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古建修繕需要更多“工匠營”

發布時間:2022-12-14 15:18:00來源: 北京日報

  天壇北側(ce) 、西曉市街,百年老樓同興(xing) 和木器店即將重煥新生。在修繕現場,年近七旬的老師傅登高爬低,邊比劃邊講解,旁邊的年輕人連連點頭、認真討教。這是“工匠營”實訓的尋常一幕。近年來,在北京諸多古建修繕現場,都有這樣“老帶新”的師徒身影。

  古建,是曆史的寶貴饋贈。它不僅(jin) 是飽經滄桑的建築,更是文化的載體(ti) ,沉澱著一座城市以及前人奮鬥耕耘的記憶。北京作為(wei) 全國文化中心,也是全國首批曆史文化名城,曆史建築數量眾(zhong) 多。多年來,北京在老城保護、古建修繕等方麵投入不小,但總體(ti) 來看,“缺人”“少人”尤其是缺能工巧匠,依然是突出難題。某種程度上,上述“工匠營”的培養(yang) 模式,可算是破解人才困局的必要嚐試。

  古建修繕是個(ge) 手藝活兒(er) ,工匠技藝可謂其中的核心要素。探究眼下人才斷層的原因,一是技藝繁雜、門檻較高。一磚一瓦、一木一梁,都有各自的“道道”,須得仔細觀察、反複磨練,非有耐心靜氣者不能習(xi) 得。二是工作辛苦、默默無聞。“一修就修半個(ge) 月,有時大半年都有可能”,寒冬酷暑和木頭磚瓦打交道,非真心熱愛者不能堅持。以此觀之,那些成熟的師傅在行業(ye) 裏浸潤多年,有情懷有技藝,既要想方設法讓他們(men) 留下來、幹長久,還要鼓勵支持並創造條件請他們(men) “傳(chuan) 幫帶”。讓年輕人見識見識什麽(me) 是“絕活兒(er) ”,這是最生動的課堂教學,也是最有力的“招生簡章”。

  吸納更多人投身於(yu) 此,激勵從(cong) 業(ye) 者精益求精,職業(ye) 尊榮感和獲得感必不可少。2015年“文物修複師”正式進入我國“職業(ye) 分類大典”,2021年迎來首部職業(ye) 標準,今年《研究生教育學科專(zhuan) 業(ye) 目錄(2022年)》又增設“文物”專(zhuan) 業(ye) 學位類別,人才培養(yang) 和成長的路徑多元而清晰。推動這些政策製度進一步落地落實,做好服務、解答困惑、給予指引,才能不斷激發更多人心中的熱愛,培養(yang) 出未來的一流工匠。

  “我在繪畫房裏畫圖,休息時就看師傅們(men) 做……可以說做模型的工匠是我的啟蒙老師。”古建修繕的先驅楊廷寶曾如是回顧自己的職業(ye) 生涯。人在則技在,技在則古建在,讓修繕技藝代代傳(chuan) 承,那些穿越時光而來的滄桑建築,將更好地“走向”遠方。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