦敦”的引導下,遊客還可以“雲(yun) 遊”平日不對外開放的特窟,享受定製化的講解服務。

  2月26日,位於(yu) 河南安陽的殷墟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新館的一大亮點就在於(yu) 數字科技與(yu) 甲骨文文化的創新融合。在“子何人哉”甲骨文字展廳,博物館用投影機把激光投射在複原放大的藝術甲骨造型片上,模擬出甲骨文記載關(guan) 於(yu) “子”的商代生活畫麵,讓甲骨文字中記錄的場景有了具象化表現。

  智慧旅遊讓景區管理更高效

  近年來,不斷湧現的智慧旅遊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讓遊客的體(ti) 驗更加豐(feng) 富。中國旅遊研究院發布的《全國智慧旅遊發展報告2023》顯示,超過八成的受訪者願意花更多的錢或時間體(ti) 驗旅遊科技,超過五成的遊客希望提升旅遊服務的智能化水平。

  如何精準掌握遊客需求、監測景區動態、優(you) 化參觀體(ti) 驗?針對這些問題,智慧旅遊也在“出招”。“雲(yun) 遊青島”“一部手機遊雲(yun) 南”“數字故宮”……在全國許多地區及景區,遊客僅(jin) 需通過一個(ge) APP或小程序,就可以實現“吃住行遊購娛”一站式服務。

  智慧旅遊不僅(jin) 優(you) 化了遊客體(ti) 驗,還讓景區管理更加高效有序。隨著“雲(yun) 上都江堰、數字青城山”智慧景區管理服務體(ti) 係的打造,遊客在人像采集終端處購買(mai) 門票後,無需身份證或紙質門票,即可“刷臉”直接進入景區;一旦遊客在景區發生財物遺失等意外情況,北鬥定位、視頻監控、無線對講等平台能就近指揮調度一線人員進行處置並全程追蹤。

  如何通過智慧服務持續優(you) 化遊客體(ti) 驗?李彬認為(wei) ,除了在前台創新旅遊產(chan) 品、構建沉浸式數字文旅空間外,景區還應打造數字化的商業(ye) 分析係統、智能化決(jue) 策體(ti) 係及營銷傳(chuan) 播平台。此外,還應通過運用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自身供應鏈、運營管理等方麵降本增效、優(you) 化流程,提升遊客體(ti) 驗。(記者趙歡)

(責編: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