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北大副校長張錦:當前基礎研究主要有三種類型和路徑

發布時間:2023-05-29 08:58: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5月28日,在2023中關(guan) 村論壇“全球青年科技創業(ye) ”分論壇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副校長張錦表示,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自21世紀以來,基礎研究的內(nei) 涵越來越豐(feng) 富,開展基礎研究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他認為(wei) ,當前的基礎研究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和路徑。

  堅持開展高水平的自由探索,持續強化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張錦說,人類曆史上的重大原始創新有很多都源於(yu) 高水平的自由探索研究。這類研究常常帶有很強的突破性、顛覆性,其重大的價(jia) 值需要較長時間的沉澱才能顯現出來。他舉(ju) 例稱,在19世紀末,“無線電之父”意大利物理學家馬可尼偶然發現電磁波無需電線媒介就能夠遠距離傳(chuan) 遞信息。然而,這與(yu) 當時“彎曲的地球表麵不能傳(chuan) 播電磁波”的固有認知嚴(yan) 重相悖而備受質疑。但他繼續堅持深入探索,不斷發展模擬信號編碼基本原理和技術,最終實現了無線電通訊,讓世界變得更小、更近。因此,要為(wei) 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科研人員提供長周期的支持。

  深入推進有組織的科研,不斷加強戰略導向的體(ti) 係化基礎研究。張錦表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普遍高度重視有組織的基礎研究,將加強基礎研究作為(wei) 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例如,二戰期間原子彈、雷達等發明和青黴素的使用,幫助美國贏得了戰爭(zheng) 勝利。這使美國政府意識到有組織地基礎研究的重要性,並一改以往靠歐洲科學成果發展的模式,積極組建了國家科學基金會(hui) (NSF)、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DARPA)等資助機構,為(wei) 成為(wei) 世界頭號科技強國和最大經濟體(ti)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強調稱,我國必須依靠有組織的科研,要以重大科研任務為(wei) 牽引,凝聚大團隊,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高水平科研機構等各方麵基礎研究的力量。

  深化校企、校地、校醫合作,全麵推進市場導向的應用型基礎研究。張錦指出,基礎研究的問題除了從(cong) 科學發展的前沿、重大戰略需求中來,還應該從(cong) 經濟社會(hui) 發展和臨(lin) 床一線中來。產(chan) 業(ye) 和臨(lin) 床一線麵臨(lin) 的技術瓶頸背後往往是關(guan) 鍵核心科學問題的製約。他舉(ju) 例稱,在21世紀初,通信信道傳(chuan) 輸速率遇到“香農(nong) 極限”瓶頸的背景下,2008年畢爾肯大學電氣工程係教授埃爾達爾·阿裏坎公開發表了論文,提出世界上第一類能夠被嚴(yan) 格證明達到“香農(nong) 極限”的信道編碼方法——polar碼。華為(wei) 公司基於(yu) 這一研究基礎,在polar碼的核心原創技術上取得了多項突破,並促成了學術研究到產(chan) 業(ye) 應用的蛻變,推動人類進入了5G時代。因此要提高科學的眼光,運用科學的能力,從(cong) 產(chan) 業(ye) 和臨(lin) 床第一線的堵點、卡點、斷點、痛點中發現、凝聚、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的科學問題。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