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現場】手機能“種田”
【我在現場】
光明日報記者 趙秋麗(li) 李誌臣
春日,山東(dong) 寧津縣保店鎮劉仙村的麥田裏,喜人的青綠連天接地。田邊,村民劉書(shu) 祥盯著手機,不時用食指和大拇指放大屏幕上的內(nei) 容。
“老劉,你天天在這劃拉手機,咋不進地裏看看麥子?”路過的村民劉金翠見狀問道。
“俺手機上有‘神器’,隻需動動手指,就能分析麥子長勢、缺不缺水,還能按照數據精準用藥用肥呢!”說著,劉書(shu) 祥在手機上演示起來。
記者湊上前去,看到劉書(shu) 祥登錄了天空地一體(ti) 化智慧農(nong) 業(ye) 大數據平台。在全縣農(nong) 情數據一張圖上,農(nong) 田墒情、莊稼長勢、病蟲預警、輪作休耕、產(chan) 量監測等,都可以全流程查看。
“俺就是根據平台提供的方案,按比例科學施的肥。瞅瞅俺的麥苗!”劉書(shu) 祥蹲下身子,拔起一株麥苗,撚開葉片和根須,仔細查看小麥生長和土壤墒情,自信地遞到劉金翠和記者眼前,“你們(men) 看,壯實得很!”
“還真是!俺也能用嗎?”劉金翠有點心動。
“能!咱村的地塊已經實現了係統全覆蓋,登錄後係統就能推薦肥料使用量,不僅(jin) 減少了人工,還增加了產(chan) 量,一畝(mu) 地俺能多掙100多塊錢呢,你快試試!”劉書(shu) 祥趁熱“推銷”起來。
《光明日報》(2024年04月11日 01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