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中軸”上線 打造數字中軸探訪線路
8月7日,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在北京中軸線北段地安門外舉(ju) 辦,20多位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分享了他們(men) 在曆史城市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的寶貴經驗,“萬(wan) 象中軸”北京中軸線數字文化體(ti) 驗展等5項特色展覽也一同亮相。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致辭中表示,近期,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已經研究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
20多位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分享曆史城市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的經驗
8月7日,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在北京中軸線北段地安門外舉(ju) 辦。本屆對話會(hui) 以“曆史文化名城與(yu)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為(wei) 主題,開展精彩的主旨演講和圓桌論壇,20多位國內(nei) 外專(zhuan) 家分享他們(men) 在曆史城市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方麵的寶貴經驗。
7日上午,穆尼·布什那基、單霽翔、呂舟、薑波、賈德·塔博特、海倫(lun) ·賈維斯6位專(zhuan) 家進行主旨演講;下午,圍繞“曆史文化名城與(yu) 世界遺產(chan) 保護經驗交流”和“青年在世界遺產(chan) 保護中的作用”兩(liang) 大主題,國內(nei) 外相關(guan) 領域專(zhuan) 家通過線上線下互動對話的形式,共論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為(wei) 推進曆史文化名城與(yu) 世界遺產(chan) 保護工作提供新視角、新思路,為(wei) 北京中軸線申遺提供有益借鑒。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致辭中表示,近期,國家文物局黨(dang) 組已經研究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
他表示,要按照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三個(ge) 有利於(yu) ”要求,深入挖掘北京中軸線多重價(jia) 值,突出中華文明曆史文化價(jia) 值,體(ti) 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全麵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要堅持保護第一,老城不能再拆,全麵保護文物建築、肌理格局和景觀風貌,探索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係統性保護,更好凸顯北京曆史文化的整體(ti) 價(jia) 值;要堅持以人為(wei) 本,把老城區改造提升同保護曆史遺跡、保存曆史文脈統一起來,既要改善人居環境,又要保護曆史文化底蘊,讓曆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wei) 一體(ti) ;要鼓勵社會(hui) 參與(yu) ,活化曆史場景,完善支持政策,讓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真正活起來,讓文物保護利用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zhong) 。
會(hui) 上,北京市文物局和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將共同設立“北京曆史文化保護傳(chuan) 承與(yu) 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探索文化遺產(chan) 與(yu) 城市發展融合的創新路徑,未來在政策製定、課題研究、谘詢服務及公共活動等方麵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成果,進一步發揮北京作為(wei) 全國文化中心的輻射帶動作用。
“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亮相首發上線3個(ge) 打卡體(ti) 驗點
在對話會(hui) 上,由北京市西城區文旅局攜手北京河圖組織實施的“萬(wan) 象中軸”數字文化體(ti) 驗項目正式發布上線,同步公布此前開展的項目IP形象——助力中軸線申遺“北京中軸線上的鎮水小神獸(shou) ”卡通形象新名字“水靈龍”。
首次亮相的“萬(wan) 象中軸”項目包括“預見中軸——數字文化探訪線”和“再現中軸——數字時空博物館”兩(liang) 個(ge) 功能模塊。“預見中軸”主要是依托河圖的大規模3D地圖構建、高精度空間計算等技術能力,在線下真實的物理空間疊加虛擬數字內(nei) 容,對中軸線曆史場景和滅失的文物建築進行數字重現,並嵌入數字展陳、沉浸式體(ti) 驗和虛擬互動等多種效果,構築線下增強現實體(ti) 驗。“再現中軸”將提供線上體(ti) 驗,具有數字藏品的收藏、展示功能,通過收集線下體(ti) 驗的場景素材,將中軸線文化“帶回家”,離開現場也能了解相關(guan) 中軸線知識點、小故事。
