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三大賽區火炬台設計真不容易 用盡心思讓銀絲帶更亮
2月4日晚,2022北京冬奧會(hui) 主火炬在開幕式上正式亮相。而在場外,在主火炬點燃後,位於(yu) 鳥巢和水立方之間頒獎廣場上的火炬台以及位於(yu) 張家口和延慶的火炬台也被依次點燃。晶瑩的“雪花”和靈動的“銀絲(si) 帶”相向旋轉,輕盈而優(you) 雅。
來自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消息,三個(ge) 場外火炬台均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馬賽教授帶隊設計。火炬台的造型在開幕式主火炬的基礎上增加了環繞的“銀絲(si) 帶”以及鏡麵底盤,起到支撐、穩定的作用,將開幕式上的“大雪花”以中軸固定的方式予以呈現,總高約11米,底座台麵直徑約20米,其中奧林匹克中心區火炬台底座台麵下部增加了一個(ge) 1.3米高,外直徑21.5米的不鏽鋼裙邊底座。
2020年11月,馬賽團隊受邀來到張藝謀導演工作室,張藝謀介紹了近幾屆奧運會(hui) 主火炬的設計趨勢——越來越貼近群眾(zhong) ,突出簡約、純粹、環保、科技理念,滿足抵禦嚴(yan) 寒、強風等不利的氣候條件,並能夠在賽後永久保留。出於(yu) 保密原因,張藝謀隻簡單介紹了國際奧委會(hui) 通過的主火炬的核心圖形是直徑10米的圓形薄片,希望火炬台主創團隊能夠從(cong) 設計的角度賦予核心圖形更多的藝術美感,同時在滿足功能、安全的前提下,實現核心圖形更多精妙、複雜的運動。
接到設計任務後,馬賽組織工業(ye) 設計係、雕塑係的師生進行了多次分析、討論,最終鎖定了雪花形象,並在此基礎上從(cong) 藝術造型、結構、燃氣功能、運動等多方麵展開論證與(yu) 設計,在短時間內(nei) 提交了多套設計方案。2021年3月份,團隊設計的方案最終在激烈的競爭(zheng) 中勝出,“銀絲(si) 帶”造型緊緊縈繞著象征世界各國攜手走向未來與(yu) 和平的橄欖枝,在不同角度下呈現高低起伏變化的形態,是對冬奧會(hui) 眾(zhong) 多賽事項目速度、激情、節奏、躍動等特征的抽象表達。通過其燈光的變化與(yu) 流光溢彩的轉動,觀眾(zhong) 既能欣賞到輕舞飛揚的姿態,又能感受到冰雪運動的速度、激情和聖潔的冰雪之美。
為(wei) 了兼顧火炬夜間的動態效果,團隊在“銀絲(si) 帶”、橄欖枝和底座轉台上均隨形設置了燈帶,並在燈帶外層添加鏤空的小雪花格柵以修正光強效果。整體(ti) 燈光效果以橄欖枝為(wei) 核心,“銀絲(si) 帶”、底盤燈光與(yu) 之配合,營造出冬奧運動強烈的速度感、節奏感和冰雪的聖潔感。機械傳(chuan) 動的電機固定在地麵,氫氣通過旋轉連接器、內(nei) 部中空管道進入到火炬,實現了美觀與(yu) 實用的兼備。
在此次設計中,主創團隊與(yu) 清華大學土木、機械等學科交叉合作,充分體(ti) 現了藝術與(yu) 科學的完美融合。火炬台要滿足抵禦嚴(yan) 寒、強風等不利的氣候條件,清華大學土木學院石永久教授根據相關(guan) 國家標準,以及雕塑所在地曆史天氣數據等,綜合考慮風載、雪壓以及自重等因素,與(yu) 美術學院團隊一起最大限度地保留美學理念,並有效地提高了橄欖枝支撐點的強度。在材質方麵,主創團隊經過大量的實驗,最終選擇了易彎折、高強度、耐腐蝕、耐高溫和耐低溫特性的不鏽鋼材質,並運用了8K拋光工藝。
據悉,在冬奧之後,冬奧會(hui) 三大賽區火炬台將作為(wei) 奧運遺產(chan) 永久留在張家口、延慶等地,成為(wei) 人們(men) 美好的冬奧記憶。
“大雪花”如何經受住風的考驗?
“馭風人”確保“雪花”不懼風吹
本報訊(實習(xi) 記者何蕊)北京冬奧會(hui) 主火炬在一片美麗(li) 晶瑩的“大雪花”中點燃。這片“雪花”不 懼 風 吹 ,因 為(wei) 一 群“ 馭 風人”——北京交通大學風洞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通過努力,讓這裏的風消失了。
2021年7月,北京交大風洞實驗室負責人李波接到任務,為(wei) “大雪花”的點火方案提供可行性研究。他介紹,原計劃采用懸挑方式將“大雪花”吊起,傾(qing) 斜於(yu) 地麵,火炬手將火炬插入後,再繼續吊起“大雪花”完成升空、旋轉等動作。經驗豐(feng) 富的他立刻意識到,保障“大雪花”的點火功能是關(guan) 鍵。
團隊發現,受鳥巢建築物影響,“大雪花”升起區域的風速條件與(yu) 局地風氣候並不相同。為(wei) 此,他們(men) 又製作了鳥巢1/200縮尺模型進行風洞試驗,確定出了“大雪花”在開幕式中受到風速的概率模型。
新的問題接踵而來。“大雪花”形體(ti) 十分複雜,還要在開幕式中進行動態表演,隻有製作出高保真的縮尺模型才能準確測量得到它在不同狀態受到的風荷載。“‘大雪花’由橄欖枝、小雪花組成,整體(ti) 是鏤空結構,傳(chuan) 統的建築物風洞試驗模型搭建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李波說,隻能采用3D打印。經過不斷的嚐試,團隊終於(yu) 找到了最合適的鋁合金材料。製作出的模型,逼真程度讓主火炬設計團隊大為(wei) 讚歎。
可多次試驗後,團隊發現按照原方案,無論風速如何,“大雪花”總是控製不住地左右搖擺。傾(qing) 斜狀態下,它的擺動高達1至2米,火炬手根本無法將火炬準確插入其中。李波說,經過反複對比分析,原方案調整為(wei) “懸掛+支架”的方式,不僅(jin) 能保證火炬手準確插入火炬,還符合簡約的理念。
經過一次次嚐試、失敗、調整、再測試後,晶瑩的“大雪花”最終在冬奧會(hui) 開幕式上穩穩亮相。“能夠參與(yu) 如此意義(yi) 重大的項目,我和團隊都感到十分榮幸。”李波自豪地說:“我們(men) 的‘大雪花’經受住了風的考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