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產優質蔬菜直供市民餐桌
智能溫室大棚內(nei) ,油菜、芹菜、辣椒滿眼青翠;室外大田裏,白菜、大蔥、鮮食玉米正值采收;田間地頭,新鮮采摘的蔬果,正在分揀裝箱,即將走上市民餐桌。金秋,京郊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處處是繁忙景象。
走進順義(yi) 區李遂鎮後營村地源遂航基地的蔬菜種植大棚裏,小白菜、番茄等新鮮蔬菜整齊地生長在田畦中。室外的露天菜田裏,大白菜和大蔥也已成熟,開始陸續采收,預計可收獲50萬(wan) 斤大蔥、70萬(wan) 斤白菜。40餘(yu) 位工人正在田間忙得熱火朝天。
“棚裏種植的蔬菜可以實現常年不間斷供應。”北京地源遂航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鵬說,部分蔬果階段性供應。據介紹,在基地各類蔬菜的種植過程中,從(cong) 選種到生產(chan) 全程都有相應的標準化生產(chan) 流程,每位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工人依據生產(chan) 操作規程,管理單一品種的蔬菜生產(chan) 。
因為(wei) 口感上的優(you) 勢,市民對本地菜的消費熱情始終不減。北京蔬菜產(chan) 業(ye) 有著“小生產(chan) 大市場”的特點,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發展安全優(you) 質的現代化蔬菜產(chan) 業(ye) ,科技力量的加持不可或缺。
在昌平區小湯山鎮的天安農(nong) 業(ye) 設施大棚裏,工作人員正在采收小番茄。通過隨處可見的傳(chuan) 感器,棚內(nei) 和土壤的溫濕度、二氧化碳等數據實時匯總至溫室智能控製係統,根據環境信息,係統會(hui) 及時發出指令,調整風口、棉被、灌溉等設施,保障適應作物生長的最佳環境。
工人采收的小番茄裝入大號的泡沫箱後,中午之前會(hui) 抵達一街之隔的西區車間冷庫,預冷降溫後,下午,這些剛剛采收的小番茄就會(hui) 再一次在全冷鏈環境下進行分揀、加工、包裝,於(yu) 淩晨前發至市區的各大超市。每輛冷藏配送車輛都安裝GPS定位設備、門磁開關(guan) 、溫度探測器,車輛的數據實時反饋到中心控製平台,保障蔬菜的鮮度和安全。
“從(cong) 育種、育苗、種植、采收、預冷、物流運輸,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條都實現了信息化的係統監管,除了自建基地外,包括在昌平、密雲(yun) 、順義(yi) 、延慶、懷柔等區建立的訂單合作基地,也是同樣的生產(chan) 流程和監管標準。”天安農(nong) 業(ye) 副總經理周後林介紹,公司建有自己的農(nong) 殘檢測實驗室,同時也會(hui) 不定期讓第三方檢測機構進行抽檢,以確保食品安全品質。
在京郊,科研力量也為(wei) 蔬菜產(chan) 業(ye) 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新技術在田間的落地生根,帶動了蔬菜種植提質增效。
對於(yu) 蔬菜種植戶來說,自家蔬菜得了病蟲害是很常見的事,但得的是哪種病、怎麽(me) 防治,往往是靠經驗應對。“目前北京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病蟲害防治體(ti) 係,這套係統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解決(jue) 農(nong) 戶對病蟲害的辨認難題。”北京綠富隆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科技負責人張錦說,這套係統識別精準度很高,可達到95%以上。
著眼長遠,久久為(wei) 功。隨著首都蔬菜產(chan) 業(ye) 的綠色基石愈加堅固,未來,首都“菜籃子”將承載更多綠色優(you) 質安全的“京字牌”蔬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