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5G持續放大乘數效應

發布時間:2023-06-19 09:39:00來源: 經濟日報

  在第31屆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hui) 中國電信展台,觀眾(zhong) 體(ti) 驗5G網聯無人機駕駛項目。 經濟日報記者 黃 鑫攝

  會(hui) 做手術的5G機器人,可巡察的5G網聯無人機,能看清井下作業(ye) 的5G智慧礦山……在日前舉(ju) 行的第31屆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hui) 上,一批5G融合應用創新成果集中亮相。

  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絡基礎設施,數字創新應用從(cong) 創新消費領域向生產(chan) 領域不斷拓展,工業(ye) 互聯網融合應用新業(ye) 態、新模式蓬勃興(xing) 起。工業(ye) 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要加快培育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持續增強移動通信、光通信等領域全產(chan) 業(ye) 鏈優(you) 勢,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全麵推進6G技術研發,搶占未來發展新優(you) 勢。

  網絡建設跑出加速度

  在通信展“5G發展成就展”展區,一台5G國產(chan) 機器人引來大批觀眾(zhong) 駐足觀看。通過中國電信的5G定製網絡,遠在浙江邵逸夫醫院的專(zhuan) 家操作手術機器人醫生端,向位於(yu) 北京展區的機械臂發出動作指令。在高清視野輔助下,遠程專(zhuan) 家通過可轉腕機械臂的靈活操作,能精準完成對模型的解剖、分離、縫合等各項手術模擬動作。

  今年6月6日,是我國正式發放5G商用牌照4周年。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累計建成5G基站超273萬(wan) 個(ge) ,5G網絡覆蓋全國所有地級市、縣城城區,5G移動電話用戶達6.34億(yi) 戶。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網絡。

  中國移動總經理董昕介紹,中國移動累計開通5G基站超160萬(wan) 個(ge) 、千兆寬帶覆蓋超3億(yi) 戶家庭、服務器總算力超8EFLOPS,總連接數超30億(yi) ,牽頭國際標準近200項,申請專(zhuan) 利超4100件,居全球運營商第一陣營。

  中國電信董事長柯瑞文表示,中國電信攜手中國聯通建成全球首張規模最大的5G SA(獨立組網)共建共享精品網絡;持續開展全光網絡建設,千兆光網已覆蓋300多個(ge) 城市。

  與(yu) 高鐵、場館等基礎設施“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已成為(wei) 當下5G網絡建設的重要方式。中國鐵塔展區的工作人員介紹,中國鐵塔會(hui) 同運營商負責和實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hui) 場館和沿線道路的專(zhuan) 項5G覆蓋配套建設,同步規劃、設計並施工,推動實現場館2G到5G網絡全覆蓋,並做到電源、傳(chuan) 輸共享一張網,橋架、機房等大共享,節省投資20%以上。

  據了解,中國鐵塔自成立以來,已累計承建5G基站超188萬(wan) 個(ge) ,占全球一半以上,96%以上通過共享存量站址實現,新建站址共享率從(cong) 14.3%提升至83%,相當於(yu) 少建新塔98萬(wan) 座,節約行業(ye) 投資1760億(yi) 元,節省土地5.5萬(wan) 畝(mu) ,減少碳排放超過2600萬(wan) 噸。

  “要優(you) 化基礎設施布局,夯實數字經濟發展新底座。”金壯龍表示,將加快推進新型信息基礎設施體(ti) 係化發展,深入推進“千兆城市”建設,提升5G、千兆光網等高質量網絡覆蓋深度廣度,縱深推進電信普遍服務,加快實現寬帶邊疆工程,持續優(you) 化農(nong) 村和邊疆等偏遠地區的網絡覆蓋,統籌數據中心布局,加快算力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雲(yun) 網融合,算網一體(ti) ”的網絡架構和算力供給體(ti) 係。

  融合應用深入千行百業(ye)

  工信部數據顯示,目前,5G應用已融入97個(ge) 國民經濟大類中的60個(ge) ,應用案例數超5萬(wan) 個(ge) 。基礎電信行業(ye) 累計投資近6000億(yi) 元建設5G網絡,直接帶動經濟總產(chan) 出約3.8萬(wan) 億(yi) 元,間接帶動總產(chan) 出約9.4萬(wan) 億(yi) 元,有力促進了數字經濟發展。

  在通信展現場,記者看到,在礦業(ye) 、港口、電力等重點行業(ye) ,5G應用解決(jue) 方案廣泛複製,5G融合應用廣度和深度持續推進,助力企業(ye) 數字化轉型。

