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牆遺址及通運橋修繕工程主體完工 張家灣留住古鎮老味道
有著“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的通州張家灣,正在恢複曆史上的古鎮風采。記者了解到,張家灣城牆遺址及通運橋文物保護與(yu) 修繕工程主體(ti) 已於(yu) 近日完工。破壞文物的各類隱患得到消除,橋石、石獅、城牆等按照“修舊如舊”原則保留了曆史風貌,城牆、橋體(ti) 的曆史文化價(jia) 值得到了保護和延續。曆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的張家灣城牆及通運橋,再現古樸之美、藝術之美、曆史之美。
遍訪全國尋找老石
沿著張采路一路行至蕭太後河,再向東(dong) 不遠,就來到通運橋及張家灣城牆遺址。橋下,蕭太後河河水靜靜流淌,殘存的城牆沿河而立,四下裏彌漫著曆史的滄桑味道。
踏上通運橋,視野中最壯觀的當數橋麵上深深淺淺的車痕。最初,這是一座木橋,但因為(wei) 不堪經年累月過往運輸南北物資的重負,於(yu) 明萬(wan) 曆時改建為(wei) 石橋。這些明顯的車痕印記,正是過往曆史的直觀見證,是當年大運河北端碼頭商業(ye) 繁旺的寫(xie) 照。
為(wei) 了保留這些曆史印記,實現修舊如舊,本次通運橋橋麵的文物修繕可謂大費苦心。“就拿橋南側(ce) 這塊新補的老石來說,一側(ce) 我們(men) 打磨了貫通的車轍印記,實現車痕的前後連貫,另一側(ce) 也增加了部分車痕,邊角部分還特意敲掉一小塊,增加歲月斑駁的痕跡。”北京首華建設經營有限公司張家灣遺址及通運橋修繕項目負責人呂欣說,“從(cong) 打磨到安裝就位,這一塊石頭花了前後一周時間。”
在通運橋麵,像這樣打磨添配的老石共約70塊,每一塊都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為(wei) 了填補橋麵缺失,每塊石頭都要純手工打磨,既要嚴(yan) 絲(si) 合縫填補空隙,還要與(yu) 周邊石塊做到風貌統一。而且這些添配的石塊本身就是老石舊石。呂欣告訴記者,為(wei) 了找到和橋麵風格統一、年代相近的老石,項目團隊曾遍訪全國,先後到過江蘇宿遷、安徽黃山、山東(dong) 濟寧、北京房山等地的舊石市場,最終在山東(dong) 找到了最合適的石材。
半麵石獅成功複原
除了橋麵,通運橋兩(liang) 側(ce) 的石獅和石欄也極具特色。東(dong) 西各有18根望柱,上雕須彌座,座頂雕獅,雄雌相間,神態各異;柱間嵌置欄板,每塊欄板兩(liang) 麵都浮雕寶瓶荷葉,荷葉上還雕有葉脈。古建專(zhuan) 家王世仁介紹,這種欄板內(nei) 外兩(liang) 麵均浮雕紋飾的古橋為(wei) 通運橋獨見,而且荷葉形和瓶口形狀不一,寥寥幾道葉脈紋也沒有雷同之筆,簡練而有神韻。欄端設麒麟戧欄獸(shou) 石雕,雙角密鱗,昂頭蹲坐,頗顯雄風。
不過,在漫長歲月的侵蝕下,橋兩(liang) 側(ce) 的石獅、浮雕寶瓶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殘損,甚至西側(ce) 一座石獅僅(jin) 存半麵,還有一座僅(jin) 剩下一條石腿。北京北建大建築設計研究院遺產(chan) 五所建築專(zhuan) 業(ye) 負責人王瑤介紹,本次修繕對橋上的石獅等石製雕刻藝術品按殘損程度做了不同處理,主要是進行清灰保養(yang) ,做最小幹預。對於(yu) 沒有曆史依據的,就不補配複原,避免造成不倫(lun) 不類。
幸運的是,針對其中一座僅(jin) 剩半麵的石獅子,修繕團隊在修繕前對風化破損的另一半進行了妥善保存。本次修繕利用抱箍固定的辦法,在不破壞文物本體(ti) 的基礎上,對這應石獅進行了複原。
手工砌築近2萬(wan) 塊城磚
通運橋的北側(ce) ,就是古時的張家灣城。古城建於(yu)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當時是為(wei) 保衛漕河這一明廷經濟命脈、拱衛京師加強防備蒙古兵侵擾而搶築的。目前,張家灣城牆僅(jin) 存南城牆西段、南城門及南城牆東(dong) 段,由於(yu) 曾被單位或村民用作院牆,這些城牆得以保留至今。其中,1995年經北京市恢複性修建的南城門及東(dong) 側(ce) 城牆保存較為(wei) 完好,而南城牆西段相對保存較差,殘存城牆露出地麵部分殘損嚴(yan) 重。
於(yu) 是,本次城牆修繕就將重點放在了南城牆西段。“西段殘存的隻有城牆的牆芯,在進行整體(ti) 修繕保護前,要先把對城牆造成破壞的樹木、灌木、垃圾、雜土等徹底清除,這一步我們(men) 就花費了大量時間。”呂欣介紹,“接著就是對城牆進行修複加固,做好排水,恢複城牆遺址原狀。”
本次修繕在西段城牆北側(ce) 用新牆磚進行了加固,根據殘存牆體(ti) 的高矮起伏進行修複,由於(yu) 殘存的原牆磚長度不一,新牆為(wei) 了補齊牆麵,所用的新磚每一塊都長短不一,需要純手工進行量身定製,西段247米的牆體(ti) 一共使用了這樣的手工磚近2萬(wan) 塊。西段城牆南側(ce) 則保留了原有的曆史風貌,修繕團隊主要利用摻了麻刀的灰泥進行加固,保留城牆遺址的殘缺之美。
打造大運河北端新景點
張家灣城牆遺址及通運橋都是見證古時張家灣漕運盛景的核心文物遺跡,被列為(wei)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次修繕是在2004年。時隔18年的這次修繕,“看不出明顯變化,但實際上已經做了加固修複,這就是我們(men) 希望達到的‘修舊如舊’效果”。通州區文物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本次修繕消除了加速張家灣遺址及通運橋破敗的各種因素,保護了城牆的安全穩定性,延續了曆史信息的真實性。
接下來,張家灣城牆遺址及通運橋周邊將開展景觀環境提升工程,例如沿河修建濱水步道、長椅,對路麵進行平整硬化,補植鮮花綠植,增設景觀,將這裏打造成大運河北端的文旅新景點。未來,市民到此可以近距離接觸通運橋及古城牆,遙想當年萬(wan) 舟駢集、舳艫蔽日的古鎮盛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