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袖珍演員 “重生”在皮影劇院

發布時間:2022-10-26 08:44:00來源: 新京報

  故事的最初,隻是一對外地夫婦想在北京創業(ye) 。他們(men) 來自皮影世家,夫妻倆(lia) 商量,皮影戲的香火不能斷,便成立了一個(ge) 皮影劇院。然而老派皮影戲的唱腔、方言難以適應現代人的審美,皮影戲不僅(jin) 無人觀看,學習(xi) 者也寥寥無幾,王熙夫婦一度陷入困局。機緣巧合下,他們(men) 將目光投至袖珍人這一特殊群體(ti) 。

  與(yu) 侏儒症不同,李炟橙身體(ti) 比例和諧,隻是成年後個(ge) 子也如幼童一般,除此之外與(yu) 正常人無異。醫學上普遍解釋為(wei) ,這是腦垂體(ti) 激素水平分泌不足所致,這類群體(ti) 也被稱作“袖珍人”。

  這個(ge) 來自雲(yun) 南的姑娘在電視上看到袖珍人皮影劇院的時候,像一隻迷路的羔羊,找到了羊群。她和很多袖珍人一樣,選擇背井離鄉(xiang) 投奔王熙。

  曾經他們(men) 難以躲避那些或好奇或審視的目光,經常有人指指點點,和別人說話也得仰視。李炟橙覺得,自己的自信和尊嚴(yan) 都“跌到了塵埃裏”。

  而在劇院,一群袖珍人互幫互助,抱團取暖。最多的時候,王熙和丈夫同時養(yang) 活著99位袖珍演員,幾乎入不敷出,王熙堅持了下來,她隻是“想讓他們(men) 換種人生”。

  就像一場賭局,王熙賭贏了,李炟橙也是。如今,千年皮影的傳(chuan) 承,在這群袖珍人柔弱的肩膀上擔了起來,而他們(men) ,也在皮影劇院獲得了“重生”。

  “如果咱們(men) 不管皮影,它一定失傳(chuan) 了”

  2006年,創辦劇院時,王熙沒有想到未來自己會(hui) 與(yu) 袖珍朋友結緣。

  王熙彼時33歲,來自山東(dong) ,生活在一個(ge) 皮影戲之家。小時候她不知道“啥是皮影”,懵懂的印象裏,爺爺手裏有一些“紙片兒(er) 似的小人兒(er) ”,經常看到爺爺收拾這些老物件。

  長大後,她知道了那是皮影,且麵臨(lin) 失傳(chuan) 。回想起小時候拿著皮影在太陽底下看的場景,王熙覺得,不該讓這門藝術沒落下去。

  “如果咱們(men) 不管皮影,它一定失傳(chuan) 了。”她決(jue) 定和丈夫林中華一起創辦一個(ge) 皮影劇院。巧的是,在內(nei) 蒙古赤峰長大的林中華也是個(ge) 皮影愛好者。

  2006年10月,夫妻二人在西二旗租了個(ge) 三居室,請來幾位老藝人住下。三居室被改造成了工作室,在這間房子裏,他們(men) 製作皮影人物、設計皮影劇目,演出舞台都是自製的——王熙找來幾大塊布,用縫紉機把它們(men) 做在一起,就是個(ge) 簡易舞台。

  籌備兩(liang) 個(ge) 月,第一場表演就铩羽而歸。12月的北京,老藝人站在寒風裏敲鑼打鼓地吸引觀眾(zhong) ,賣力表演,但新鮮勁兒(er) 過後,人群漸漸散了,“當時演的都是老戲,唱腔都是方言,越唱人越少。”

  小區居民或許不是受眾(zhong) ,王熙又把劇院搬到了前門大柵欄。她從(cong) 河北、黑龍江、內(nei) 蒙古等地請來了更多有經驗的皮影戲藝人,把場地打造成了皮影博物館,裏麵設立了專(zhuan) 門的表演劇場。

  但前來參觀的人十分有限。每天表演完,老藝人從(cong) 後台走出來,看著空空蕩蕩的觀眾(zhong) 席,心裏大受挫折。他們(men) 告訴王熙夫婦,“不如找些年輕人,我們(men) 把新人培養(yang) 出來就回老家了,大城市的生活也不適合我們(men) 。”

  王熙夫婦開始從(cong) 來參觀的大學生中尋找感興(xing) 趣的人,“偶爾和幾個(ge) 人聊到皮影戲沒人傳(chuan) 承,他們(men) 聽到後都很遺憾,便說自己可以試試看。”

