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穀隻應花自染
北京西北,燕山餘(yu) 脈,昌平區流村鎮老峪溝村與(yu) 河北懷來隔山相望。海拔1400餘(yu) 米的高山草甸上,黃花遍野,風送清涼。流村農(nong)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柳東(dong) 偉(wei) ,忽然雙臂一張仰麵躺進茂密的草木中。高天流雲(yun) 賞心,黃花染穀悅目,果然愜意非常。
然而這愜意中的幸福與(yu) 喜悅,非汗滴禾下土的人們(men) 不能夠品嚐。山上自然生長的野生黃花有數百畝(mu) ,每年8月,遍地金黃,當地人稱之為(wei) “黃花坡”。這片金黃正向整個(ge) 溝穀蔓延:山下開辟了新黃花坡,200多畝(mu) 。那裏花開得更旺,沿著山勢,一層層立在山腰,已長得一人多高。村民們(men) 正穿梭在漫山金色之間,將鮮嫩的黃花采摘入筐。
5年前,新黃花坡還是一片荒地。那時老峪溝沒有像樣的產(chan) 業(ye) ,上歲數的村民種玉米、賣杏仁,年輕人外出打工,村子則是全市掛名的低收入村。
2017年,區、鎮開展低收入精準幫扶,具體(ti) 任務落在了流村農(nong) 業(ye) 合作社肩上,柳東(dong) 偉(wei) 帶著政策和資金到老峪溝找出路。“當時是大夏天,鎮裏悶熱,上了山就涼快很多。”柳東(dong) 偉(wei) 回憶,走到黃花坡,見到不少人在拍照、采摘,一問都是城裏遊客。“原來,我們(men) 司空見慣的黃花,在人家眼中是稀罕物。”
既然冷涼氣候適合黃花生長,為(wei) 何不引種到山下,遊客不用爬山也一樣能欣賞。柳東(dong) 偉(wei) 說動了當時的老峪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永。緊接著,合作社分別在老峪溝村和相鄰的長峪城村選擇地勢相對平緩、離村近、光照充足的山坡引種黃花。
平整土地,栽苗種植,水到渠成,等到頭年收獲的季節,出了岔子。為(wei) 給剛摘下的黃花保鮮,柳東(dong) 偉(wei) 把小型冷庫搬到了新黃花坡,接電線過程中剮斷了村民的核桃樹枝。村民不依不饒,賠償(chang) 不說,還要求改線。柳東(dong) 偉(wei) 慌了,改線,整個(ge) 花期就耽誤了,之前全白忙活。他趕緊和陳永去做工作,“核桃樹一年收益才幾百元,黃花賣好了人均都能增收好幾千元,您掂量掂量,哪頭輕哪頭重?”幾經勸說,村民終於(yu) 接受補償(chang) ,不再要求改線。冷庫到位,有驚無險,黃花的儲(chu) 存問題得以解決(jue) 。
類似的難題克服了一樁接一樁。柳東(dong) 偉(wei) 翻出手機中的老照片,“瞧,黃花一年比一年開得旺盛,參與(yu) 種植的農(nong) 戶也越來越多。”市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站專(zhuan) 家來了,為(wei) 村裏引進了黃花優(you) 新品種,一次種植可以生長受益20年;山下的加工廠已建成,可以製作幹黃花、黃花醬;民俗戶的農(nong) 家飯中,也擺上了涼拌黃花菜……
目前,全村已有100多名村民在“黃花產(chan) 業(ye) 鏈”上就業(ye) ,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遊客來得多了,農(nong) 家院裏的生意越來越火,老峪溝村“脫低摘帽”。
“接下來,我們(men) 準備在新黃花坡增加景觀小品、親(qin) 子娛樂(le) 設施,打造成新黃花坡景區,還要在村內(nei) 道路兩(liang) 側(ce) 種植觀賞性黃花,建個(ge) 黃花大道……”柳東(dong) 偉(wei) 滔滔不絕。清風徐來,黃花搖動,在山穀裏織出一片錦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