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尋根“人類起源” 緬懷科學先驅
4月4日,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科學家紀念園,講解員劉博(右)向新京報記者講述考古學家的事跡。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4月4日上午,建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內(nei) 的科學家紀念園裏,考古科學家們(men) 的墓前擺滿花籃和白色紙花,來自房山中學高一年級的百名學生站在墓碑前,聽著講解員劉博講考古故事,學習(xi) 科學家精神,獻花表達哀思。劉博說:“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考古故事,需要一遍又一遍地講,考古科學家們(men) 的精神,需要我們(men) 學習(xi) 和繼承,這才是紀念的意義(yi) 。”
正值清明,新京報記者走進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在科學家紀念園裏長眠著楊鍾健、裴文中、賈蘭(lan) 坡、尹讚勳、周明鎮、吳汝康、吳新智七位院士,他們(men) 是我國考古科學的先驅,用雙手在這片遺址上尋找文明碎片,回答“我從(cong) 哪裏來”的生命命題。
“我”從(cong) 哪裏來?
“我”從(cong) 遠古走來。
那是一個(ge) 植被鋪滿大地的時期,氣候適宜,北邊是高高的群山,西邊則是起伏的山丘,高大的樹木和豐(feng) 茂的野草野蠻生長,凶猛的劍齒虎和狼出沒在山野間,威脅著其他生物的安全。猛獸(shou) 的尖牙不得不讓團結成族群的他們(men) 與(yu) 之搏鬥,甚至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中學會(hui) 了用火。他們(men) ,就是“北京人”。
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內(nei) 的展櫃裏,擺放著一塊完整的頭蓋骨,這是被中國科學院院士裴文中發掘出土的第一塊“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複製品,它的發現對世界古人類研究具有重要意義(yi) 。
繼1921年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首次發現“北京人”牙齒,裴文中發現第一個(ge) “北京人”頭蓋骨,自此敲開了五六十萬(wan) 年前“北京人”生活的時空之門,為(wei) 人類進化理論提供有力證據。
考古發現,“北京人”生活的時期距今約70萬(wan) 年到20萬(wan) 年,他們(men) 在外形上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身材短粗,顴骨較高。那時候的他們(men) ,直立行走,已經學會(hui) 製造並使用石器。
展櫃裏展示著考古第1地點出土的動物化石,可以勾勒出“北京人”時期的生活圖景。“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群,一起狩獵和采集食物,他們(men) 日常飲食的來源,包括鹿、牛、兔子等動物,以及可食用野果、嫩葉等。
為(wei) 了烤熟食物,也為(wei) 了驅趕野獸(shou) ,“北京人”學會(hui) 用火。他們(men) 使用的火是天然火,來自打雷正好擊中幹燥的木頭,又或者是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憑借這些原始的智慧和創造出來的工具,“北京人”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鬥爭(zheng) ,早期文明就此形成。
尋找文明碎片的人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目前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feng) 富的遺址,考古工作者們(men) 在這裏先後發現了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其他部位的骨骼化石,還有大量石器和石片,總數超過十萬(wan) 件。這些物證,成為(wei) 考古科學家們(men) 探索遠古生活場景的重要線索,他們(men) 尋根溯源,拚湊起一個(ge) 個(ge) 遠古文明的碎片。
裴文中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和古生物學的奠基人。1928年,作為(wei) 當時田野考古的領隊,他參加了北京周口店洞穴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在那個(ge) 尚且落後的年代,可以想象考古工作條件是多麽(me) 艱苦,工具也相當簡陋。