  現實終究還是打敗了興(xing) 趣。由於(yu) 沒有演出,工資不高,這些大學生堅持不了幾個(ge) 月,王熙從(cong) 老家找來的學曆不高的年輕人也是如此,“他們(men) 看到身邊的年輕人做美容美甲、電腦維修都能掙錢,但是在這兒(er) 卻想不到皮影藝術未來會(hui) 有什麽(me) 出路。”王熙說。

  皮影劇院與(yu) 袖珍人結緣

  轉機發生在2008年初。王熙無意中看到一位名叫吳小莉的袖珍人的故事,第一次了解這個(ge) 群體(ti) 受人歧視、找不到工作的困境,就動了請袖珍人來演皮影戲的念頭。

  第一次見到袖珍人,王熙心裏莫名地難過。當時她已為(wei) 人母,自己的兒(er) 子3歲了,但和這些成年人比,隻矮了幾厘米。“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孩子一輩子長不高,父母該多麽(me) 心疼。”

  吳小莉帶來了四位袖珍人,王熙的皮影劇院開始和袖珍人結緣。

  自卑、內(nei) 向,是王熙對大多數袖珍人的第一印象。王熙記得,剛來的四位袖珍人演員不愛說話,總低著頭,回答問題聲音也很小。

  但他們(men) 踏實、認真、能吃苦,很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hui) ,隻學習(xi) 了三個(ge) 月,就已經能夠表演簡單的皮影戲。

  2008年8月,在前門大街的皮影藝術館,袖珍人的兒(er) 童皮影劇《鶴與(yu) 龜》贏得了滿堂彩。也是在那個(ge) 月,袖珍人演出皮影戲的消息受到了媒體(ti) 關(guan) 注,王熙夫婦也正式宣布北京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成立。

  謝幕的時候,台下掌聲不斷,台上卻遲遲不見演員出來。王熙在後台看到,幾名袖珍演員滿臉通紅,低著頭。他們(men) 告訴王熙,長久以來受盡歧視和白眼,在大庭廣眾(zhong) 之下展示自己的“缺陷”,需要勇氣。

  果然,他們(men) 收到了一些探究的目光,被上下打量,“竟然18歲了,為(wei) 什麽(me) 看上去這麽(me) 小?”袖珍演員的頭越來越低。

  王熙預料到了這一幕,她告訴觀眾(zhong) ,皮影藝術沒人傳(chuan) 承,年輕人不願意來,隻有這些袖珍演員願意來演皮影戲,他們(men) 雖然個(ge) 子小,但他們(men) 已經接過了皮影傳(chuan) 承的重任。

  掌聲越來越響,袖珍演員們(men) 漸漸敢抬頭看看台下,他們(men) 發現觀眾(zhong) 隻是不帶惡意的好奇,放鬆地笑了起來,台上台下有了互動。

  回到後台,他們(men) 還在嘰嘰喳喳討論著這一幕,有人跟王熙說,“剛才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做人的尊嚴(yan) 。”

  袖珍演員在劇院裏找到自己

  2009年初,李炟橙從(cong) 電視上看到袖珍人皮影戲後,覺得自己好像找到了組織。隻考慮了幾天,她辭掉老家的文秘工作,坐了三天三夜的綠皮火車來到北京,投奔王熙。

  腿因為(wei) 一直坐火車腫了,身上的薄外套被刺骨的寒風穿透,吹了個(ge) 透心涼,但在踏入劇院大門的那一刻,李炟橙感受到了從(cong) 未有過的自在。身邊都是一群和自己一樣的袖珍演員,有人替她扛包,有人給她指路,“沒有奇怪的眼光,反而是個(ge) 很溫馨的環境,讓我覺得心裏挺暖的。”

  麵試過程很順利,李炟橙喜歡表演,從(cong) 小唱山歌,音色還不錯。當晚,她就被安排到了劇院提供的集體(ti) 宿舍中,“還記得當時有個(ge) 東(dong) 北小姑娘特別熱情,讓我睡她的床,我心裏麵就更暖了,覺得大家真的是互幫互助,抱團取暖。”

  訓練枯燥又辛苦,李炟橙卻從(cong) 來沒想過放棄。王熙總能看到袖珍演員身上不服輸的一麵。每天晚飯後是加練時間,所有袖珍演員都主動到劇場練習(xi) 掰杆和唱腔,而李炟橙則會(hui) 在集體(ti) 加練兩(liang) 小時後再延長半小時。

  “掰杆”指的是用雙手操控連接皮影的木杆,左手拿一根,右手拿兩(liang) 根,通過手指的轉動,讓木杆可以旋轉到不同的角度,這是皮影戲的基本功。這對於(yu) 袖珍人而言很難,剛學習(xi) 皮影時,王熙發現袖珍人的手比較小,便將木杆換成了筷子,方便他們(men) 操作。

