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央廣網評】男子惡意P圖侮辱女性 遏製黃謠當溯源斷根

發布時間:2023-03-20 09:32:00來源: 央廣網

  近日,一女網友發帖維權,稱被某男子惡意P圖造謠侮辱,引發網友關(guan) 注。19日,蘇州大學發布微博稱經調查核實,學生趙某某違法行為(wei) 屬實,並發布通報給予該生開除學籍處分。

  造謠者被開除學籍,網友紛紛點讚支持,結果令人寬慰。但根據當事女生的描述,其2022年5月12日就經由朋友提醒,發現自己的照片被發布在某色情網站的論壇上。也就是說,當事女生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已近一年,謠言對個(ge) 體(ti) 的傷(shang) 害已很難挽回,這讓公眾(zhong) 不得不進一步思考,滯後性的懲罰能否真正避免造謠行為(wei) 的發生?

  回到事件本身。由於(yu) 互聯網信息傳(chuan) 播的特性,造謠相對容易,要找到造謠者卻並不容易。當事女生聯合其他幾名受害者,通過對照好友列表的方式找尋共同好友,利用不同的細微記號對一張照片進行標記的方法展開反向追查,才最終鎖定了造謠者。這也讓人深思:如果沒有當事女生的勇敢、機智和聰慧,造謠者是否還在胡作非為(wei) 、持續作惡?

  另一方麵,如果對造謠者懲罰的力度不足,就很難起到警示的作用。3月9日,警方通知當事女生,造謠者因傳(chuan) 播淫穢物品罪被判拘留10日,定於(yu) 本年度暑期執行。但是,和女孩受到的傷(shang) 害以及對社會(hui) 造成的破壞性相比,造謠者的違法成本相對低廉、所承擔的“停止侵害、恢複名譽、賠禮道歉”等民事責任依然相對較輕。

  這起惡意P圖造謠侮辱的事件之所以讓公眾(zhong) 感到憤怒,是因為(wei) 這樣的行為(wei) 不僅(jin) 僅(jin) 是對當事女生個(ge) 體(ti) 權益的侵害,也讓廣大網友細思極恐、感同身受。朋友圈本是分享個(ge) 人動態、生活樂(le) 趣之所,如今卻成了滿足造謠者陰暗心理而惡意濫用的“資源”。如果個(ge) 人的頭像、照片、信息都可以不受約束、被造謠者肆意傳(chuan) 播、消費,不僅(jin) 會(hui) 使每個(ge) 人都處於(yu) 極度不安全的恐懼之中,更將嚴(yan) 重擾亂(luan) 網絡空間的公共秩序,威脅社會(hui) 和諧穩定。由此可見,網絡環境的清朗與(yu) 整治依然任重而道遠。

  種種網絡謠言傷(shang) 人的悲劇事件啟示我們(men) ,就造謠行為(wei) 來說,與(yu) 事後懲處相比,做好頂層設計、溯本探源、有效實施預警教育、苗頭防範、源頭治理尤顯重要。一方麵,應完善相關(guan) 法律法規增加造謠者的違法成本,對不同程度、不同種類的造謠行為(wei) 分級細化其處置辦法,對於(yu) 情節嚴(yan) 重的造謠行為(wei) ,要依法予以嚴(yan) 厲處罰,決(jue) 不姑息。社交平台也要加大對個(ge) 人信息的保護力度,及時升級、更新管理權限杜絕泄露風險。另一方麵,有關(guan) 部門應利用科技手段加大對色情網站等不良平台的篩查打擊力度,深挖不良信息的主要傳(chuan) 播渠道,精準打擊相關(guan) 經營者、獲利者,鏟除謠言的寄生土壤。廣大網友更應牢記,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要提高警惕、理性防謠、冷靜思索,不信謠、不傳(chuan) 謠,努力阻止謠言進一步擴散,切斷謠言傳(chuan) 播鏈,讓網絡謠言無處遁形。(央廣網特約評論員 李勤餘(yu) )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