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工商界跨海赴交流讓兩岸經濟“脫鉤論”不攻自破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電 題:台灣工商界跨海赴交流讓兩(liang) 岸經濟“脫鉤論”不攻自破
中新社記者 容海升
兩(liang) 岸企業(ye) 家峰會(hui) 年會(hui) 日前在廈門舉(ju) 行,劉兆玄接任峰會(hui) 台灣方麵理事長後排除萬(wan) 難首次率團赴會(hui) 。這也是中共二十大閉幕後,兩(liang) 岸企業(ye) 家共同參與(yu) 的首場高規格經貿交流活動,是該企業(ye) 家峰會(hui) 在新冠疫情發生以來首次在線下舉(ju) 辦年會(hui) ,實屬不易。
自上世紀80年代末兩(liang) 岸開放民間往來,兩(liang) 岸經濟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尤其是兩(liang) 岸企業(ye) 家峰會(hui) 成立的近10年來,兩(liang) 岸產(chan) 業(ye) 分工合作更加密切,產(chan) 業(ye) 依存度融合程度不斷提升。兩(liang) 岸之間合作共贏、互利互補、聯係緊密的經濟格局業(ye) 已形成。當前兩(liang) 岸關(guan) 係複雜嚴(yan) 峻,台灣工商界仍然踴躍跨海參會(hui) ,體(ti) 現出這一格局繼續壯大是兩(liang) 岸的共識,是雙方工商界的共同意願。
盡管近年來民進黨(dang) 當局大肆限縮兩(liang) 岸經濟交流合作,阻撓正常經貿往來,但從(cong) 峰會(hui) 年會(hui) 的參會(hui) 情況及成果來看,兩(liang) 岸經濟合作沒有“降溫”。大陸經濟展現出強大韌性和巨大潛力,兩(liang) 岸經貿合作依然是台灣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遇,符合兩(liang) 岸同胞的利益福祉。
台當局相關(guan) 統計顯示,今年1至10月,台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總額占比為(wei) 38.8%,年增速出現放緩跡象。有人認為(wei) ,這意味著台灣經濟對大陸倚靠程度降低。但島內(nei) 同時有分析回應,對台灣而言,大陸巨大的市場仍具有不可替代性,這是兩(liang) 岸經貿長期向好的最重要原因。兩(liang) 岸經貿規模在經曆長期高速增長後,增速放緩是正常波動。
今年1月至11月,兩(liang) 岸貿易額達2945億(yi) 美元,給台灣帶來約1438億(yi) 美元的巨額貿易順差。不少在大陸的台企生產(chan) 經營逆勢增長,一些大企業(ye) 增資擴產(chan) ,今年新增9家台企在大陸上市,總數已達58家。
台灣工商界跨海“登陸”赴交流,讓兩(liang) 岸經濟“脫鉤論”不攻自破。事實證明,兩(liang) 岸經濟密不可分、斷不了鏈,唯有加強合作才能更多造福兩(liang) 岸同胞,台灣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也才有更大確定性和更堅實依靠。大陸促進兩(liang) 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意願穩定不變,政策舉(ju) 措出台持續豐(feng) 富,符合兩(liang) 岸共同利益訴求。隻是,隨著大陸產(chan) 業(ye) 結構優(you) 化升級,台商投資環境正在發生變化。
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數十年間,台商在大陸投資以製造業(ye) 為(wei) 主,自我配套能力強。如今,在大陸內(nei) 需拉動的經濟發展以科技化為(wei) 核心的背景下,兩(liang) 岸高科技企業(ye) 正在走向競爭(zheng) 關(guan) 係,這對台商投資產(chan) 生擠壓效應,需要兩(liang) 岸雙方正視。但競爭(zheng) 不代表不能互補,更不意味兩(liang) 岸經貿合作的終止。台商唯有轉變發展理念,主動適應大陸經濟環境變化,才能謀求更好發展。
今年適逢兩(liang) 岸打破隔絕、開啟民間交流35周年。對於(yu) 兩(liang) 岸正常經貿往來,大陸的態度一以貫之,即支持、鼓勵、歡迎兩(liang) 岸經貿界人士多交流、多合作,共同推動兩(liang) 岸關(guan) 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