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煤村”蝶變“清水花穀”
門頭溝區下清水村,俯瞰清水花穀。資料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早晨天剛亮,65歲的王進軍(jun) 就起了床。洗漱完畢,走出屋外,他伸了一個(ge) 懶腰,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頓時感覺肺部被一股甜絲(si) 絲(si) 的空氣包裹住了。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此時,地處京西大山深處的下清水村,也從(cong) 一夜的沉睡中蘇醒,三五響開合院門的吱扭聲,襯出一片悠然的靜。
吃完早飯,王進軍(jun) 像往日一樣,穿過街道幹淨整潔、房屋錯落有致的村子,來到村西頭外的清水花穀,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是一片麵積300多畝(mu) 的花的山穀,初春時節乍暖還寒,向陽處山坡上已有星星點點的嫩綠色。一個(ge) 月後,芍藥會(hui) 首先開出花來,隨後陸續花開成片,百合花、油菜花、巴西菊、紅藜麥……
王進軍(jun) 這會(hui) 兒(er) 張羅著和村民一起修整山坡上的石頭護坡、平整土地。近日雨水不大,但仍有可能造成山坡土壤鬆動,給即將到來的花穀觀賞季帶來隱患。
作為(wei) 清水花穀的管理人員,王進軍(jun) 主要負責景區管理、養(yang) 護花卉、清掃環境……而在2009年之前,這種清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他連想都不敢想。
過去
黑煤灰中掙生計
下清水村屬門頭溝區清水鎮,離門頭溝城區七十公裏,到北京市區約一百公裏左右。過去,煤炭是村民們(men) 最主要的收入來源。王進軍(jun) 20歲時就開始下礦挖煤。當時的工作條件異常艱苦,煤礦都是人工開采,礦工們(men) 每天在地下數百米深、黑洞洞的礦井裏,以最原始的手把鋼釺、掄大錘的方式一筐一筐挖煤,再運到地上。
“采煤量越大汙染越大,每天下班走出礦井後都認不出誰是誰了,臉黑得跟包公似的,隻露出兩(liang) 隻眼睛和一排牙齒,渾身上下沾滿了黑煤灰,就連嘴裏和耳朵、鼻子裏也都是煤渣子。”
當年,像王進軍(jun) 這樣的礦工收入很高,每月甚至能掙到一兩(liang) 萬(wan) 元。但與(yu) 錢同時獲得的,還有兩(liang) 側(ce) 沾滿煤塵的肺葉的損傷(shang) 。他說,村裏像他這個(ge) 年紀的人,不少都患上了矽肺病。這種辛苦的采煤工作,王進軍(jun) 一幹就是二十多年。
地處西部山區的門頭溝,以煤炭、礦石儲(chu) 量豐(feng) 富而著稱,是北京重要的能源產(chan) 地。下清水村所在的清水鎮毗鄰河北省淶水、涿鹿、懷來三縣,這裏曾是煤炭重鎮,煤業(ye) 文化曆史悠久,古時就有“京師炊爨均賴西山之煤”的說法。鼎盛時期,全鎮有煤礦100多座。
多年來,村民的生活來源就靠著村裏的煤礦,家家戶戶幾乎都以采煤為(wei) 生。長年累月的開采,嚴(yan) 重汙染和破壞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如今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王進生每當回想起那時的情形,都心有餘(yu) 悸:“那會(hui) 兒(er) 收入挺高,可是破壞得相當嚴(yan) 重,整個(ge) 山穀都被拉煤的大車軋出了一條條深深的車轍印。一到冬天,弄得烏(wu) 煙瘴氣,那環境太次了。刮起來的風都裹著煤灰,遮天蔽日。衣服、鞋子都是黑的,四周空氣彌漫著刺鼻的煤粉塵味兒(er) 。”
治理
摔碎飯碗養(yang) 生態
