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百餘位中外媒體記者齊聚前門三裏河 聞鼓樂佩香囊共迎端午

發布時間:2023-06-20 09:27:00來源: 北京日報

  百餘(yu) 位中外媒體(ti) 記者齊聚,在百年顏料會(hui) 館中賞戲曲、聞鼓樂(le) ,在青雲(yun) 胡同23號院藝術中心觀非遺、包粽子,共迎端午佳節。 本報記者 鄧偉(wei) 攝

  19日下午,一場夏雨後,前門三裏河碧水悠悠。由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hui) 、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東(dong) 城區委宣傳(chuan) 部聯合舉(ju) 辦的主題為(wei) “芝蘭(lan) 並茂,古韻悠長,共聚端午祈安康”常駐京境外媒體(ti) 端午節聯誼活動在河畔進行,百餘(yu) 位中外媒體(ti) 記者齊聚,在百年顏料會(hui) 館中賞戲曲、聞鼓樂(le) ,在青雲(yun) 胡同23號院藝術中心觀非遺、包粽子,體(ti) 驗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共迎端午佳節。

  下午五點多,雨後的三裏河清新、明淨,河兩(liang) 岸草木愈顯青翠,野鴨、錦鯉暢遊水中。沿著石板路,來自美聯社、今日俄羅斯、意大利晚郵報、西班牙巴斯克電視台等媒體(ti) 的百餘(yu) 位記者陸續來到顏料會(hui) 館。

  顏料會(hui) 館,由山西省顏料、桐油商人於(yu) 明代所建,距今約400年,曆史上集祭祀與(yu) 觀戲功能於(yu) 一體(ti) 。中國鼓表演《鼓舞飛揚》氣勢恢宏,京劇《貴妃醉酒》選段濃濃中國風……一個(ge) 個(ge) 極具古典之美的傳(chuan) 統節目,收獲觀眾(zhong) 熱烈的掌聲。

  自2021年7月起,東(dong) 城區對顏料會(hui) 館等一批會(hui) 館舊址進行活化利用,打造“會(hui) 館有戲”惠民文化演出,百年會(hui) 館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也讓市民的精神生活更加豐(feng) 盈充實。

  演出結束後,中外媒體(ti) 記者們(men) 步行來到與(yu) 顏料會(hui) 館一巷之隔的青雲(yun) 胡同23號院,該院大部分建築為(wei) 晚清時期所建,部分曾是京劇大師梅蘭(lan) 芳先生的居所,中院原有關(guan) 帝高廟,一度香火鼎盛,北院則是原電子管廠的紅磚牆廠房。如今,經過恢複性修建,這裏成為(wei) 東(dong) 城一處全新的藝術空間,市民可以觀劇看展、賞花品茗。

  小院中,非遺項目互動體(ti) 驗區吸引媒體(ti) 朋友參與(yu) 。有的記者尋香來到香囊展台前,了解端午節最為(wei) 常見的習(xi) 俗之一——佩香囊。香囊用彩色綢緞包裹中草藥物,以五色絲(si) 線纏繞,不僅(jin) 色彩豔麗(li) 、香氣宜人,更具有安神、防蟲等實用功效。有的記者跟隨“景泰藍技藝”傳(chuan) 承人李佩卿,嚐試著在銅質的胎型上,用扁銅絲(si) 掐出龍舟、粽子等花紋,再把色釉填充其中,製作一款屬於(yu) 自己的景泰藍作品。

  在中國工作生活了43年,第一次踏入三裏河,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羅馬尼亞(ya) 籍高級編輯康斯坦丁想起了中國的南方水鄉(xiang) ,“很安靜,很美。”現場跟隨北京麵人手藝人學習(xi) 製作了熊貓,康斯坦丁很開心,“以前我寫(xie) 過一本書(shu) 叫《熊貓外交》,今天第一次體(ti) 驗製作熊貓麵人,我相信這也是一種緣分。”

  最受外媒記者關(guan) 注的當屬端午節傳(chuan) 統民俗——包粽子。一捧米,三兩(liang) 片粽葉,幾縷彩線,在手藝人手中很快便成了“香粳白玉團”,外媒記者也饒有興(xing) 致地動手嚐試。

  大家一邊交流,一邊動手製作,歡聲笑語不斷。“沒想到在北京的老城曲徑通幽處竟藏著這麽(me) 美的地方,文化是一個(ge) 國家的靈魂,希望在之後的國際傳(chuan) 播中,我能更好地把像三裏河這樣的文化地標介紹給國際社會(hui) ,講好中國故事。”中國日報東(dong) 京站首席記者王旭說。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