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陳履生:台北故宮文物損毀,這些流程出了錯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近期台北故宮庫房中發生的瓷器損壞事件引發人們(men) 對文物庫房安全的關(guan) 注。據台灣《聯合報》及台灣中時新聞網報道,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日前在“立法院”證實,院內(nei) 瓷器類文物曆年有359件修複記錄,其中破損成碎片的文物至少250件。通常公眾(zhong) 比較關(guan) 注博物館展廳中的展品安全問題,而發生在庫房中的文物損壞事件,則是知之甚少,對於(yu) 很多博物館來說,這種家醜(chou) 也不會(hui) 外傳(chuan) 。博物館庫房是非常複雜的係統,文物庫房安全涉及很多方麵,包裝、陳列使用的櫃子、架子、盒子、囊匣、紙、布等都關(guan) 係到文物的安全。尤其綜合性博物館藏品眾(zhong) 多,包裝以及保管規範各不相同,在執行過程中也會(hui) 發生意外。最關(guan) 鍵的是庫房工作人員要具備專(zhuan) 業(ye) 倫(lun) 理以及很強的責任心,在靜默的庫房中必須小心翼翼麵對文物,確保萬(wan) 無一失。
違反了多個(ge) 專(zhuan) 業(ye) 流程
台北故宮近日被爆出有3件瓷器發生破損,一件是“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一件是“清康熙款暗龍白裏小黃瓷碗”。至於(yu) 第三件“清乾隆青花花卉盤”因人為(wei) 疏失導致破損過程,台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說,當時共有2名同事,1人從(cong) 共裝有6件文物的錦盒拿取4件文物出來,並在未告知其他同事盒子內(nei) 還有其他文物情況下,未將盒蓋扣上。吳密察說,另一名同事因此誤認為(wei) 錦盒裏的文物已全部拿出,“他看見盒底的布有些脫落,想黏回去,翻過來2個(ge) 文物就掉出來,1個(ge) 用身體(ti) 擋住沒掉下去。”另1個(ge) 掉下去而致毀損的就是“青花花卉盤”。雖然博物館庫房中文物損毀事件時有發生,可是本次台北故宮文物損毀事件從(cong) 文物保管的流程來看是匪夷所思的。
台北故宮藏品有瓷器、書(shu) 畫、青銅器、玉器等很多門類,它們(men) 有不同的保存環境,通常被安置在不同的庫房中,並有不同的保存狀態。文物入庫登錄後,最重要的是保證文物的安全。庫房的溫度、濕度控製是基本的要求,此外,不同文物的安全保障各有側(ce) 重點,如書(shu) 畫要防蟲蛀等。具體(ti) 到細節,包裝直接關(guan) 係到安全。不同的品類需要不同的包裝。書(shu) 畫的包裝與(yu) 瓷器的包裝完全不同,瓷器的包裝和青銅器的包裝也有差異。不同的包裝擺放方式也不同,不可倒置是必須要遵守的規定。
對於(yu) 易碎的瓷器來說,大小合適的包裝盒或囊匣所具有的防震、防碎的要求非常關(guan) 鍵。一個(ge) 盒子中裝6件瓷器不是不可以,如果是相似的器型,比如都是器型不大的盤子或碗,也算正常。博物館處理這種包裝,一般是考慮到文物的關(guan) 聯性,比如是一個(ge) 墓葬中出土,或是同一位藏家捐贈,需要在同一個(ge) 盒子中保存以防混淆。而對於(yu) 那些沒有關(guan) 聯性的瓷器或比較大的器型,應該是一個(ge) 盒子裝一件更便於(yu) 保存、移動或運輸,也更安全。顯然,一個(ge) 盒子裏麵裝6件瓷器,它們(men) 擺放的上下關(guan) 係都有可能影響到文物的安全。對於(yu) 工作人員來說,必須知道這個(ge) 盒子裏裝有幾件文物。
流程錯,步步錯
台北故宮事件的核心問題是一名工作人員沒有按照流程把盒蓋的扣子給扣上,另外一名工作人員不知道裏麵還有瓷器,把盒子翻轉過來。
修複包裝盒的底部,在裏麵有文物的情況下去裱糊是難以想象的。裱糊盒子底部本身就對其中的瓷器構成了危險。正確的規範應該是在裱糊的時候把文物取出來,修複完成之後再把文物放入其中,扣上扣子。
裝有6件瓷器的盒子倒置本來就是錯,蓋子不扣則是錯上加錯。這是一個(ge) 執行規章和工作流程的問題。博物館庫房中的工作人員必須注意到關(guan) 聯文物安全的每一個(ge) 細節,否則一失萬(wan) 無。從(cong) 打開盒子不扣好扣子到倒置,一步錯,步步錯,最終釀成悲劇。
流程不執行等於(yu) 零
台北故宮文物損毀事件是違反規章和操作流程的典型案例。在博物館中建立科學的操作流程非常重要,從(cong) 包裝到打開的方式、保存文物的環境以及監控其保存狀態,每個(ge) 環節都要有詳細規範。包裝盒需要附帶特定的標識以提醒工作人員,尤其是一個(ge) 盒子裝有多件文物,更應該有明確的標識,以顯現文物的數量、等級、狀況等,讓工作人員能一目了然知道裏麵是什麽(me) 、數量多少以及其他情況。比如共6件文物,拿走1件還剩下5件,拿走2件還剩4件,工作人員對這種包裝內(nei) 的文物應該有非常精準的了解。
當然,任何規章製度的建立與(yu) 執行是緊密聯係的。有嚴(yan) 格的流程規範,還要很好地執行才能確保文物的安全。不管如何包裝,如何提示,如何建立相關(guan) 的流程規章,如果不嚴(yan) 格執行規範的話,文物安全的問題隨時都可能發生,特別是像瓷器、漆器等易碎的文物和藝術品,還有那些出土的已經埋在地下數千年的文物,其本身就容易損壞,必須用特定的包裝、專(zhuan) 業(ye) 的拿取方法,輕拿輕放。(作者陳履生為(wei) 國家博物館前副館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