隨著區域產(chan) 業(ye) 轉型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需要,2009年,下清水村的煤礦被關(guan) 停。一夜之間村民們(men) 的“飯碗”碎了,收入銳減,很多人家轉瞬間成了低收入戶。
當時,王進軍(jun) 已經四十多歲了,突然之間就失了業(ye) 。“都沒得幹了,也沒收入。大家都抓耳撓腮的,年輕點的人還能到外邊找活幹,像我們(men) 這歲數的人也沒人要。”
陷入窘境的遠不止王進軍(jun) 一家人,煤礦關(guan) 停後,村裏有142戶共262人戴上了低收入的帽子,成了門頭溝區出了名的窮村。
類似下清水村這樣的煤礦,在清水鎮還有上百座。2010年,按照生態涵養(yang) 區功能定位,清水鎮陸續關(guan) 閉了鎮內(nei) 所有煤礦,煤礦開采徹底退出曆史舞台。這使得鎮政府和村民的收入也出現了斷崖式下降。
在清水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陳廣萍看來,長年的煤炭開采生活習(xi) 慣、思維模式,以及之前高收入的生活水平,恰恰成為(wei) 了製約這個(ge) 地區轉型發展的短板。
“在發展農(nong) 業(ye) ,發展民宿旅遊產(chan) 業(ye) 的時候,他的思想是跟不上生態產(chan) 業(ye) 發展的思維模式的。一旦轉型項目落了地,綠色環境很快就能恢複回來,但當地人們(men) 思維的轉化,卻需要一代人又一代人逐漸來完成。”
麵對關(guan) 停煤礦所帶來的困境,下清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王進生與(yu) 村民幾經謀劃,最終下決(jue) 心闖出一條綠色生態發展之路。他們(men) 從(cong) 不遠處百花山色彩斑斕的植被中受到了啟發,決(jue) 定利用煤礦關(guan) 停後的廢棄荒地,打造一個(ge) 清水花穀。
改變
荒山淘金出花穀
下清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村委會(hui) 主任王進生第一次到後巷溝考察時,眼前是一片荒蕪景象:礦區的道路坑窪不平,四周荒草沒膝。長年開采幾乎挖空了整座山穀,用腳踩一下,地麵上便會(hui) 出現一個(ge) 小坑。
隨後,村裏請來了專(zhuan) 家,搞測繪、看地勢、平土地、查土壤、定花種,種上了格桑花、巴西菊、芍藥花等觀賞花卉20多種。經過一年的改造,清水花穀初具規模。王進軍(jun) 也和幾十位村民成了花穀的管理者和養(yang) 花人。
王進生回憶:“從(cong) 2016年開始種花,那一年就有五千多人來遊玩、照相。到2017年,山穀裏又建了瀑布,我們(men) 就把它運營起來了。”
2018年,這個(ge) 曾經狼藉不堪的山穀有了一個(ge) 清亮的名字——“清水花穀”,並且開始向遊客收取門票。當年景區就收入十萬(wan) 多元。
生態環境的改變提升了花穀的開發潛力,下清水村又給自己來了個(ge) 目標升級:打造生態田園花卉綜合體(ti) 。2019年,花穀特意開辟出幾十畝(mu) 地,種上了穀子、小米、紅藜麥、高粱、油葵,農(nong) 作物與(yu) 花海層層交織,爭(zheng) 奇鬥豔。
四月中旬開花的是芍藥;五一前後開花的是油菜、百合;到了秋天,清水花穀則是另一番景象:藜麥緋紅、油葵黃澄澄、穀子金燦燦,色彩斑斕。十月中旬秋收時,景區還開設沉浸式旅遊項目,遊客可以親(qin) 身體(ti) 驗收割、打場。金色的向日葵過了觀賞季成熟後,遊客可用村裏的榨油機,榨出葵花籽油,花點錢帶走。一年裏,有三個(ge) 季節清水花穀都是草長鶯飛,蝶影花舞,讓人如癡如醉。
清水花穀還特地保留了一處煤礦遺址,已封閉的礦口處,“清水公社煤礦”六個(ge) 紅色大字格外醒目。
“這個(ge) 就是當時最早的煤礦,六幾年就開采了,煤質相當好。原來琉璃渠那兒(er) 燒琉璃,用的就是咱們(men) 這兒(er) 的煤。”回憶起曾經的輝煌,王進生仍懷有一種莫名的自豪感。