  同時,王熙還針對他們(men) 的身高問題,為(wei) 他們(men) 搭建了專(zhuan) 門的戲台。正常的戲台高75厘米至80厘米,袖珍演員演皮影戲時雙臂要高高舉(ju) 起很不方便。王熙便重新做戲台,將高度控製在65厘米至70厘米之間。

  杆掰多了,手指關(guan) 節處不免磨出水泡。有時掰著掰著,泡磨破了,血便順著傷(shang) 口浸到了杆上。李炟橙隻是停下來吹吹傷(shang) 口甩甩手,繼續練習(xi) 。這樣出泡、磨破、愈合、再出泡,反複幾次,直到磨出老繭。

  為(wei) 了讓皮影人物表現得更自然,李炟橙會(hui) 留意觀察周圍人的動作與(yu) 神態,走路時也會(hui) 模仿皮影人物的動作,“有時候我會(hui) 去觀察撿垃圾的老太太,看她都是弓著背的,撿東(dong) 西的時候手腳如何配合,印在腦子裏一遍遍地琢磨。演皮影時皮影人物怎麽(me) 動我就怎麽(me) 動。”

  不到兩(liang) 個(ge) 月,李炟橙便能登台演出了,與(yu) 劇院簽下了合同,開啟新生活。在她前半段的人生中,異樣的眼光和壓抑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她。“很多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事情,我都像被束縛一樣,沒法做。”連周圍人小心翼翼的照顧也會(hui) 成為(wei) 一種負擔,“我覺得自己除了個(ge) 子矮了些,跟正常人沒兩(liang) 樣,但這種刻意為(wei) 之的照顧,在時刻提醒我,我和別人不一樣。”

  劇院的生活衝(chong) 散了她的孤獨感,李炟橙有了好朋友,越來越開朗愛笑,她覺得自己宛若“重生”。

  袖珍人承載起千年文化的傳(chuan) 承

  在這裏找到自己的,不止李炟橙。

  張展(化名)在電視上看到劇院的報道後,跟家人說,他一定要來。姐姐不放心,陪張展來北京麵試,她告訴王熙,弟弟從(cong) 小學習(xi) 成績優(you) 異,但由於(yu) 身高隻有1米2左右,被周圍人歧視,高中畢業(ye) 就輟學了,天天在家呆著也不愛說話,看上去悶悶不樂(le) 的,請求王熙多多照顧。

  但王熙看到的是,張展主動和袖珍演員一起聊天說笑,姐姐說,她在弟弟臉上看到了久違的笑容,他的眼裏有光了。

  “在這裏,我就像是一隻羊找到了羊群一般。”不止一位袖珍演員和王熙說過相同的話。王熙覺得,皮影戲帶給他們(men) 最多的,是自信。“隻有認識自己,並且勇敢地麵對自己,這才是一種成長。”

  尊重是自己贏來的。

  受困於(yu) 身體(ti) 條件,袖珍演員們(men) 很難搬得動裝道具用的航空箱、行李箱,那就像“螞蟻搬家”一樣,你拿個(ge) 插線板、我捧個(ge) 火燈,一點一點地將道具從(cong) 大巴車運到表演場地裏。

  有些第一次接觸袖珍演員的場地負責人瞧不上他們(men) ,覺得這群平均身高不超過1.4米的演員搬道具都這麽(me) 費勁,能演出來什麽(me) 樣的節目?於(yu) 是就坐在那兒(er) ,看著袖珍演員們(men) 布置演出場地。

  但很快,袖珍演員們(men) 便用一場專(zhuan) 業(ye) 的皮影表演令大家心服口服。演出結束後,現場工作人員的態度變了,爭(zheng) 著幫他們(men) 抬道具,期待著他們(men) 下次再來。“這個(ge) 時候,袖珍演員們(men) 充滿了成就感,我也是。”王熙說。

  截至目前,龍在天皮影藝術劇院先後培訓的袖珍演員近300人。袖珍人小小的肩膀,承載起了千年文化的傳(chuan) 承。他們(men) 不僅(jin) 在這裏找到了工作,有了熱愛的事業(ye) ,很多人還找到了終身的伴侶(lv) ,在王熙夫婦的撮合下,已有22對袖珍演員結為(wei) 連理。

  如今,劇院已經搬到了海澱區上莊鎮一處近50畝(mu) 的大院裏,成為(wei) 了一處非遺皮影藝術園,它如今也是北京社會(hui) 實踐大課堂資源單位,每個(ge) 月都有學生來到這裏學習(xi) 皮影知識,了解皮影藝術。

  每天,在這處幽靜的大院中,都會(hui) 有悠揚的皮影唱腔傳(chuan) 出。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