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自行車出行回歸城市 北京優化慢行係統打造特色騎行路線
央廣網北京10月24日消息(記者管昕 紀樂(le) 樂(le) )騎遊,正在成為(wei) 北京市民休閑的新方式。目前,北京已出台了係列措施,優(you) 化慢行係統,打造騎行友好環境。記者從(cong) 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十四五”時期,北京將在中心城區和城市副中心打造20條特色文旅騎行路線,串聯沿線的“吃、喝、玩、樂(le) 、行”,五環以內(nei) 路麵寬度12米及以上道路全部施劃自行車道。
讓自行車出行回歸城市,鼓勵低碳出行,北京還將如何發力?
北京市民孫先生,是一名騎行愛好者,有著十多年的騎行經曆,騎行軌跡遍布京城。他注意到,這兩(liang) 年北京道路上的自行車道標識明顯多了起來,騎自行車上路行駛更有安全保障。
騎行愛好者孫先生表示:“現在的慢行係統越來越規範,標識越來越多,尊重非機動車人的路權,這點特別好。每個(ge) 區都有自己打板的最美騎行路,如涼水河亦莊段的慢行係統,簡直太牛了!我能明顯地感受到,政府對於(yu) 自行車生活方式的認可和尊重。”
作為(wei) 資深騎友,孫先生發現,北京的大街小巷,參與(yu) 到騎行運動中的人明顯增多。騎自行車,成了既健康又時髦的生活方式。
“慢行其實是快行,雖然管它叫慢行係統,但反而更快,出行效率得到了大幅提高,解決(jue) 了汽車的擁堵之苦,還能夠免受尾氣,可以說慢行不慢。”孫先生表示。
如今,北京慢行係統的建設,也從(cong) 最初的交通功能,向”交通+休閑“結合轉換,城市的慢行係統“越來越浪漫”。
不同區域的慢行係統也各具特色——東(dong) 邊,朝陽區CBD慢行樣板工程實現了全域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離,讓通勤族騎行更安全;西邊,石景山產(chan) 業(ye) 園的慢行係統和河道綠道打通,讓騎行成為(wei) 休閑健身的最佳選擇;南邊,亦莊新城涼水河邊的自行車“賽道”,讓街邊綠道成為(wei) 網紅大道。
北京石景山區城管委道路設施科科長彭鵬介紹,2020年開始,石景山在完成150公裏慢行係統治理工作的基礎上,又完成了兩(liang) 個(ge) 慢行係統示範區建設。其中,石景山區銀行保險產(chan) 業(ye) 園,是2020年北京市打造的九個(ge) 慢行係統示範區之一。“我們(men) 打造了一個(ge) ‘四道合一’的慢行係統示範區,包括了濱水的河道、園林的綠道、景觀的廊道,還有市政道路。大概一共打造12.4公裏,實現整個(ge) 銀保園範圍之內(nei) 慢行係統的互聯互通。”
彭鵬還介紹,石景山正在試點基礎上,謀劃打造慢行係統示範街道,預計明年開始實施。除了滿足群眾(zhong) 多元化的出行需要外,石景山將更加注重把休閑健身和曆史文化的元素,融入慢行係統的規劃建設中。目前,道路上人車混行的現象已有較大改變。
“人車混行不能說完全沒有,但現已大量減少了。前幾年整治的力度比較大,違停、車輛占用步道,和自行車沒有路權等情況已明顯改善,現在機動車也知道避讓了。”彭鵬表示。
而在北京人口第一大區朝陽區,慢行係統的打造重點布局在北京CBD和望京片區。
2019年、2020年,朝陽區交通委先後對北京CBD進行了兩(liang) 期交通綜合治理,提升慢行環境。將機非混行,變成機非分離,機動車要給非機動車和行人讓路;鋪設智能斑馬線、安裝多杆合一的信號燈等舉(ju) 措,讓非機動車和行人的安全通行得到了保障。
項目總承包單位之一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相關(guan) 負責人段海林介紹:“有些道路是沒有人行道或者人行道是斷的,這次改善,把所有的人行道基本上打通了。原來有些自行車道是機非混行的,這次將機動車跟非機動車全部分開了,設置分隔帶,提高慢行係統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朝陽區交通委市政基礎設施科科長馬衛國表示,結合朝陽區的實際,朝陽打造慢行係統更注重突出與(yu) 國際接軌。“今年在望京區域推進的交通綜合治理項目,它具備水路綠三網融合的特點。這個(ge) 區域有6大公園環繞,在做慢行係統的時候,著重把步行的通行空間與(yu) 這六大公園進行銜接,從(cong) 水路綠三網融合的角度來綜合提升慢行的出行環境。”
不僅(jin) 僅(jin) 在CBD,街角公園、口袋公園、體(ti) 育公園等各類方便市民騎行和步行的小公園在北京大街小巷的慢行係統改造中都有呈現,見縫插綠,設置休閑空間,各區可謂各顯神通。
在“雙碳”背景下,慢行係統的規劃與(yu) 建設,是城市綠色低碳轉型的有效方式之一。北大國土空間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沂璠認為(wei) ,應讓城市各區域內(nei) 的慢行係統串聯起來,形成完整的交通網絡。
“慢行係統跟各種公共設施、生活圈以及停車管理設施的銜接,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將它們(men) 串聯起來,能夠形成一個(ge) 更好更大的服務網絡,在各個(ge) 方麵的規範中,最好能進行全麵普及。”李沂璠說。
馬衛國表示,慢行係統的薄弱環節,往往在“最後一公裏”的接駁。近期,朝陽區正在對相關(guan) 問題進行深入研討,並在項目推進中已有充分考慮。“我們(men) 在做線性步行和騎行係統的時候,注重於(yu) 把軌道交通點還有公共交通點進行整體(ti) 地規劃,打通最後一公裏的銜接,就形成了以公共交通為(wei) 主,最後一公裏步行和騎行為(wei) 輔的慢行係統,串聯起大型的商圈組團和大型居住區,形成了很好的覆蓋和補充。”
記者從(cong) 北京市交通委了解到,北京已編製出台《北京市慢行係統規劃(2020年-2035年)》《北京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設施改善技術指南》等十餘(yu) 項規劃、標準和規範,推進行業(ye) 標準化、規範化發展。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副所長楊新苗表示,北京的慢行係統建設已走在全國前列。在“雙碳”背景下,城市慢行環境的綜合提升,應持續加大財政投入,久久為(wei) 功,才能讓綠色出行更便捷,城市更宜居。
楊新苗表示:“騎行城市建設是一個(ge) 長期過程,可能需要5年、10年、20年的時間,因為(wei) 不光是物質設施的投入,還有交通工具,最重要的是人的培養(yang) 和訓練。”
今年,北京將繼續推進慢行係統的改造升級,推動自行車專(zhuan) 用路東(dong) 拓工程、南展工程建設,優(you) 化東(dong) 三環、北四環輔路慢行走廊。“十四五”期間,北京五環以內(nei) 路麵寬度為(wei) 12米及以上的道路將全部施劃自行車道,還將打造396.8公裏的濱水慢行係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