如今,下清水村的空氣、環境好了,村集體(ti) 和村民收入增加了,多好。老礦工王進軍(jun) 也和不少村民一樣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我負責種花、管理。有活幹了,有收入了。都六十多了,幹勁還挺足,身體(ti) 也挺好。每月都有三千多元工資,再加上千把塊錢的養(yang) 老金,很知足。”
發展
修複礦山換新顏
這些年,清水鎮先後引入、發展了多種業(ye) 態,隨著收入的逐漸增加,村民的思想觀念也悄然變化著。
“雖然說遇到了重重困難,但是老百姓還是支持地區的產(chan) 業(ye) 轉型和提檔升級。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實現了收入穩步提升,從(cong) 最初的600多萬(wan) 元,到去年的3800多萬(wan) 元。”清水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陳廣萍說。
圍繞“紅色文化”和“綠色產(chan) 業(ye) ”兩(liang) 大核心要素,清水鎮探索文化興(xing) 鎮的有效路徑,舉(ju) 辦“紫氣東(dong) 來·山水京西”清水鎮旅遊文化節,推出“觀靈山”“閱百花”“探幽澗”3條精品旅遊線路;此外還打造了一場融於(yu) 山水之間、感於(yu) 風土人情的高品質、沉浸式、原生態文藝演出。發布了單曲《清水謠》,設計了“百靈豹”文創形象,進一步提升文旅品牌影響力。
截至2020年底,門頭溝區已累計關(guan) 閉固體(ti) 礦山444個(ge) ,包括西部齋堂鎮、清水鎮的274座煤礦和東(dong) 部妙峰山鎮、潭柘寺鎮的170座非煤礦山。
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hui) 門頭溝分局副局長張凱介紹,“門頭溝區煤礦和非煤礦山的開采麵積大,工礦用地達18.63平方公裏。開采時間久,形成大量廢棄礦山。地形、地貌、景觀破壞較大。植被退化,土地資源損毀,還有次生地質災害隱患。對首都西部生態屏障功能產(chan) 生了一定的威脅。”
近年來,根據國家和北京市的相關(guan) 政策法規,門頭溝區按照自然恢複、人工修複和綜合利用三種類型,陸續啟動礦山生態修複治理工程。
北京中地華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顏宇森就是參與(yu) 修複工作的一員,他認為(wei) ,“門頭溝區礦山修複的理念不是簡單的地質災害治理和植樹種草、綠化美化範疇,而是從(cong) 國土空間整體(ti) 規劃的尺度布局,融入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ti) 治理的理念,讓各種生態要素得到一體(ti) 化修複,實現生態功能的多元化。在氣候、土壤、降雨適宜的地區,選擇海棠、桃樹、杏樹等經濟作物,一方麵美化了環境,同時也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形成了一係列新的生態和人文景觀,走出了一條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長久之路。”
昔日廢棄的礦山,裸露的岩壁上如今已長出綠色植被,山下的邊坡上綠樹成蔭,果樹成行。門頭溝區因地製宜開展礦山生態修複工程,並與(yu) 當地特色產(chan) 業(ye) 有機融合,走出了一條嶄新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之路。
下清水村的故事是全北京開展礦山生態修複工作,還綠青山的一個(ge) 縮影。未來幾年,根據《北京市礦山生態修複“十四五”規劃》,全市剩餘(yu) 的已關(guan) 閉而未治理的廢棄礦山,將分門別類予以自然恢複或工程治理。
到那時,礦山“銷賬歸零”,更多的“清水花穀”將會(hui) 在青山綠水間破蛹而出!
北京廣播電視台新聞廣播記者 鄭建明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