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純淨藍天是冬奧最美底色

發布時間:2022-02-15 08:35:00來源: 北京日報

  雪後的北京,陽光燦爛,蔚藍的天空讓人格外心曠神怡。在北京冬奧會(hui) 單板滑雪男子大跳台的賽場上,當運動員們(men) 縱身一躍,在碧藍的天空下騰空翻轉時,後方繪有北京冬奧會(hui) 會(hui) 徽“冬夢”的首鋼冷卻塔也格外醒目。畫麵定格,讓人不禁感歎:酷炫!真美!

  藍天+首鋼滑雪大跳台+冷卻塔。“這是我見過最酷的景色之一!”2月8日曾在這裏奪冠的穀愛淩,也發出了由衷的讚美。

  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昨天北京空氣質量一級優(you) ,大部分地區的PM2.5濃度僅(jin) 在個(ge) 位數。這樣好的空氣並不是隻有這一天,自北京冬奧會(hui) 開賽以來,從(cong) 實況來看,北京的空氣質量一直不錯,基本上每天都保持優(you) 良水平。

  冬季是霧霾天氣的高發期,前些年的北京,一到秋冬季頻繁遭遇霧霾天氣的侵擾。如今即使是在冬季,霧霾也不再是“常客”,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津津樂(le) 道的“北京藍”。北京環境效益的持續釋放,正是得益於(yu) 長期堅持不懈的大氣汙染治理。

  就在剛剛結束的2021年,北京市大氣汙染治理再次實現突破,空氣質量首次實現全麵達標,PM2.5年均濃度也降低到了33微克/立方米。在全年365天裏,優(you) 良天數達到288天,接近八成,且一級優(you) 的天數較2013年增加了73天,藍天的底色更純,“含金量”更高了。

  “這是一份可喜可賀的成績!2013年以來,北京市空氣質量持續顯著改善,大氣PM2.5年均濃度改善的幅度之大、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相信北京市民對北京市生態環境的這份答卷是非常滿意的。”清華大學教授、國家環境保護大氣複合汙染來源與(yu) 控製重點實驗室主任王書(shu) 肖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的大氣治理成效。

  的確,從(cong) 2013年北京市向PM2.5正式“宣戰”以來,北京市聚焦燃煤汙染、工業(ye) 汙染、機動車汙染、揚塵汙染等,全麵治理大氣汙染,從(cong) 最初“大幹快上”的工程減排,到繡花般細致的管理減排,北京市完成了大氣治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煤改電、煤改氣、減煤降氮、治理散煤……多年的“無煤化”治理,北京的煤炭消費量在2020年隻占全市能源消費比重的1.5%。二氧化硫年均濃度,由1998年12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9年4微克/立方米,北京市已經基本解決(jue) 了燃煤汙染的問題。

  針對機動車汙染,北京“嚴(yan) 標準、促淘汰、強監管”,加上交通管控約束、經濟政策鼓勵等措施,已經逐步形成了“車、油、路”一體(ti) 化的北京機動車排放控製體(ti) 係。其中,北京構建了國內(nei) 最嚴(yan) 機動車汙染防治體(ti) 係,不斷在全國率先提升機動車排放標準和油品標準;疏堵結合,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車,並加快配套設施建設;嚴(yan) 格監管機動車汙染排放,首創“環保檢測、公安處罰”執法模式,緊盯進京口和市內(nei) 重點道路點位,嚴(yan) 把高排車入口關(guan) 。

  對反映城市幹淨指數的揚塵問題,北京各區因地製宜,大力治理揚塵,創新了不少妙招,甚至用“以克論淨”來看治理效果。市生態環境局土壤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王愛平在春季沙塵高發時經常隨機走訪工地,他看到的工地大部分表現都很到位,有些工地的施工人員會(hui) 在早晨拿著墩布清理出口的路麵,還有一些工地會(hui) 用高壓水槍衝(chong) 洗出口路麵,“其實各區都在用適合自己的土辦法來治理揚塵,可能公眾(zhong) 會(hui) 疑惑他們(men) 在做什麽(me) ,但是工地出口的道路變幹淨了,我想這應該是會(hui) 被直觀感受到的。”王愛平說。

  北京空氣質量的全麵達標,還得益於(yu) 攻堅克難和科學施治的創新精神。近年來,北京率先在全國建立城市空氣質量預測預報體(ti) 係,先後三次開展PM2.5來源解析,量化分析北京市PM2.5來源組成和區域傳(chuan) 輸影響,精準識別汙染來源,這為(wei) 大氣汙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北京還建立了“天空地”一體(ti) 化的空氣質量監測網絡,建成覆蓋街道(鄉(xiang) 鎮)的高密度監測體(ti) 係,搭建首個(ge) 重型柴油車在線監控平台,並利用衛星遙感、走航、視頻監控等科技手段,精準快速識別主要汙染物,構建“智慧+環保”監管新模式。

  大氣治理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久久為(wei) 功,鍥而不舍,北京仍將繼續打好大氣汙染防治戰役。“空氣質量從(cong) 開始達標過渡到穩定達標,這也是一個(ge) 目標,所有東(dong) 西都是將陣地打下來以後,還得鞏固才能繼續往前走,也就是得不斷減排把底線守住。”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說。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