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係統上崗冬奧會
昨天,科研人員正在演示使用大流量生物氣溶膠采樣器采集空氣中的氣溶膠,以進行新冠病毒核酸檢測。 本報記者 和冠欣攝
氣溶膠直徑小於(yu) 100微米,可以被人直接吸入肺部,是新冠肺炎病毒傳(chuan) 播的重要途徑之一。去年廣州發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就出現了氣溶膠傳(chuan) 播現象,但當時針對氣溶膠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的有效手段尚未出現。
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病原生物學研究所、昌平實驗室等科研人員開展緊急攻關(guan) ,聯合研製出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係統,並已在北京冬奧測試賽中成功應用。該係統能夠對存在於(yu) 空氣中的生物氣溶膠進行收集檢測,靈敏度可達常規方法的10倍。
●實現全自動一體(ti) 化檢測
為(wei) 了解決(jue) 氣溶膠檢測難題,2020年10月,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北京市科委的直接領導下,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係研究員劉鵬聯合昌平實驗室、北京大學等多家單位,經過8個(ge) 月的努力,順利完成了科研攻關(guan) 。
劉鵬介紹,用於(yu) 公共空間的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係統分為(wei) 兩(liang) 部分:便攜式生物氣溶膠采樣器作為(wei) 前端收集裝置,將在需要檢測的場所內(nei) 工作,開展空氣樣本采樣;自動化全集成高靈敏病毒核酸檢測係統則設置在實驗室,分析采集到的樣本並生成檢測報告。
此前,氣溶膠采樣器已經由北京大學教授要茂盛初步研發成功,隨後又經過多次改進升級,更加便攜易用。打開生物氣溶膠采樣器,中間是一個(ge) 經過特殊設計的空腔,吸入的空氣會(hui) 在其中形成“旋渦”。儀(yi) 器啟動後以每分鍾超過400升的流量,將空氣氣旋引導至裝有試劑的檢測管中。
“純空氣會(hui) 被溶液彈開,但空氣中包含著的氣溶膠、灰塵等物質則會(hui) 被收集。就像一顆沙粒進入水中,會(hui) 迅速沉到水底。”北京大學環境學院博士生李心月介紹,該設計能實現氣體(ti) 和氣溶膠的分離,讓氣溶膠在采樣管中富集。同時,收集試劑對病毒能起到滅活作用,保證收集到的病毒樣本不再具備傳(chuan) 染性。
而在檢測端,劉鵬帶領團隊經過大半年的攻關(guan) ,一個(ge) 磁帶大小的核酸捕獲及原位擴增檢測芯片被研發出來。芯片采用全封閉設計,采集到樣本後,核酸捕獲及原位擴增濾膜可從(cong) 1毫升樣本中捕獲到80%以上的病毒核酸。隨後,實驗人員隻需將芯片整齊地插入分子診斷檢控一體(ti) 機,儀(yi) 器便可自動進行核酸擴增及分析,直接生成檢測結果,全程不需要人工參與(yu) 。
●靈敏度提升一個(ge) 數量級
2021年4月,劉鵬和團隊帶著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係統進入地壇醫院,開展新冠病毒樣本實地采集,對係統進行實際驗證。劉鵬團隊采集了病人的鼻咽拭子、唾液、呼出的氣體(ti) 和病房中的氣溶膠樣本,並將樣本一分為(wei) 二,同步進行氣溶膠檢測和常規檢測。結果顯示,兩(liang) 種檢測方式的吻合度很高,且氣溶膠係統的檢出率是現有PCR體(ti) 係的三倍。
劉鵬說,氣溶膠新冠病毒監測係統能實現每毫升20拷貝的靈敏度,而常規方法需要每毫升200至500拷貝才能檢出,“可以說,檢測靈敏度比現有技術提升了一個(ge) 數量級”。同時,這套係統也不挑毒株,在進行擴增檢測時,劉鵬選擇的是新冠病毒不會(hui) 發生變異的保守序列,即使是最新突變的奧密克戎毒株,同樣逃不過係統的檢測。
每台采樣器在現場工作30分鍾,就可以采集到12立方米內(nei) 的氣溶膠顆粒,再經過45分鍾的自動化一體(ti) 檢測,即可得出檢測結論。從(cong) 采樣開始到將最終結果反饋至防疫部門,全程不超過4小時。
●即將落地冬奧場館
2021年10月起,這套係統已經在5個(ge) 冬奧場館及主媒體(ti) 中心等場地進行了係統測試驗證,並在冬奧測試賽上實現了348例采樣。劉鵬說,如果在檢測中發現了弱陽性或陽性樣本,實驗室將立即與(yu) 防疫部門溝通,盡快啟動環境消殺及人員檢測、追蹤等一係列防疫流程。
按照計劃,項目組將在冬奧會(hui) 多個(ge) 場館布置氣溶膠采樣器,並設置臨(lin) 時檢測站,為(wei) 冬奧會(hui) 提供全麵氣溶膠新冠病毒檢測保障。
“我們(men) 的技術應用,相當於(yu) 賽事防疫體(ti) 係中的一環,起到補充和預警的作用。”劉鵬說,防疫體(ti) 係包括了日常防控、采樣檢測、環境消殺等一係列監測手段,空氣環境檢測屬於(yu) 整體(ti) 防疫體(ti) 係的一部分。如果在檢測中出現異常,實驗室將會(hui) 及時與(yu) 防疫部門溝通並采取一係列後續措施。
劉鵬表示,開展新冠病毒監測必然是一個(ge) 長期過程,他期待這套係統今後能在醫院、車站、機場等人流密集的場所落地,及時發現疫情線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