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中國這十年|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十年科技成果成績單來了

發布時間:2022-06-07 08:40: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6月6日消息(記者黃玉玲)6月6日,在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舉(ju) 行的“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建設科技強國”發布會(hui) 上,對十年科技成果進行了總結。

  

  發布會(hui) 現場(圖片來源:國新辦)

  科技創新支撐我國高質量發展

  科技如何支撐高質量發展?科技部部長王誌剛提出,科技要在產(chan) 業(ye) 、企業(ye) 、區域、重大工程、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麵著力發揮作用。要發揮科技的滲透性、擴散性、顛覆性作用,為(wei) 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的源頭供給、科技支撐和新的成長空間。

  據介紹,這十年,科技引領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量子通信等新興(xing) 技術加快應用,培育了智能終端、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新產(chan) 品、新業(ye) 態。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二,技術突破打通了我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一些堵點,太陽能光伏、風電、新型顯示、半導體(ti) 照明、先進儲(chu) 能等產(chan) 業(ye) 規模也居世界前列。

  記者了解到,這十年過程中,科技助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升級:持續二十多年“三橫三縱”技術研發,形成了我國新能源汽車較為(wei) 完備的創新布局,產(chan) 銷量連續七年位居全球首位;立足我國以煤為(wei) 主的能源稟賦,加快煤炭高效清潔利用研發攻關(guan) ;連續十五年布局研發百萬(wan) 千瓦級超超臨(lin) 界高效發電技術,供電煤耗最低可達到264克每千瓦時,大大低於(yu) 全國平均值,也處於(yu) 全球先進水平。目前,該技術和示範工程已經在全國推廣,占煤電總裝機容量的26%。

  除此之外,特高壓輸電工程、北鬥導航衛星全球組網、複興(xing) 號高速列車投入運行,這一係列重大工程都是由重大技術突破帶動形成。研製成功“深海一號”鑽井平台並正式投產(chan) ,標誌著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進入1500米超深水時代。可以看出,科技支撐重大工程建設。

  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科學衛星等重大工程迎來新創新

  “工程造福人類,科技創造未來。”從(cong) 載人航天到嫦娥探月,從(cong) 雜交水稻到核電建設,中國一係列大國工程以及大國重器舉(ju) 世矚目。工程科技又是怎樣助力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表示,這十年建成了一大批世界級的工程。上天的,有“天問”“天和”“嫦娥奔月”。下海的,有“深海一號”,鑽探千米海底。陸地上的工程,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中國港口,這四方麵都是中國在世界上響亮的名片。

  與(yu) 此同時,中科院也在十年中,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產(chan) 出了一批具有標誌性、引領性的重大創新成果。中科院院長侯建國介紹,在保障國家重大工程、突破“卡脖子”技術等方麵發揮了關(guan) 鍵作用。比如,在載人航天工程中,中科院牽頭負責空間應用係統,研製了數百台套有效載荷。在探月工程中,主要承擔地麵應用係統有效載荷分係統等任務,為(wei) “嫦娥”開展科學探測提供關(guan) 鍵的技術保障。在北鬥三號全球導航定位係統建設中,承擔了12顆衛星的研製任務。圍繞深空、深海科技製高點,中科院研製的悟空、墨子、慧眼、太極、廣目等一批科學衛星,使我國在空間科學國際競爭(zheng) 中占據了有利地位。成功研製了“深海勇士”號、“奮鬥者”號、“海鬥一號”等譜係化的深海裝備,引領我國的深海科考進入萬(wan) 米時代。圍繞航空發動機葉片、超分辨光刻機、仿生合成橡膠、高端軸承、高性能特種材料等重大需求,發揮體(ti) 係化、建製化優(you) 勢,突破了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為(wei) 保障產(chan) 業(ye) 鏈安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

  科技創新與(yu) 體(ti) 製機製創新“兩(liang) 個(ge) 輪子”一起轉

  人是科技創新最關(guan) 鍵的因素,十年科技體(ti) 製改革都是圍繞人來進行的,人才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激勵、引進體(ti) 製機製更趨完善。這十年,我國科技領域培養(yang) 了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突破了載人航天、衛星導航、深海探測等一批關(guan) 鍵核心技術。

  下一步,王誌剛表示,將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項目管理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項目管理要使經費使用更加高效、規範。要以信任為(wei) 基礎,相信他們(men) 會(hui) 潛心科研、規範用錢,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肯定能出成果的,同時要用製度來把經費管好。有些科學家要讓他們(men) 對科研負責,有些年輕科學家要給他們(men) 機會(hui) ,這些都要通過項目經費管理來實現,真正使得科技經費為(wei) 人的創造性活動服務。

  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家精神是科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要用精神引領科技發展,形成科學的價(jia) 值觀。王誌剛強調,我們(men) 堅持“兩(liang) 個(ge) 輪子”一起轉,一個(ge) “輪子”是科技創新,一個(ge) “輪子”是體(ti) 製機製創新。科學家們(men) 往往敏於(yu) 行訥於(yu) 言,埋頭做事、貢獻很大。要把這樣的科學家精神代代相傳(chuan) ,把這種精神譜係傳(chuan) 下去,吸引一代又一代人加入到科研隊伍中,這樣中國的科技最有希望。

(責編: 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