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工作六七年的講解員劉博,把當時的考古故事說給過很多人聽,每每講到,她依舊動情。她說:“考古科學家們(men) 需要一手舉(ju) 著蠟燭,一手操作工具,在一個(ge) 小山洞中向下深掘幾十米。”
幾十米隻是一個(ge) 數據,隻有站在猿人洞裏,才能體(ti) 會(hui) 考古科學家們(men) 當時的堅守有多令人敬佩。劉博說,猿人洞洞穴早已不是原本的樣子,如今大約六七十米高度的深坑,都是當時考古科學家們(men) 用一釘一錘形成的。“從(cong) 龍骨山的山頂開始,科學家們(men) 徒手一點點往下挖,直到山挖空了,才發掘出了這麽(me) 多我們(men) 能在博物館展館裏看到的古人類遺骨和動物化石。”
1929年冬,裴文中終於(yu) 發現了第一枚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興(xing) 奮和激動化解了當下的寒冷和艱辛,這一發現也迅速受到世界關(guan) 注。1931年,裴文中首次辨認出石器、燒骨和疑似用火痕跡的存在,為(wei)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發掘工作貢獻力量。
直到1935年,賈蘭(lan) 坡接替裴文中主持周口店的發掘工作,他在1936年11月連續發現三個(ge) “北京人”頭蓋骨,再次轟動國內(nei) 外。劉博介紹,與(yu) 裴文中科班出身不同,隻有中學學曆的賈蘭(lan) 坡完全憑借自己對考古學工作的熱愛和追求,接力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挖掘工作。
在挖掘現場,賈蘭(lan) 坡是最全神貫注的一個(ge) 。為(wei) 了挖掘出被砸碎的“北京人”頭蓋骨,他拿著小鏟,臉幾乎要貼在地上,趴著好幾個(ge) 小時,把頭蓋骨的所有碎片挖出,再把頭蓋骨帶回辦公室,清理、烘幹、修複,一個(ge) 完整的頭蓋骨漸漸被拚湊出來。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是一個(ge) 積貧積弱、社會(hui) 很動蕩的時期,當時包括裴文中、賈蘭(lan) 坡在內(nei) 的科學家們(men) 發掘出這幾顆頭蓋骨化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世界的目光,對於(yu) 整個(ge) 中華民族來說這是很振奮人心的。”劉博說。
幾十年奔走,裴文中、賈蘭(lan) 坡等一眾(zhong) 考古科學家們(men) 對中國乃至世界古人類學和舊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起到了指導和推動作用。離世後,選擇安葬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旁,與(yu) 揮灑了熱血的土地共眠。
用懷念代替遺忘
1953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300平方米的“中國猿人陳列館”是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最初的樣子。2014年,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新館開放,館內(nei) 展出包括古人類、古動物、文化遺物等一千餘(yu) 件展品,書(shu) 寫(xie) 著遠古文明的一撇一捺。
背靠著起伏的太行山脈,龍骨山上的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同樣吸引不少探尋遠古的遊客遊訪。劉博告訴記者,從(cong) 龍骨山西側(ce) 的半山腰望去,就可以清晰看見“北京人”頭蓋骨的出土地點,正因為(wei) 如此,這裏成了對世界考古學界、古人類研究做出重要貢獻的七位院士的選擇,被建設成為(wei)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內(nei) 的科學家紀念園。
楊鍾健曾是賈蘭(lan) 坡在周口店北京人遺址考古工作的導師,是中國哺乳類化石和新生代地質研究的奠基人,中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周明鎮曾和他一起研究粵北“紅層”中脊椎動物化石,為(wei)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開展考察研究工作提供啟示。古人類學家吳汝康提出並創建了“今人類學”學科,吳新智則提出了國際兩(liang) 大假說之一“現代人的起源”的“多地區進化”假說,尹讚勳為(wei) 開拓中國早期地質工作做出過卓越貢獻。包括裴文中、賈蘭(lan) 坡在內(nei) 的考古科學家們(men) ,在自己的領域中深耕,讓文明之花在土塊和泥濘中盛開。他們(men) 的故事和精神,將永遠留在龍骨山,與(yu) 遠古文明裏的星河燦爛共眠。
新京報記者 陳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