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住建這十年丨住房保障體係不斷完善 1.4億多群眾喜圓安居夢

發布時間:2022-10-21 08:33:00來源: 央廣網

  央廣網北京10月20日消息 住房問題關(guan) 係民生福祉,這十年,我國在住房建設及住房保障方麵成果豐(feng) 碩。據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副部長薑萬(wan) 榮此前在“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這十年,是我國曆史上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規模最大、投資最多的十年,億(yi) 萬(wan) 百姓喜圓安居夢想。

  這十年,住房保障體(ti) 係不斷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棚戶區改造大力實施,住房公積金惠及群體(ti) 逐步擴大,住房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十年來,累計完成投資14.8萬(wan) 億(yi) 元,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和棚戶區改造安置住房5900多萬(wan) 套,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應保盡保,1.4億(yi) 多群眾(zhong) 喜圓安居夢。

  在這十年中,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部在多方麵不斷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是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ti) 係,為(wei) 百姓安居托底。以滿足群眾(zhong) 基本住房需求為(wei) 重點,充分考慮不同群體(ti) 的住房條件、支付能力,研究建立住房保障體(ti) 係。在充分調研論證、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報經國務院同意,去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guan) 於(yu) 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第一次明確了國家層麵住房保障體(ti) 係的頂層設計,提出加快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共有產(chan) 權住房為(wei) 主體(ti) 的住房保障體(ti) 係,也就是住房保障體(ti) 係裏麵主要包含三個(ge) 方麵內(nei) 容——公租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共有產(chan) 權住房。會(hui) 同有關(guan) 部門建立了一套較為(wei) 完善的住房保障政策和管理製度,包括金融、財稅、土地等配套政策,也包括保障性住房的準入、使用、退出、運營管理機製,確保讓需要幫助的住房困難群眾(zhong) 能夠真正受益。

  二是大力推進棚戶區改造,讓群眾(zhong) 出棚進樓。2013年,棚戶區改造進入了“快車道”,國家連續三年每年出台一個(ge) 關(guan) 於(yu) 加快棚戶區改造的政策性文件,對改造數量、配套建設等提出了明確要求。中央各部委密切配合,密集出台了金融支持、稅費減免、資金補助、土地供應、專(zhuan) 項債(zhai) 券等一係列強有力的政策措施。這十年來,全國棚戶區改造累計開工4300多萬(wan) 套,幫助了上億(yi) 棚戶區居民改善了居住條件,實現了安居樂(le) 居。

  三是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助圓新市民、青年人的“安居夢”。指導督促地方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確定發展目標,建立基礎製度,推動多方參與(yu) ,落實支持政策,多主體(ti) 、多渠道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2021年、2022年,全國建設籌集330萬(wan) 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大約可解決(jue) 近1000萬(wan) 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十四五”期間,40個(ge) 重點城市將建設籌集650萬(wan) 套(間)保障性租賃住房,可解決(jue) 近2000萬(wan) 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難問題。

  四是規範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為(wei) 城鎮住房、收入困難家庭兜底保障。十年來,公租房運營管理不斷加強,實物供給數量顯著增加,貨幣補貼製度不斷完善。到2021年底,3800多萬(wan) 困難群眾(zhong) 住進了公租房。通過公租房實物保障和租賃補貼,解決(jue) 了大量困難群眾(zhong) 的住房問題。保障了1176萬(wan) 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群眾(zhong) 、508萬(wan) 60歲以上老年人、71萬(wan) 殘疾人、44萬(wan) 青年教師、26萬(wan) 優(you) 撫對象、23萬(wan) 環衛工人和公交司機。

  五是因地製宜發展共有產(chan) 權住房,幫助部分有一定經濟能力的家庭購買(mai) 共有產(chan) 權住房。2014年4月,住建部在北京、上海等6個(ge) 城市啟動發展共有產(chan) 權住房試點;2017年9月,深化試點。到2021年底,北京市已累計籌集共有產(chan) 權住房約8.3萬(wan) 套,上海市已經簽約13.6萬(wan) 戶。共有產(chan) 權住房幫助居民以較低門檻擁有了產(chan) 權住房,增強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