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北京朝陽臨時管控社區內的白發誌願者:理解老年人的焦慮 需要更有耐心

發布時間:2022-05-05 08:38:00來源: 新京報

  原標題:朝陽臨(lin) 時管控社區內(nei) 的白發誌願者

  理解老年人的焦慮 需要更有耐心

  

  5月2日,武聖農(nong) 光社區向日葵驛站,黃淑平(左)、高振平把居民登記的取藥信息表格整理好,並清理工作桌麵衛生。

  

  

  5月1日,武聖農(nong) 光社區向日葵驛站,工作人員將購買(mai) 的藥品擺放好,等待居民領取。新京報記者 吳夢真 攝

  清晨6點半,幾位平均年齡已過70歲的老人,率先趕到北京市朝陽區武聖農(nong) 光社區向日葵驛站,為(wei) 一小時後的核酸檢測做準備。截至5月2日,作為(wei) 臨(lin) 時管控區,武聖農(nong) 光社區已進行6輪核酸檢測。每一輪檢測,這些白發誌願者們(men) 都衝(chong) 在第一線。

  在這個(ge) 約八成居民都是老年人的社區裏,這些白發誌願者們(men) 成為(wei) 最有效的“溝通渠道”,“和老年人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耐心。同樣是老年人,我們(men) 更能理解老年人。”

  誌願者們(men) 的忙碌與(yu) 付出,也得到了居民們(men) 的回饋。有人端來熱乎乎的綠豆粥,有人把包子、飯菜掛在他們(men) 家的門把手上。“正是有了大家的幫助,我們(men) 的工作才能更加順暢。”一位社區幹部告訴記者。

  對於(yu) 所有人來說,眼下有條不紊的新節奏隻為(wei) 了一個(ge) 目的——早日回歸正常生活。

  核酸檢測一線的“70+”誌願者

  劉站群今年75歲。家住朝陽區武聖農(nong) 光社區的她,退休後作為(wei) 所在小區第三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繼續“發揮餘(yu) 熱”。“我們(men) 平時的工作就是組織黨(dang) 員學習(xi) ,組織居民打掃衛生、做好垃圾分類,照顧樓裏孤寡老人等,盡己所能,服務社區居民。”

  4月23日,看到朝陽區潘家園街道陸續出現新冠陽性病例,劉站群的兒(er) 子特意打來電話,叮囑母親(qin) 盡量居家減少外出,但她還是火速加入了誌願者團隊。

  劉站群告訴記者,她所在的武聖農(nong) 光社區共有工作人員16名,其中兩(liang) 人因疫情防控需要居家,另有兩(liang) 人去了高風險小區支援。“12名工作人員負責好幾個(ge) 小區,真的太累了。作為(wei) 黨(dang) 員,我就希望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跟她抱持著同樣想法的,還有75歲的高振平、70歲的黃淑平。兩(liang) 位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也不約而同加入誌願者團隊,開始了“非常時期”的忙碌日常。

  截至5月2日,作為(wei) 臨(lin) 時管控區,武聖農(nong) 光社區已經進行了6輪核酸檢測。每一輪檢測,這些白發誌願者們(men) 都衝(chong) 在第一線,清晨6點就出門,在小區驛站設置的檢測點集合,布置桌子、擺放酒精,做好各項準備工作。

  核酸檢測開始後,他們(men) 又承擔起“喊樓”的任務,去每棟的各樓層通知居民;在核酸檢測隊伍旁邊維持秩序;當有腿腳不便的老人來排隊時,協助他們(men) 走綠色檢測通道……

  上午11點左右,劉站群回家做午飯,這是一天裏難得的休息時間。“社區幹部們(men) 也總說讓我多休息會(hui) 兒(er) ,但是他們(men) 誰又多休息了呢?”惦記著核酸檢測結束後的收尾工作,匆匆吃完飯的劉站群又趕到了檢測點。

  “我老伴過來做核酸,看到我在維持秩序,覺得我特別認真。後來他還跟我說,‘你們(men) 這群老太太還真行。’”黃淑平笑著說道。

  “和老年人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5月2日下午,向日葵驛站,黃淑平一邊操作手機,一邊把解決(jue) 健康寶彈窗的步驟一條條地寫(xie) 在了紙上。

  “我們(men) 年紀大了不太會(hui) 操作手機,把這些寫(xie) 下來方便看,也加強了記憶。”前幾天,不少小區居民都出現了健康寶彈窗的問題,黃淑平就找人教自己如何操作,在自己和老伴手機上測試成功後,她又把“經驗”推廣出去,“這幾天健康寶彈窗問題少了,怕以後遇到同樣的問題忘了怎麽(me) 解決(jue) ,我就再練習(xi) 一下。”

  黃淑平告訴記者,她所在的小區,八成居民是老年人,普遍不會(hui) 操作手機,記憶力也不好,“和老年人打交道,最需要的就是耐心。”