西城區文旅局局長靳真介紹,近年來,西城區在文物有效保護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文化遺產(chan) 活化利用和展示傳(chuan) 承新模式。“萬(wan) 象中軸”項目通過技術加持和創意賦能,將中軸線遺產(chan) 的價(jia) 值,以通俗、妙趣、互動的方式予以呈現,轉換為(wei) 公眾(zhong) 能夠普遍理解、參與(yu) 其中的體(ti) 驗,以受歡迎、易傳(chuan) 播的方式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
項目首發上線鼓樓前、萬(wan) 寧橋、萬(wan) 春亭等3個(ge) 打卡體(ti) 驗點。除萬(wan) 寧橋打卡點需正在開展的環境整治工程完工後才能體(ti) 驗外,即日起,市民、遊客即可下載專(zhuan) 用APP,在小神獸(shou) “水靈龍”的引導下,在地體(ti) 驗虛擬與(yu) 現實結合,曆史與(yu) 當下輝映的數字中軸新景觀,沉浸式領略增強現實數字文化場景,感受“活”起來的中軸線文化。其他4個(ge) 打卡點位,包括廣為(wei) 社會(hui) 關(guan) 注的地安門數字重現,將於(yu) 年底前全部上線投入使用。
此外,對話會(hui) 上,北京建築大學聯合帝測公司推出“中軸線知識科普展”,北京設計之都發展有限公司策劃推出“繪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國際青少年藝術展”,北京市測繪設計研究院推出北京中軸線三維立體(ti) 實景測繪展,手工雕刻師段永成展出最新作品——“中軸線建築雕刻”。
主旨演講
中軸線申遺文本負責人呂舟:
明年2月1日之前要提交申遺文本
在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主旨演講中,申遺文本編製團隊負責人、清華大學國家遺產(chan) 中心主任呂舟介紹,北京中軸線反映了中華文明的博大和包容。“我們(men) 可以在北京中軸線上看到不同信仰的東(dong) 西和要素。比如,故宮的最後一進殿宇欽安殿中供奉著真武大帝,景山南麓中軸線上的倚望樓供奉著孔子牌位,景山的萬(wan) 春亭供奉著毗盧遮那佛。這種情況隻有在中華文明當中才能呈現,任何一個(ge) 單一信仰的國家都不可能呈現出來。”
他介紹,北京中軸線是城市的核心部分,展現了社會(hui) 結構的複雜性。“豐(feng) 富的平民百姓的社會(hui) 生活,王公貴族、大臣們(men) 的生活,一直到帝王的生活,中軸線作為(wei) 曆史的載體(ti) ,能夠把這些東(dong) 西充分展示出來。”此外,北京中軸線的保護深刻地影響了整個(ge) 北京老城的保護,控規當中劃定的保護範圍,是以中軸線為(wei) 核心的。
呂舟還提到,世界遺產(chan) 的全球戰略特別強調社區的作用,強調社會(hui) 如何參與(yu) 融入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當中。“世界遺產(chan) 不僅(jin) 僅(jin) 是物質遺存的保護,重要的是要推動社會(hui) 的可持續發展。在中軸線申遺過程中,除了向外界傳(chuan) 播價(jia) 值以外,我們(men) 還要讓人們(men) 去關(guan) 心它、關(guan) 注它。北京市搞了許多活動,比如‘最美中軸線’,很多大家喜愛的藝術家、年輕的演員都加入到了推廣北京中軸線的過程當中。一些音樂(le) 家去年在北京舉(ju) 辦了古建音樂(le) 季,也在推廣中軸線的價(jia) 值。我們(men) 看到,各行各業(ye) 的人都加入到了北京中軸線的推介過程中。”
呂舟在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場聽到國家文物局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wei) 我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產(chan) 申報項目的消息依然很興(xing) 奮,之後的工作量還非常大,有很大壓力。中軸線申遺項目要拿到2024年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上討論,意味著明年2月1日之前要提交申遺文本。目前,申遺文本在進行最後的修改、翻譯工作。“另外,2020年北京通過了中軸線申遺保護的三年行動計劃,涉及48項重點任務,包括文物騰退、文物保護、環境整治等方麵,我們(men) 也需要在明年6月份之前,把這些任務完成,所以工作量很大。”
故宮學院院長單霽翔:
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hui) 需要
在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主旨演講環節,故宮學院院長、中國文物學會(hui) 會(hui) 長單霽翔分享了故宮活化利用和保護的經驗。他認為(wei) ,文物建築的合理利用,要適應當今社會(hui) 的需要、建築的性質及承載的功能。
“過去故宮的大部分區域是不開放的,99%的文物不展示。”單霽翔介紹,近年來,故宮開展了環境整治工作和整體(ti) 修繕保護工程,從(cong) 2002年到2020年,故宮1200多座建築達到了健康穩定的狀態,同時,故宮不斷擴大開放麵積,2015年故宮開放麵積達到65%,2016年達到了76%,2018年則達到了80%。
“過去,人們(men) 隻能遠遠地看角樓,現在角樓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大戲台100多年沒有使用,然而,這些木結構古建築修好後,正常使用、經常維修,才會(hui) 越來越健康。如今它變成了我們(men) 戲曲館的一部分,可以聽中國傳(chuan) 統戲曲。”單霽翔說。
在談到北京中軸線申遺項目時,他表示,這些年來,很多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項目,經過了環境整治、遺產(chan) 價(jia) 值的發掘和民眾(zhong) 遺產(chan) 保護意識的提升等一係列過程。“我覺得這個(ge) 過程很重要,申遺成功是目標,但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讓這些文化遺產(chan) 能夠得到全社會(hui) 的尊重,真正融入人們(men) 的生活,健康地走向未來。”
