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研學遊開辟文旅融合新路徑
作者:劉玉潔(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yu) 傳(chuan) 播學院講師)
今年的清明假期,不少地方發揚節氣特色、整合文化資源,為(wei) 廣大市民遊客打造了一大批精品文旅活動。其中,非遺研學遊因其深厚的曆史底蘊、有趣的體(ti) 驗形式以及豐(feng) 富的教育價(jia) 值,逐漸受到家長和孩子們(men) 的青睞,成為(wei) 課堂之外首選的文娛活動,為(wei) 孩子們(men) 提供了豐(feng) 富多彩的成長體(ti) 驗。從(cong) 運用活字印刷術印拓清明詩詞,到用親(qin) 手製作的紙鳶追風拾野,再到品嚐一個(ge) 個(ge) 餡料飽滿的青團……廣大青少年在清明假期紛紛加入非遺研學遊,深入領略非遺技藝的精湛,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吸引力。
非遺研學的獨特魅力在於(yu) “親(qin) ”,這種“親(qin) ”的體(ti) 驗不僅(jin) 是感官上的,更是心靈上的曆史親(qin) 情和民族親(qin) 緣。我國清明掃墓的傳(chuan) 統始於(yu) 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曆史。作為(wei) 中華民族傳(chuan) 統節日與(yu) 文化符號,清明節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孕育了豐(feng) 富的人文意涵。親(qin) 手觸摸經過歲月沉澱的非遺技藝的過程,更是在與(yu) 曆史對話的過程。當非遺走到青少年手中,中華民族文化的厚重與(yu) 深邃觸手可及,非遺也走進了青少年的心裏,讓他們(men) 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紋理溫度,了解非遺的藝術價(jia) 值。而正是這種“親(qin) ”的體(ti) 驗和熏陶,潛移默化地培育了青少年們(men) 的民族自豪和“小小傳(chuan) 承人”的使命感。
非遺通過研學旅行的方式走向青少年,也為(wei) 非遺文化的傳(chuan) 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從(cong) 長遠看,非遺研學遊的火熱,不僅(jin) 有利於(yu) 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chuan) 承,更為(wei) 未來的文化傳(chuan) 承奠定基礎,對於(yu) 延續曆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yi) 。推動非遺研學是文旅融合的應有之義(yi) ,是非遺活態傳(chuan) 承的重要內(nei) 容。
推動非遺研學,關(guan) 鍵在於(yu) 激活資源。非遺作為(wei) 璀璨奪目的文化瑰寶,其種類之豐(feng) 富,猶如浩渺無垠的星空。民間文學、傳(chuan) 統音樂(le) 、舞蹈、戲劇、曲藝、技藝、醫藥、民俗等共同織就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壯麗(li) 圖景。如何讓這份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青少年心中生根萌芽,得到充分的關(guan) 注、發展和傳(chuan) 承是要解答的重要課題。這就需要我們(men) 梳理非遺項目、挖掘其背後的價(jia) 值觀念和思想情感,將民間技藝和文化碎片串聯起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學資料庫。今年年初,“麅角帽”因其獨特的造型和珍貴的價(jia) 值在短視頻平台出圈走紅,吸引了不少遊客到呼倫(lun) 貝爾市文化館親(qin) 身體(ti) 驗。拿著沉甸甸的麅角帽,走進精心布置的生活場景,仿佛置身於(yu) 大興(xing) 安嶺林海深處即將遷徙狩獵,切身體(ti) 會(hui) 到森林文化。可見,基於(yu) 本土非遺項目、講好當地故事是推動非遺研學不可或缺的一環。
推動非遺研學,重點在於(yu) 深度融合。首先是平台的融合。截至2020年底,“十三五”時期,教育部已經在全國遴選命名了622個(ge) 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和營地,開發了6397門研學實踐課程和7351條精品線路,不斷融合已有研學平台,搭建集非遺基地、保護傳(chuan) 承、研學培訓於(yu) 一體(ti) 的實踐教育平台。同時,完善非遺體(ti) 驗基地、非遺工坊、展示廳、傳(chuan) 承體(ti) 驗場所和傳(chuan) 承人工作室建設,增強互動演示和體(ti) 驗教學。其次是空間的融入。將非遺項目尤其是當地代表性項目有機融入旅遊空間,搭建打造非遺展示與(yu) 技藝傳(chuan) 承的特色景區,提升旅遊空間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底蘊。再次是人才的融合。開展雙向培訓,提升研學導師在非遺領域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增強非遺傳(chuan) 承群體(ti) 的傳(chuan) 播意識和能力。
推動非遺研學,核心在於(yu) 開發精品課程。根據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圍繞鄉(xiang) 土情、家國情開展係列化、層次化的研學課程設計,確保活動的教育性和公益性。去年年底,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開啟“應時循節學非遺”二十四節氣係列研學活動(冬至篇)廣受好評,活動通過習(xi) 曆史民俗、尋冬至展品、賞經典詩詞、做冬至手作、製傳(chuan) 統美食等環節,帶領青少年跟隨先人的腳步,了解冬至節氣的自然規律,品味冬至文化內(nei) 涵,做到巧妙傳(chuan) 播民俗知識,使非遺和研學交互輝映、相得益彰。
非遺不僅(jin) 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也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紐帶。“非遺+研學”這一創新文旅形式當如涓涓細流,為(wei) 文脈賡續注入源源活水。誠然,非遺研學遊的健康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的堅持與(yu) 努力。這種堅持與(yu) 努力不僅(jin) 體(ti) 現在對非遺文化的深入挖掘上,更在於(yu) 將其與(yu) 教育理念相結合,推動非遺文化作為(wei) 課堂延伸,融入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由此,才能更好地引導青少年深入了解、積極關(guan) 注並親(qin) 身參與(yu) 到非遺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之中,使研學教育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和進步,讓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在新時代不斷煥發勃勃生機。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08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