  她回憶,小區臨(lin) 時管控後,一位90多歲的老人曾多次前來求助。“第一次,他說想出去開藥,我們(men) 問他具體(ti) 開什麽(me) 藥,他一聲不吭地走了;沒一會(hui) 兒(er) ,他又回來說想去銀行取錢,我們(men) 告訴他銀行關(guan) 門了,他又走了;緊接著,他又來告訴我們(men) ,想要出小區去買(mai) 菜,我們(men) 告訴他,出去要簽承諾書(shu) ,有什麽(me) 事需要自己負責,他一聽就又回去了。”

  對此,黃淑平覺得完全可以理解——麵對變動,很多老人會(hui) 產(chan) 生焦慮,同樣一個(ge) 問題,他們(men) 會(hui) 問很多遍,誌願者、社區工作人員解釋過後,老人還會(hui) 繼續向其他人求證。

  “我們(men) 現在70多歲了,記憶力可能沒有以前好,反應沒有以前快,所以麵對這些更為(wei) 年長的老人,我們(men) 更加感同身受,做工作,要更有耐心。”黃淑平說。

  黃淑平介紹,臨(lin) 時管控前,社區已經通知小區商鋪備貨,除了藥品,居民的日常生活基本不會(hui) 受到影響。而且很快,社區也統計了居民的用藥需求,每天幫忙買(mai) 藥送到小區,“一對一”發放。

  75歲的高振平經常主動擔下發藥的任務。一聽說藥進了小區,她就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計,趕到向日葵驛站。將每份藥物和登記名單一一對應,她開始逐戶打電話通知,“喂?你買(mai) 的藥到了,可以來向日葵驛站取了。”

  高振平熟悉小區裏大部分住戶。退休後,她先是在小區做樓門長,接著又當了6年小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孤寡老人、老黨(dang) 員、困難職工都是她服務的對象,小區的老人們(men) ,有什麽(me) 事也都願意找她。

  “有時候遇到老人腿腳不便,我們(men) 也會(hui) 送藥上門。”發完藥已經是下午將近6點,忙碌了一天的高振平收拾好東(dong) 西,這才準備回家休息。

  武聖農(nong) 光社區黨(dang) 委副書(shu) 記肖海英告訴記者,“正是有了大家的幫助,我們(men) 的工作才能更加順暢。”

  盡管勞累 但一切都值得

  當所有人的生活被暫時圈定在小區範圍內(nei) 時,誌願者們(men) 也成為(wei) 最有效的“聯結管道”。

  4月29日下午,剛剛結束小區核酸檢測工作的劉站群,突然接到了一個(ge) 求助電話,“阿姨,您能幫忙上我們(men) 家看看我媽嗎?聽她說摔了,我也不知道具體(ti) 是什麽(me) 情況。”

  聽到這裏,劉站群趕緊向社區反映,並到摔倒老人家中查看情況。原來,那是一位80多歲的獨居老人,踩著凳子關(guan) 窗戶時不小心扭傷(shang) 腳踝。劉站群在老人家屬的指導下,及時幫老人進行了冰敷。

  “下一步,無論老人是去住院還是去兒(er) 子家,都要收拾東(dong) 西,想到這一點,我就幫她把替換的衣服、醫保卡、身份證、現金、每天吃的降壓藥都打包裝好。”隨後,在社區的聯係下,老人被兒(er) 子接到了醫院。

  第二天,老人的兒(er) 子給劉站群發來了消息,“劉阿姨,我媽到醫院檢查後已經在休養(yang) 了,您放心吧,謝謝您!”劉站群終於(yu) 放下心來。

  社區工作人員和誌願者們(men) 接連數日的忙碌,全部被居民們(men) 看在眼裏。情同此心,大家的關(guan) 係也更加親(qin) 近了。

  做核酸檢測時,看到身邊的誌願者,居民們(men) 會(hui) 連聲道謝,“你們(men) 辛苦了。”這邊,剛有居民送來一大鍋熬好的綠豆粥,那邊,又有人遞來自己做的八寶粥、精心蒸好的雞蛋羹……

  氛圍越來越好,核酸檢測也越來越順暢,“有事招呼我們(men) ”成了居民們(men) 的口頭禪。前幾天,65歲的居民剛振平也加入“後勤保障隊伍”,成為(wei) 小區裏忙前忙後的誌願者“小剛”。

  疫情前,老人們(men) 都有自己的生活。每天風雨無阻地去公園打太極拳、練太極扇,是黃淑平堅持了20年的習(xi) 慣。小區臨(lin) 時管控後,她隻能抽空在小區的空地上練一會(hui) 兒(er) 。“公園環境好,解封後還是想去公園打拳。”

  盡管勞累,這些白發誌願者們(men) 卻覺得,一切都值得。高振平說,這兩(liang) 天,她家門把手上時不時就掛著居民送來的包子、飯菜,一天的忙碌結束,她到家馬上就能吃上飯。“大家都挺照顧我的,解封後,我還要為(wei) 大家做更多的事。”

  5月3日至5日,北京包括朝陽、東(dong) 城、西城等在內(nei) 的12個(ge) 區連續開展三輪核酸篩查。誌願者們(men) 也開始了新一輪的“戰疫”。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