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新聞

寧夏蔬菜“出圈”的秘訣

發布時間:2023-06-21 09:02:00來源: 《光明日報》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 】

   “苦甲”之地靠種菜紅火了日子——

  寧夏蔬菜“出圈”的秘訣

  光明日報記者 張文攀

  六月的六盤山,滿眼青黛!

  寧夏固原市原州區彭堡鎮吳磨村的那片西蘭(lan) 花基地,更是綠意盎然——蒼翠的葉片裏那汪沉沉的綠似乎隨時滴將下來。風拂過,一顆顆飽滿圓滾的菜蕾從(cong) 綠瑩瑩的葉片中探頭探腦。

  “品相不錯吧?搶手得很呐!半個(ge) 多月前,廣州、重慶、西安的客商就打來電話‘遠程搶菜’。這幾百畝(mu) ,早就名‘花’有主囉……”吳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升笑著對記者說。

  的確,從(cong) 北部引黃灌區、中部幹旱帶到南部山區,記者一路走訪寧夏冷涼蔬菜種植基地,種植戶們(men) 掛在嘴邊最多的一句話是——“不愁賣!”

  寧夏西海固,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wei) 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如今,隨著生態建設綠家園、水利工程解“塬渴”,“苦甲”之地種出了新希望,一批農(nong) 業(ye) 地理標誌產(chan) 品站到了全國市場“C位”。

  “廣東(dong) 人最青睞的菜心是‘寧夏菜心’,‘寧夏菜’也成了香港市民的首選菜,寧夏生產(chan) 的上海青油菜被上海市民稱作‘寧夏青’,在滬上西郊國際市場已經形成定價(jia) 權,價(jia) 格比其他產(chan) 區的高兩(liang) 三成……”寧夏園藝技術推廣站站長蔣學勤興(xing) 奮地告訴記者,“以省域冠名菜名,這是市場對我們(men) 寧夏冷涼蔬菜的認可!”

  寧夏全境海拔在1000米以上,種糧,很多地方是“撒下一袋子,收獲一帽子”。可是,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非常適合“冷涼蔬菜”生長。這種在氣候冷涼地區生產(chan) 的蔬菜,色澤鮮亮、脆嫩多汁、口感甘甜,是全國同類菜品中的佼佼者。

  菜好,是前提,但要讓地處偏遠的寧夏,成為(wei) 全中國的“高山菜園”,其中還有大“學問”。

  這個(ge) “學問”怎麽(me) 做?寧夏的破題之筆是嚴(yan) 控標準。

  在北部引黃灌區的銀川市賀蘭(lan) 縣,記者看到,在“新農(nong) 人”魏新民的7000畝(mu) 種植基地,從(cong) 一粒種、一棵苗,到水肥、管護、采收、分揀、包裝,整個(ge) 鏈條全程都有標準化的安全把控。“你看,我們(men) 所有蔬菜都有專(zhuan) 屬標準卡,比如,香菜嚴(yan) 格卡到25厘米就收,菠菜葉子青綠、不能有斑點……標準提升了,附加值自然就上去了。”

  從(cong) 最初的提籃小賣,到販菜批發,再到成為(wei) 長三角大型商超、食品企業(ye) 的穩定供應商,現在,魏新民帶動農(nong) 戶種植蔬菜一萬(wan) 多畝(mu) ,不少訂單都是“鎖價(jia) 鎖量”。

  魏新民深有感觸:“寧夏的冷涼蔬菜之所以能擠進高端市場,靠的是標準化、品牌化。嚴(yan) 格執行標準,才有產(chan) 品的高質量。高質量才能賣出好價(jia) 格!”

  用科技去“演算”,是寧夏做好“學問”的又一妙招。

  在“中國辣椒之鄉(xiang) ”固原市彭陽縣,辣椒陸續上市。一大早,新集鄉(xiang) 白河村種植戶馬秀慧一頭紮進拱棚,田壟間,隨手抄起一把黑乎乎的東(dong) 西,指頭一撚:“你瞧,牛糞、秸稈摻著蚯蚓排泄物,細細軟軟的,有了它,化肥使用量大大減少了。”

  一旁,彭陽縣蔬菜產(chan) 業(ye) 發展服務中心主任陳德明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men) 近兩(liang) 年新推廣的蚯蚓生物技術,田間堆上動物糞便和秸稈,再投放蚯蚓,小半年就熟化成很好的有機肥,蚯蚓分泌物還能消滅土壤中的有害物質,一舉(ju) 兩(liang) 得。”在陳德明看來,彭陽辣椒種植成功的秘訣,就是全過程圍著技術轉:“穴盤育苗代替了平畦育苗,成活率高、抗病性強,土傳(chuan) 病害也少了;優(you) 質雜交品種淘汰了普通自留種,產(chan) 量翻了番;秸稈生物反應堆等生態循環低碳技術推廣開來,種出的都是綠色有機蔬菜……要想讓農(nong) 產(chan) 品優(you) 質、高產(chan) 雙贏,沒有科技支撐可不行!”

  “學問”想得高分,最終得由市場去評判。

  如何占領市場份額?陳德明很是自豪:“我們(men) 現在依托龍頭企業(ye) 搞訂單種植,不管螺絲(si) 椒還是牛角椒,客戶要啥咱就種啥。‘私人定製’瞄準的都是大城市,效益翻了不止兩(liang) 倍。”

  “從(cong) 過去的‘我種啥你銷啥’到現在‘市場需要啥、消費者認可啥就種啥’,思路一變,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路子更寬了。”蔣學勤感慨。

  蔣學勤介紹,寧夏發揮蔬菜品質優(you) 良的優(you) 勢,走出去考察市場、請進來對接銷售——連續7年舉(ju) 辦全國知名蔬菜銷售商走進寧夏活動,與(yu) 上海西郊國際、廣州江南等全國大型批發市場建立緊密合作關(guan) 係,打通了大城市知名連鎖商超的渠道,建成區外蔬菜外銷窗口9個(ge) ,認定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基地21家,香港漁農(nong) 署授予“信譽農(nong) 場”稱號9家,獲批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18家。

  如今,寧夏70%以上蔬菜外銷全國大市場並出口13個(ge) 國家和地區。“走俏”全國的寧夏蔬菜,也紅火了農(nong) 民的日子。

  “過去一家種三五畝(mu) ,拉著架子車跑30多裏還賣不上好價(jia) 錢。現在冷鏈車從(cong) 地頭直送餐桌,咱們(men) 的菜一開價(jia) 就占上風,我這1700多畝(mu) ,一年少說也賺四百多萬(wan) 元!”在原州區彭堡鎮姚磨村,種植大戶姚剛感慨萬(wan) 分,大半輩子和土地打交道,如今竟種出了直供香港、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菜品,外出跑市場,“西海固”這仨字越來越讓他揚眉吐氣。

  《光明日報》( 2023年06月21日 01版)

(責編:郭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