他介紹,這些年來,北京市為(wei) 中軸線的申遺保護付出了極大努力,一些過去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矛盾,在申遺的過程中一一得到了破解。“上世紀90年代初,一些老同誌對我說,我們(men) 有三大遺憾:一是鍾鼓樓前麵的商場太高,二是積水潭醫院擋住了“銀錠觀山”,三是天寧寺塔旁邊建了一個(ge) 大煙囪,現在前兩(liang) 個(ge) 問題都解決(jue) 了。”
“從(cong) 景山到鼓樓這1500米最具人民性、社會(hui) 性,東(dong) 邊是大麵積的南、北鑼鼓巷地區,是元代以來從(cong) 未改變肌理的北京最典型街道之一。西麵是什刹海,是一個(ge) 既嚴(yan) 整又活潑的地區,吸引人們(men) 前來參觀打卡,也是很多遊客享受京味兒(er) 文化的區域。我覺得,中軸線的申遺保護,真的是一件特別有意義(yi) 的事。”單霽翔說。
圓桌論壇
在2022“北京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對話會(hui) ”圓桌論壇上,多位專(zhuan) 家共話曆史文化名城與(yu) 世界遺產(chan) 保護,分享世界遺產(chan) 的保護成果和經驗,為(wei) 北京中軸線的申遺提供了有力借鑒。
泉州
將世界遺產(chan) 的管理嵌入城市治理體(ti) 係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去年泉州成功列入了《世界遺產(chan) 名錄》。世界遺產(chan) 大會(hui) 評價(jia) 世遺泉州是宋元時期的世界海洋貿易中心,是世界港口城市的典範。
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曆史文化名城規劃所副所長葉楠表示,泉州的係列遺產(chan) 跟北京中軸線遺產(chan) 有一些類似的地方,即很多遺產(chan) 點位於(yu) 城市的集中建設區。在城市集中建設區,麵對很多城市建設和發展的壓力,如何保護和發展處理好這些關(guan) 係是這些遺產(chan) 所麵臨(lin) 的最尖銳的難題,所以泉州的申遺經驗會(hui) 對北京曆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以及中軸線申遺工作有很多借鑒作用。
泉州市政協副主席、原副市長周真平表示,泉州世界遺產(chan) 的命名罕見地將世界、中國與(yu) 泉州城市之名聯係在一起,罕見地用一座城市的空間係統來界定一項遺產(chan) ,這對世界遺產(chan) 保護管理者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實現世界文化遺產(chan) 整體(ti) 保護的最好方法就是將遺產(chan) 的管理嵌入整個(ge) 城市治理體(ti) 係。
“我們(men) 完善保護了管理機製,成立專(zhuan) 門機構,形成三級管理。同時還建立了考評考核的體(ti) 係,建立了五項製度,包括常態化監測製度、專(zhuan) 家谘詢製度、遺產(chan) 影響評估製度、聯合技術審查製度、地下文物埋藏區管理製度。”周真平說,“我們(men) 開展了以保護為(wei) 中心的工作,比如本體(ti) 保護,按最小幹預‘修舊如舊’,充分依托世界非遺閩南建築傳(chuan) 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以及石雕、木雕等傳(chuan) 統工藝開展技術保護,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保護傳(chuan) 承體(ti) 係。”
此外,監測體(ti) 係也十分重要。“我們(men) 在泉州數字城市管理平台中全麵覆蓋遺產(chan) 監測,在22個(ge) 遺產(chan) 點確定了標識體(ti) 係、檔案係統,實現了智能化管理,這也是泉州比較有特色的做法。”周真平說。
良渚古城遺址
大型考古遺址保護管理日趨完善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yu) 世界文化名城杭州市西北部,是中國長江下遊環太湖地區區域性早期國家的權力與(yu) 信仰中心,2019年的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chan) 名錄。現有資料顯示,良渚古城遺址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距今五千年左右,同時擁有大型城址和外圍水利係統的規模最大,也是考古工作做得最徹底的一處大型遺址。
杭州良渚遺址管委會(hui) 副主任蔣衛東(dong) 表示,大型考古遺址的特殊性在於(yu) 保護管理的過程是隨著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不斷深入,對遺產(chan) 價(jia) 值認知的不斷深化而逐漸提升、日漸完善的一個(ge) 過程。
“多年來,我們(men) 針對良渚遺址實施了有針對性的保護,實行遺產(chan) 地的遺產(chan) 保護獎勵機製,出台了居民外遷鼓勵的政策。2004年,我們(men) 出台了《良渚遺址保護區文物保護考核辦法》,通過文物保護考核的方法對保護區內(nei) 相關(guan) 的村、社區進行考核,對村級集體(ti) 經濟進行了保護獎勵和補償(chang) 。2018年,我們(men) 又出台了《良渚遺址農(nong) 村住房外遷鼓勵補償(chang) 辦法》,按照群眾(zhong) 自願、政府引導、規劃引導等方式,鼓勵良渚遺址區內(nei) 的農(nong) 戶逐步有序地向外搬遷。”蔣衛東(dong) 說。
他表示,遺址的保護和闡釋是個(ge) 世界性的難題。“經過多方麵研究,我們(men) 選擇了‘博物館+遺址現場’展示相結合的一種展示、闡釋方式。在展示過程中,堅持遺址定性公園、公園表現遺址的原則,使得我們(men) 的遺址公園既有公園般的美麗(li) ,又有考古大遺址獨特的厚重、遼闊、深邃等文化特征。”
“此外,在重要遺產(chan) 價(jia) 值要素展示點上麵,我們(men) 以考古與(yu) 保護為(wei) 特色,以技術與(yu) 方法的創新為(wei) 途徑,通過遺址揭露展示、模擬複原展示、模型解讀、標識說明、數字技術等多種方式進行展示。”蔣衛東(dong) 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