  浪潮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林巍介紹,浪潮以5G全連接工廠為(wei) 抓手,通過部署新一代通信雲(yun) 網底座和雲(yun) 洲工業(ye) 互聯網平台,深入核心生產(chan) 工藝流程,依托雲(yun) 網融合基礎設施,打造了10多個(ge) 典型的“5G+工業(ye) 互聯網”應用場景,提升了產(chan) 能和質量,降低了運營成本。目前,浪潮通信技術已在電子製造、裝備製造、礦山、鋼鐵冶金、港口、電力等10多個(ge) 行業(ye) 落地200多個(ge) 典型案例。

  中信科移動通信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重點展示了其無線通信產(chan) 品在能源、交通等領域的廣泛應用,例如攜手中國海油打造了首個(ge) 5G+海上智能平台試點油氣田,相關(guan) 解決(jue) 方案已成功應用在20多家企業(ye) 。

  目前,5G已在鋼鐵、製造、礦山、電力、港口等行業(ye) 的16000多個(ge) 專(zhuan) 網項目中得到規模應用。5G行業(ye) 專(zhuan) 網驅動的經濟規模突破百億(yi) ,5G行業(ye) 終端的出貨量超過50萬(wan) 。

  華為(wei) 高級副總裁、運營商BG總裁李鵬舉(ju) 例,5G+AI能為(wei) 井下的安全生產(chan) 貢獻創新力量。在複雜、危險的地下礦井作業(ye) 場景中,5G智慧礦山解決(jue) 方案能通過低頻、大帶寬資源,幫助100多路攝像儀(yi) 上行回傳(chuan) ,再利用AI技術實現綜采麵的全景視頻拚接,讓井下作業(ye) “看得全、看得清”。

  “信息基礎設施在全球範圍內(nei) 加速演進升級,已經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推動人類社會(hui) 逐漸進入萬(wan) 物感知、萬(wan) 物互聯、萬(wan) 物智能的新時代。”工信部副部長張雲(yun) 明表示,5G、人工智能、下一代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持續深入發展,交叉融合,已經成為(wei) 放大生產(chan) 力的“乘數因子”,驅動著生產(chan) 主體(ti) 、生產(chan) 對象、生產(chan) 工具和生產(chan) 方式的深刻變革,引領產(chan) 業(ye)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

  金壯龍表示,要加速信息技術賦能,構建高質量發展新引擎。加快5G行業(ye) 虛擬專(zhuan) 網建設,深入實施5G應用“揚帆”行動,進一步豐(feng) 富拓展5G應用場景,深化工業(ye) 互聯網融合應用,完善工業(ye) 互聯網技術體(ti) 係、標準體(ti) 係、應用體(ti) 係,打造一批5G工廠,大力推進製造業(ye) 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

  搶占未來新優(you) 勢

  “麵向未來,5G還需再創新、再出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表示,特別是麵向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工業(ye) 製造、車聯網等應用領域,需要進一步提升5G能力支持大上行、大帶寬、高可靠、低時延、廣覆蓋、大連接、低成本、高可靠的網絡需求。

  當前,產(chan) 業(ye) 鏈已在積極布局5.5G,這能改善5G商用過程中體(ti) 驗不佳的情況,打開更大的消費應用空間,更好適應工業(ye) 互聯網的需求。

  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介紹,去年,中國聯通攜手華為(wei) 等合作夥(huo) 伴在長城精工落地了全國首條5G-Advanced(5.5G)低時延柔性產(chan) 線,推動“5G+工業(ye) 互聯網”深入核心生產(chan) 環節。

  “隨著5.5G標準的推進,業(ye) 界不斷通過技術創新與(yu) 商業(ye) 驗證,探索5.5G在無源物聯、通信感知融合等新領域的應用,不斷發掘經濟和產(chan) 業(ye) 價(jia) 值。以家電製造企業(ye) 為(wei) 例,5.5G無源物料可以幫助物流生產(chan) 全流程可視化,整體(ti) 生產(chan) 效率可提升30%。”李鵬說。

  不止5.5G,在通信展上,部分廠商還展示了6G技術。比如在“探索未來科技”展區,愛立信展示了多個(ge) 6G關(guan) 鍵技術趨勢,包括無線網絡數字孿生、太赫茲(zi) 通信、厘米波通信和“零能耗”終端。

  賽智產(chan) 業(ye) 研究院院長趙剛表示,6G技術是5G之後的下一代移動通信技術,工信部全麵推進6G技術研發,旨在搶占未來信息通信技術創新的製高點,全麵布局未來6G產(chan) 業(ye) 賽道。自2018年起,我國就開始前瞻性研究和布局6G技術研發,目前技術研發水平處於(yu) 全球第一梯隊。

  “6G作為(wei) 新型基礎設施關(guan) 鍵技術,對於(yu) 在全球科技競爭(zheng) 合作中構建安全可控的網絡基礎設施有著重要意義(yi)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說。 (經濟日報記者 黃 鑫 崔 浩)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